西路军,是1936年秋天,中国工农红军三支主力部队长征到达陕甘宁根据地后,根据当时的国内形势和战局变化所组建的一支渡黄河西征的部队。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同国民党反动派和西北军阀“马家军”进行了长达半年的浴血奋战,最后因孤军深入、地理环境不熟悉、兵力悬殊而又缺乏后援等原因,遭受了几乎全军覆灭的失败。但是,这支部队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于西路军的历史和失败原因,过去曾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和争论。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陈云、徐向前、李先念等许多当年亲身经历者的回忆和党史研究工作者多方调查考证,在史学界基本形成了共识。2011年出版的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党史出版社)中明确指出:“西路军所属各部队,是经过中国共产党长期教育并在艰苦斗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英雄部队。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在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西路军的广大干部、战士视死如归,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在战略上支援了河东红军主力的斗争。西路军干部、战士所表现出的坚持革命、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的英勇献身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纪念的。”
近年来,有关西路军的斗争历史和人物英雄事迹、传奇故事不断出现在各种书刊和网络媒体上,这本来是传播红色文化,弘扬革命传统和先烈革命精神的好现象。但是,浏览互联网平台,我发现,有关西路军的许多信息和文章违背历史事实,错误漏洞百出,有一些甚至东拼西凑、胡编乱造、张冠李戴、以讹传讹,将严肃的革命历史变成信口开河的戏说。
打开百度网页,可以发现很多这方面的问题。比如有关当年西路军将领郑维山的信息。以《西路军惨败,师长乞讨回到延安,13年后调来1万发炮弹“报仇”》为题的文稿至少不下10篇,而且大都雷同。不妨从中摘录一些内容看看:
先看一篇。2018年4月20日的百度快照以“分享农村生活”网名刊发的题为《西路军师长君子报仇,13年不晚!一次轰死800马家军》的文稿中有这样几段话:“1933年底郑维山带领的88师作为主力的西路军成立,郑维山作为西路军师长始终处于最艰险的战斗中,曾与马家军六个旅及大量民团七万余人血战了20多天,损失惨重。后来仅剩两百人的88师,又担任了掩护殿后任务,最后88师拼的仅剩下郑维山和副师长熊德臣两人,熊德臣因为伤情较重留在了途中老乡家里养伤,郑维山依靠沿路乞讨孤零零地渡过了黄河,回到延安,入抗大学习,后来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到了1949年郑维山担任解放军第63军军长,奉命再次来到了兰州城下,而他的对手,正是有着血海深仇的马家军!憋了一股恶气的郑维山调来一万多发炮弹全部打向敌人阵地,打得马家军溃不成军,一次轰死800马家军,黄河上飘满了敌人的尸体。”
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
此文中至少有四处不符合历史事实。
其一,西路军是1936年11月组建的,不是1933年底。
其二,郑维山所带领的88师只是西路军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西路军是由董振堂担任军长、黄超担任政委的红5军;孙玉清为军长、陈海松为政委的红9军;程世才为军长、李先念为政委的红30军和红四方面军总部直属单位等组建的,西路军总指挥是徐向前、政委陈昌浩。而郑维山所在的88师只是红30军所辖的一个主力师,因此不能说“郑维山带领的88师作为主力的西路军成立,郑维山作为西路军师长始终处于最艰险的战斗中”。88师的师长是熊厚发,副师长是熊德臣,郑维山是师政委。
其三,西路军88师在经历倪家营子、梨园口血战后,损失惨重,大部分官兵壮烈牺牲,也有少部分人被俘和打散走失,有的辗转回到家乡。因此不能说“仅剩下郑维山和副师长熊德臣两人”。
其四,1949年8月,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罗瑞卿)第63军军长的郑维山奉命进军大西北,在西北一野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的统一指挥下,和兄弟部队(我军当时直接参加攻打兰州的部队有第2二兵团和第19兵团所辖的5个军)一起击溃了盘踞在兰州的马家军,解放了兰州。如果说“憋了一股恶气的郑维山调来一万多发炮弹全部打向敌人阵地,打得马家军溃不成军,一次轰死800马家军,黄河上飘满了敌人的尸体”,给人形成的错觉好像兰州是郑维山所统领的部队,只用了一万多发炮弹就打下的,而打马家军主要是为了“出气”。再说,郑维山“调来一万多发炮弹”“一次轰死800马家军,黄河上飘满了敌人的尸体”的说法也无依据。事实上,兰州战役是我军为解放全西北而与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也是西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城市攻坚战。当时,直接参加攻克兰州的我军部队有第2兵团和第19兵团的第3、第4、第6、第63、第65军部队。郑维山率领的63军,是兰州战役的主攻部队之一。1949年8月25日,兰州战役总攻打响后,63军先后以三个团攻打窦家山,历经6个多小时攻克,消灭敌人3000余人,成功打开兰州城东大门,保证了六十三军沿西兰公路直插兰州东门。战役总指挥、一野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在发给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电报中称:“本月25日恶战一天,四、六两军夺敌两个阵地,俘敌百余,毙伤敌近3000人;六十五军、六十三军,夺敌一个阵地,俘敌1000人,毙伤敌约6000人,我伤亡相等,敌人很顽强。”整个兰州战役,我军以伤亡8700余人的代价,共歼灭国民党军马步芳部2.7万余人。彻底粉碎了国民党政府利用“二马”盘踞西北作最后挣扎的企图,打通了进军青海、宁夏和河西走廊的门户,为新疆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解放铺平了道路。对此,《解放军战史》《光辉的历程——人民军队在西北斗争史概览》,还有郑维山将军的回忆录《从华北到西北》等史料图书,都有详细记载,但从中并没有看到郑维山“调来一万多发炮弹全部打向敌人阵地,打得马家军溃不成军”的说法。至于相关文学影视作品中是否有这样的描绘,我不知晓。但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毕竟还不是一码事。
兰州战役资料图
我们再来看一篇。2019年1月24日百度快照“卡萨说历史”:《西路军战败,此人忍辱负重10多年,终调集1万发炮弹狂揍马家军!》的文章,同上文一样,也是任意想象,漏洞百出。我们不妨原文照录,对其中的错误之处在括弧中标出。
“为何西路军几乎全军覆没?隐藏近半个世纪的‘秘密’终浮出水面。中国红军的长征,是在国民党大部队的围剿和压迫之下艰难完成的,虽然精神受到了我们的歌颂,但是长征之后的形式(形势,不是形式)却并不见好转,想要壮大我们的势力,就必须打通苏联的支援线,于是西路军就这样成立了,他们的目的就是打入新疆,以方便苏联给我们的外援能够运送过来。(注:当时组建西路军,主要是执行中革军委的“宁夏战役计划”,为巩固和扩展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同时以利于打通国际路线。后因战局变化,进军河西走廊。不能笼统地讲,组建西路军的目的“就是打入新疆,以方便苏联给我们的外援能够运送过来”。)
说是一个军(注:西路军不是一个军,它下辖三个军还有总部直属单位),但是当时我方的物资十分匮乏,西路军的人数和武器都算不上军队的配备,但是当时的西路军还是一路向西开始的进攻(语法有病,语句不通)。当时他们的总指挥是徐向前,曾经在黄埔军校就读,作战经验十分丰富,但是他们才刚刚进军没多久,就遭到了马家军的围攻,当时正是寒冬腊月,但是西路军的条件十分艰苦,只穿着单衣和草鞋,而且那时候的马家军有七万人马,而西路军只有不到一万(注:西路军实际上是21800人),武器是和他们没法比,最终只能迎来战败的结局。
战败之后,当时的政委李先念(注:当时西路军的政委是陈昌浩,李先念是西路军主力之一红30军政委,应说清是西路军还是红30军)便担当起了指挥官的位置,带领着剩下的部队跋山涉水,回到了延安,(注:西路军失败后,李先念等率左支队所剩420余人经过47天艰苦跋涉,行程1500多里,于1937年4月27日终于进抵星星峡,在党中央委派的代表陈云、滕代远等接应下进入新疆迪化,半年多后才离开迪化返回到延安。)受到了党中央的热情欢迎,觉得他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能做到这样已经十分优秀了。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他们失败就败在了作战指挥上,因为指挥不得当导致了几千将士因此丧命,(注:不能简单地把西路军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指挥不当”,失败是因为敌众我寡,地理环境不熟悉,河西走廊地区没有根据地,没有党的工作和群众基础,没有援军,西路军孤军深入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很多人对西路军是十分不认可的。而李先念在经历了抗大和马克思学院的学习之后,也只是被安排了一个营长的位置,这和他之前军政委的位置相比,实在是令人唏嘘了。(注:这样的说法也容易给读者造成误导)
西路军战败之后,还有一位师长活了下来,他就是郑维山(注:郑维山是政委不是师长,师长是熊厚发),但是他的部队只活下了他一个人(注:这说法无根据,不符合实际),他忍辱负重,一路乞讨回到了延安,也加入了抗大参加学习。他和李先念不同,郑维山受到了重用(说法不妥),最后更是坐(又是错别字)到了军长的位置。到了九四年(更正:太粗心了吧!郑维山将军1985年离休,1994年已是79岁高龄,不可能上前线吧。如果指和马家军交战的兰州战役,那应是1949年8月的事),他到前线带兵打仗,敌军正是当年的马家军,这口气他足足憋了十多年,于是这一次他调集了一万多发的炮弹,全部打到了敌军的阵营上,狂揍了马家军一顿,瞬间对面就死伤惨重。战争胜利之后,郑维山向死去了战友们哀悼,他终于替他们报仇了。
我国的革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它一定不会是一帆风顺,西路军在当时的作战方针上可能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依然能够以牺牲自己来换取革命的一点点进步(注:说法不妥。西路军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不能说“换取革命的一点点进步”),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对于这些西路军的幸存者们,他们虚心接受了自己曾经的失败,也始终都在为了革命事业而不断奋斗。”
通篇不过1200字的文章,不符合历史事实和意思表达不清楚的地方十多处,还有几处错别字,由此可见历史知识的匮乏和文字表达功力的欠缺。
类似的问题还出现在腾讯网2019年1月4日的以”历史大锅菜”网名,百度网2019年1月7日以“大小事零距离”网名,2019年1月8日以“五道口极光”网名等发表的相同题材的文章中。相互抄袭,以讹传讹,但谁也没有去认真核对一下历史事实。
抗日战争时期的郑维山
1955年授衔时的郑维山
红军老战士、卓越的军事指挥员、一代开国名将郑维山(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兰州军区司令员等职),是我十分敬重的革命老前辈、部队老首长。1986年春夏,我在陕西省军区做党史研究工作时,奉兰州军区政治部之命,到北京去协助刚离休回京的郑维山将军整理长征回忆录,在他身边工作了将近半年时间,有机会当面聆听老首长讲战争年代的经历和长征路上的故事,深受教益。对他在西路军的那一段英勇悲壮、血泪交织的经历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多年以来,每当从报刊或网络媒体上读到有关西路军和郑老将军的报道作品或视频,就格外的留意和关注。所以,对一些网络平台上刊发的有关西路军和郑维山将军的一些不大准确不够严谨的文章,觉得有必要谈谈自己的看法。也可能是管窥之见,有失偏颇之处。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是血与火浇铸的苦难辉煌历史。我的观点是,回顾和宣传革命历史,讲红色故事,宣传老一辈革命家和英烈事迹,是严肃的政治责任,一定要坚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历史你可以不懂,不懂可以学习,但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更不能胡编乱造,任意戏说。
(延安红云编辑部 责编:J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