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书包 > 党建生活
时代之声:共产党人应有的“气味”
日期:2018-12-13 09:11:07         文章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蒋希华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有些人就是一辈子也没有共产党员的气味,只有离开党完事。”这种“气味”,源自共产党员信念、思想和作风的综合反映,是从骨髓里、灵魂深处流淌血液、融化人格、发自内心的精气神。它不是与生俱来、天然而成,靠衣饰装扮不来、靠作秀表演不来、靠美言吹嘘不来,需要通过学为首、民为本、干为先、廉为要的不断历练。今天,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仍要保持这种应有的“气味”。学为首的“书香味”。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党员干部只有少点烟酒味,多点书卷气;少些浮躁,多些书香,才能学以立德升境界、学以增智强素质、学以创业推工作。那种有了文凭不必学、工作太忙不要学、“学业完成”不用学等片面认识,必然会导致思想落伍、工作落后、行为放纵。少数党员干部成为阶下囚,忏悔录里讲得最多的一条,就是没有加强学习,放松了思想改造。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终身追求,并作为自觉的、不间断的任务来完成,真正做到深入学习、学有所思、思有所获,这样才能避免政治上的迷茫、思想上的盲目、行为上的放纵,进而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民为本的“泥土味”。在群众心中“家乡有个小石匠,做官做到师首长,不改腔、不改装,和爹耕地、和娘插秧,一身泥、一身汗,首长不像、像什么?跟我们老百姓一样”的“草帽书记”杨善洲,为什么备受群众爱戴,就是因为他下乡脚穿草鞋、头戴竹叶帽,一身泥巴一身土,行走在“乡间泥路”为民办事。相比之下,有的党员干部满身“娇气”“洋气”,穿着入时,衣不染尘,鞋不沾泥,让群众敬而远之。党员干部只有挽起袖子,多走田间地头、多去街头巷尾、多下车间工地,才能眼观耳听群众的喜怒哀乐,触到群众思想脉搏的跳动,从中获得真情实感。

干为先的“汗水味”。《愚公移山》的故事说的是北山愚公,率领他的儿子们用锄头挖去挡住他家出路的太行、王屋二山。愚公认为,他死后有他的儿子,儿子死后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于是他们坚持不懈,每天挖山不止。常留“汗水味”,才能“移山填海”。今天,面对改革发展任务,党员干部更要大力弘扬“愚公精神”,争当实干家,做到履职尽责想干事,牢记职责、不负重托,在其位、谋其政;雷厉风行快干事,低调务实、少说多干,不图虚名、不尚空谈,把工作往前赶、往实里抓;精益求精干成事,既真干、苦干、实干,又诚心、尽心、细心,滴水不漏、干净利落。

廉为要的“清贫味”。“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是方志敏《清贫》中的警句,也是他光辉人生的真实写照。他说:“我当穷人的主席,革命的花边,一个铜板也动不得。”他被俘时,国民党士兵从他身上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一块旧表、一支自来水笔、几套旧的汗褂裤、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就是他全部的财产。党员干部只有守住清贫,不动公家分毫,不拿群众针线,不沾不良积习,才能心底无私,焕发出清新廉洁之味。

责任编辑:何利军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