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书包 > 党建生活
为什么要开除刘力功的党籍
日期:2018-12-19 09:55:58         文章来源:延安日报

1939年5月,延安发生了一件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事情:中央党务委员会决定开除刘力功党籍并通报全党。5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题为《为什么要开除刘力功的党籍》的文章,发表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刊物《解放》杂志上,组织部还组织延安各机关、学校围绕“为什么要开除刘力功的党籍”这一问题开展一场大讨论。刘力功是怎样的一个人?陈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并亲自组织和参与延安各机关、学校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呢?

刘力功是一名由国统区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大毕业后又进入延安党校训练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刘力功“非常自高自大,有不少共产党员所不应有的观点”,毕业时党组织决定让他到华北基层去锻炼。这是抗大和党校毕业分配的原则,但刘力功却坚持要进马列学院或回原籍工作,否则就退党。陈云和党组织七次找他谈话,帮助他认识基层工作的需要和组织分配的原则,但他仍执迷不悟。最后一次谈话时,组织慎重地告诉他:“个人服从组织,是党的纪律,要你去华北基层工作是党的决定,必须服从。”并给他时间反省自己。刘力功蔑视组织的再三教育,不仅不去华北基层,反而提出“一定要到八路军总司令部工作,否则,拒绝执行党的决议”。对于如此目无组织、目无纪律的共产党员,陈云心情十分沉重。为此,中央党务委员会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开除刘力功的党籍。

处理刘力功这件事,看似只是一件普通的组织工作,但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党员队伍状况来看,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爱国知识青年经过长途跋涉,从全国各地纷纷来到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事业。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非常珍视这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人,把他们看作革命队伍中的新鲜血液。1938年,他领导并参与起草了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定和关于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要求各地党组织抓好党员发展工作,特别要抓好青年和知识分子的入党工作。但是,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党的队伍的成分和思想状况也变得复杂起来。特别是一些刚来到根据地的知识青年,由于有一定的学历、有专业知识,居功自傲、瞧不起工农群众,把一些小资产阶级思想和自由主义带了过来。工作上讲条件、生活中求待遇、学习时图虚名的现象不时发生,如不及时纠正,就会影响抗日斗争的士气,挫伤前方将士的积极性。陈云清醒地看到了这一问题,为此他写了《为什么要开除刘力功的党籍》一文,在党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发表,文章说:“这些新党员极大部分是散漫的小资产阶级的成分。他们为追求真理,愿意为共产主义奋斗,加入了共产党,我们欢迎他们。但是,他们之中的许多人还带有浓厚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和习惯。这就需要引起我们极大的注意,加强对新党员的思想意识的教育。”由此可见,刘力功的事情突出反映了当时在一些新发展的党员中存在的思想倾向。

怎么解决新发展的党员中存在的思想问题,是陈云真正关注的重点。1937年陈云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后,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建设一个全国性的,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巩固的党的任务,在大力发展党员的基础上,依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了着重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巩固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议。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对新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1938年春天,陈云在抗日军政大学作了《怎样做一个革命者》的报告,强调做一个革命者,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要为革命奋斗到底。奋斗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就是到死的意思,上海话叫“翘辫子”。因此,做革命者,第一要了解革命道理;第二要做好长期苦干的准备;第三要有牺牲的精神,不怕铁窗、杀头,也不为名利和升官发财。在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相矛盾时,要服从革命利益。

在1938年6月纪念瞿秋白英勇就义三周年讲话时,陈云指出:追悼烈士的意义在于鼓励大家学习他们的精神,继续他们的未竟事业。无论新党员还是老党员,都要慎重考虑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对共产主义是否信仰?信仰动摇还是坚定?第二,干革命是临时干还是干到底?顺利时干还是遇到困难时也干?第三,愿意还是不愿意为创造共产主义的新时代而牺牲,牺牲包括牺牲家庭和财产、丈夫或妻子,被捕、遭受拷打甚至被杀头,也包括职位下降等。所以“牺牲”二字容易说,但不容易做。这段话既是对已逝的瞿秋白等革命先烈的肯定,也是对当时众多的新参加到革命队伍中来的年轻同志的要求。

其次是通过对刘力功这一典型事例的剖析,来说明问题,警示他人。《为什么要开除刘力功的党籍》这篇文章,目的就是通过剖析刘力功这个典型,阐明党员与党组织的关系、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党员以及遵守党的纪律的重要性。陈云指出:“究竟一个共产党员在党分配工作时有些什么权利和义务呢?只有说明自己意见的权利,只有在党决定以后无条件地执行决议的义务。除此之外,决不能增加一点权利,也决不能附加一个条件,否则就违反了党的纪律。”陈云强调:“怎样才叫做真正遵守纪律呢?一句话:迅速确切地执行党的决议。”党内不允许有不遵守纪律的“特殊人物”“特殊组织”,不容许任何党员在党的决议面前有“阳奉阴违”的两面派态度。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中国革命是长期艰苦的事业,共产党及其党员没有意志行动的统一,没有百折不回的坚持性和铁的纪律,就不能去团结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就会破坏革命。

最后是在延安各机关、学校开展了一场“为什么开除刘力功的党籍”的大讨论,并亲自参与了这场大讨论。据记载,这次大讨论在延安的各机关干部学校中引起很大震动。干部学生纷纷从刘力功事件中检查自己的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检查是否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是否遵守党的纪律,是否言行一致地执行党的决议。一些要求重新安排工作的干部学生,主动撤回请求;一些分配后还未到岗的干部,立即打起背包出发。一时间延安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讲个人要求的少了,服从组织分配的多了;图安逸比享受的人少了,要求到前线和艰苦地方锻炼的人多了;自由主义现象少了,严守纪律的人多了。一种严纪守法、团结奋进的氛围悄然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