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军旅印记

郭怀亮:说上头版就头版

——《我的新闻缘》(三)
日期:2023-10-12    文章来源:红云平台    作者:郭怀亮

老政委(中)和作者(左)在下部队采访途中.jpg

老政委(中)和作者(左)在下部队采访途中

到宣传科一段时间了,却没有写出什么有分量的稿件,我们几个新来的干事都有点着急。

这天,老政委召集大家研究报道题目,主要是如何恢复、发扬我军优良传统,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大家汇总各自了解到的军区部队这方面的做法与经验,如:某团政治处采取指导员集体备课的方法,解决连队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有效性问题;某部加农炮连在政治教育中敢于打破左的禁区,大胆讲物质利益;某部高机连组织模范党员、来队家属、士兵代表等参与讲课和课后评论……

这么多线索,该怎么写稿?几位干事谈了各自想法。

老政委一边听,一边习惯性地在一片纸上不时地划拉着。等我们几个说完,他已然成竹在胸。

他说,这些线索都有价值,分别报道都可以。但是,能不能总体归纳,写一篇兰州军区部队开展政治教育岗位练兵的报道?

我们一听,都吃惊地瞪大了眼睛:在解放军报登一篇大军区整体工作报道何其难也!

首先,需要社长总编甚至总部领导审批;全军八大军区,加上海军、空军、二炮、总后等,相互较劲,登了你的还登不登他的?再说,一个大区的工作谁来评价?

老政委说,大家的顾虑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虽然打着“兰州军区”的旗号,但是报道范围可以限定为“兰州军区一些基层单位”,这样,审查时会不会容易些?

大家顿觉豁亮,现场气氛活跃起来。一篇有新意有创见的政治工作稿件很快完成。

老政委信心十足,当场说:一周之内,解放军报肯定头版处理!

果不其然,解放军报在收到稿件的第四天即1978年9月8日,就以《边干边学,开展政治教育岗位练兵》为主题,在头版大篇幅刊登,并且加了近三百字的编者按语向全军部队推介,称赞“兰州军区一些部队的基层干部开展政治教育岗位练兵,边干边学边提高,这种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提倡”。

稿件登报,军区和政治部领导十分高兴,说地处偏远边疆的兰州军区在全军好好地露脸了!我和老政委开玩笑,说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手段实在是高!

老政委纠正说:那只是标题上的小门道。真正打动编辑部的是我们抓住了全军清除左的流毒,恢复政治工作传家宝的这个大方向,并且把它具体化,就是“开展政治教育岗位练兵”——全军的新提法吧?这就是新角度、新特点,加上我们是首家报道,先行一步,报社编辑部咋能不喜欢呢?立竿见影,马到成功就自然而然了!

后来,我们把老政委的这个诀窍总结为“胸怀全局,眼观基层,抓新抓特,先行一步”,在实践中施展开来,上稿也比前容易了。

兰州军区的军事训练工作报道,在老政委的带领下,也在军报不断亮彩。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取得胜利,总部机关及时向部队通报作战情况。兰州军区领导指示司令部及时汇集整理下发,指导部队训练。

一天,老政委在办公室翻阅宣传部的文件夹,一下子被司令部的这份通报吸引,急忙招呼我:“你不是发愁上军报头条吗?现在写,很快就能上!”

作者(左二)和部队新闻干事一起在陕北采访当年延安大生产运动劳动模范、“气死牛”郝树才(中间)。.jpg

作者(左二)和部队新闻干事一起在陕北采访当年延安大生产运动劳动模范、“气死牛”郝树才(中间)。

作者(左三)在老山前线作战部队采访。(彭山摄影).jpg

作者(左三)在老山前线作战部队采访。(彭山摄影)

和老政委相处时间长了,知道他不会在这种事上开玩笑。我喜出望外,忙问:“什么事?我能干什么?”

老政委说“你先看看这个文件——”他随即在桌上抓了一张草稿纸,就低头划起来。见状,我赶忙备了一瓶胶水……

我知道,老政委写稿,往往就是一张公用的16开稿纸,字体比绿豆还小,密密麻麻,稿纸上印的横竖提示杠或者限制字体的方框,在他眼里压根就不存在。写完一段,要添加修改,纸上哪有空间就在那里写,写完钢笔一圈加一根引线,连到添加处即可。一页纸写满了,新添加的内容会写到纸张背面,再划一条引线,注上“看背面”三个字。实在不行,就干脆撕一张纸条在上面写,写完把字条再粘到稿纸上,再划一根引线引入文内。

知道了老政委的这个习惯,他写稿时,我会注意找瓶胶水备用。剪刀?不用,老政委常常用手指代替。

这时候,我想起在部队写稿,写不下去时就拿纸出气,撕掉只写了一行两行的稿纸,扔进纸篓,铺开一张再写;还不行,再撕再扔……

对比老政委,这不是习惯问题,而是思路是否顺畅的区别。看来,和老政委比,差距不小,还需要好好学习锻炼。

回到司令部通报的话题上。我一边看司令部的通报,一边判断估量时,老政委把新闻标题已经拟出来:《运用回击“小霸”的经验 指导对付“大霸”的训练》。

真是画龙点睛啊,绝!

好题目出来,等于文章完成一半。接着,我迅速打电话给相关部队,核实并详细询问训练落实情况,配合老政委很快写完这篇稿件发往解放军报社。

老政委又是信心满满:“至少上头版!头条算正常!”

再次“果不其然”——1979年3月19日解放军报头条刊登“兰州部队(即兰州军区,下同)领导机关汇集自卫反击作战经验下发部队”(引题),《运用实战经验积极改进训练》(主题),同时配发短评《局部参战 全军受益》。

短评提到“兰州部队、北京部队某师等许多单位不约而同地把初步通报的作战经验,作为教材汇集整理下发,用来指导部队训练。这种做法值得在全军推广。”

拿着这天的军报,我高兴地喊:看——兰州军区再次独领全军风骚!

旁边有人不同意:“还有北京部队呀——”

我说:看仔细了!是“北京部队某师”,不是“北京部队”!

一高兴,我连军报也批评起来:老政委原来的标题是《运用回击“小霸”的经验 指导对付“大霸”的训练》,多鲜明、多有特点!这一改,《运用实战经验积极改进训练》,好平淡呀!

这话正好让老政委听到,他说:“还是军报改得好!”

“为什么?”

他说:“我当编辑也会这样拟题,简洁、明了、稳当,不做作、不矫情。”

这倒奇了怪了!“老政委,那为什么不一次到位,还要拟个大霸、小霸的题目?”

老政委笑答:军报编辑部每天收到的稿件成百上千,要让编辑看上眼,标题首先要让人眼前一亮,“一见倾心”,然后看内容确定“终身”。“花哨”标题的使命完成,投稿的目的达到,见报标题就任由编辑去改定。编辑也是一门专业,要相信他们的经验、判断和最终定案。

喝,这标题上的学问也够深的!

和老政委相处,和谐融洽,我们这些部属无拘无束,编了几句顺口溜称赞他:

标题亮瞎编辑的眼,

刊发预支总编的权,

说上头版就头版,

老政委预判真灵验!

无论在机关,下部队,我们跟着老政委采写新闻,感觉每一次都是开眼、充电,学习、提高。

时间长了,我们几位干事在中央新闻单位的刊稿逐渐增多,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部队邀请我们讲军事新闻写作课,人民军队报还邀约我撰写并连载了《如何写通讯》系列文章,俨然一枚新闻专家,惭愧!

(编辑 邹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