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散文

千秋太史公

日期:2024-03-22    文章来源:延安红云平台    作者:董治顺

图片 1.png

史圣司马迁留给世人的经典巨著,其中《报任安书》一文,被“政治散文”家梁衡列入“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读者如云,常读常新。两千多年过去了,文中那些精辟的论述,深邃的哲理,依然闪烁着灿烂的思想光辉,至今为人们所铭记,所传诵。一些章节、名句,曾被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和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借以教育全党,教育干部,教育军队和人民。

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被汉武帝治罪下狱,其后处以宫刑。“诟莫大于宫刑!”面对如此境遇,他曾想到一死了之,思之再三,终于用理智取代了情感,没有因此而沉沦颓废,也没有因此而降低修身立德标准。他这样写道:“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他付出了毕生的努力和心血!在对待生与死的问题上,司马迁则表现了一个唯物主义者的立场和态度。“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在他看来,人生终有一死,之所以有“泰山”“鸿毛”之别,在于死的价值各不相同。死去像自己这样的人,犹如九牛一毛,与蝼蚁何以异乎?自己这样“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见狱吏则头抢地”,若笼中之虎“摇尾而求食”,并非贪生恶死,而是因为自己的志向未能实现,事业尚无成就。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晓古今,抱负宏远。对人生的坎坷不平,善于从积极方面加以思考总结,从中汲取有益营养,使之成为一种磨砺心志、奋发进取的力量。

65fcd6578cc93.png

笔者书写的《报任安书》一文(局部)

他有一段深刻而精彩的名言:“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说明自古以来,富贵与功名并非相等相同,那些身份显贵,而死后人们连名字也记不得的亦难以数计。只有志存高远、才华卓越者,才会名垂青史,千秋不朽。以此来激励自己发奋作为,不可半途而废。接下来,他将古代先贤及其业绩加以概括,作为自己效法的典范:“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描述,既是对古者“倜傥非常之人”的肯定敬佩,也是对自己的激励鞭策。当他给好友任安写这封书信之日,也是《史记》将要完成之时,稍有懈怠,将前功尽弃,抱憾终生。用他自己的话说:《史记》尚未完稿,却遭遇此祸,心中最惋惜的是这本书稿不能完成,若能待到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50余万言的书稿彻底休笔,即使身被万戮,岂有悔哉?!

图片 3.png

郭沫若于1958年春撰写颂扬太史公的五言律诗碑刻

时至今日,这部与日月同辉流芳千古的史书,依然具有深远的教诲、借鉴意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郭沫若诗句),便是世人对这位伟大的史学家及其不朽之作的历史评价。

                                                                                                                                              2024年2月19日于清心屋

(编辑 马雨辰  审稿 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