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党建生活

唯物史观视野中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日期:2020-04-10    文章来源: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作者:辛向阳

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大理论基石,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一切研究历史发展的人,没有人能够绕开历史唯物主义。英国经济学家、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希克斯曾经说过:“大多数想要弄清历史一般过程的人,都会使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或者这种分析方法的某种修订形式。因为除了历史唯物主义,你找不到其他的分析方法。”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的政党,历来重视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和运用,特别是在党的建设中的运用。1921年1月21日,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复信中说:“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都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使党不断成长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唯物主义,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党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十八届中央政治局还专门就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明确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可以说,党的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

一、历史唯物主义使我们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信仰奠定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

我们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栉风沐雨99年,成长为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无限生机活力的伟大政党,就是因为我们始终怀有远大理想,这就是共产主义理想。这一理想是极为壮丽、雄伟的,它不仅是整个人类社会美好向往的集中体现,是穿越时空的历史响箭,而且是有科学理论基础的。这一基础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其社会形态理论。早在1859年1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就已经十分清晰地阐明了五种社会形态的思想,“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充分论证了共产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共产主义是什么?它为什么必然会实现?它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它要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样的理想不是虚幻的呓语,不是永远达不到的彼岸世界,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必然的趋势。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信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从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纲中提出“直至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到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提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近百年间,我们无数人为之奋斗不息。我们党为什么这么执着,信念为什么这么坚毅,因为我们坚信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历史发展规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弄清楚了中国的历史发展变化规律,进而弄清楚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的社会性质,从而指导我们党弄清楚了基本国情。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所言:“中华民族的发展(这里说的主要地是汉族的发展),和世界上别的许多民族同样,曾经经过了若干万年的无阶级的原始公社的生活。而从原始公社崩溃,社会生活转入阶级生活那个时代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现在,已有了大约四千年之久。”1840年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我们相信历史是不断前进的,而且是必然向着共产主义前进的,因此,出现任何曲折反复都不会动摇我们的信念。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共产党宣言》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两个必然’,是就人类历史总的发展趋势而言的,是历史规律的必然指向。这里还要说到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决不会’,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的这一重要论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至今没有完全消亡,为什么社会主义还会出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那样的曲折,为什么马克思主义预见的共产主义还需要经过很长的历史发展才能实现。学懂了这一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就能坚定理想的主心骨、筑牢信念的压舱石,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资本主义至今没有完全消亡,而且依然有其发展的空间和生命力,这丝毫不会动摇我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因为,社会发展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一定会灭亡。社会主义在苏联发展了70多年,出现了解体,东欧国家搞了40多年的社会主义,出现了剧变,这样的曲折不会动摇我们的信念,因为先进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社会制度都是有反复的,更何况是一个消灭剥削的制度要代替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的剥削制度。没有反复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预见的共产主义还需要经过很长的历史发展才能实现。这不但不会影响我们的信心,而且更增加了我们的信心,因为越伟大的梦想,实现的过程越艰难,越漫长,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

二、历史唯物主义使我们党在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艰辛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果断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都是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很重要的就是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在每一个时期和每一个现阶段都能够提出和实施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程度,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会引起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又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所以,历史唯物主义始终强调: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我们党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一基本矛盾,同时又科学地分析每一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提出党的政治路线以及各项大政方针,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

在全面抗战时期,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因而及时制定了新的战略策略。1937年5月,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前两个月,毛泽东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中就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问题。他指出,中国很久以来就是处在两种剧烈的基本的矛盾中——帝国主义和中国之间的矛盾,封建制度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5年华北事变使这些矛盾发生巨大变化,“由于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国内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而产生的国际关系和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形成了目前形势的新的发展阶段。”中日矛盾改变了人民大众和共产党的情况与政策,这就是建立全民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个月后,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又从哲学的高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到了1945年,党的七大明确提出了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毛泽东同志在七大的口头政治报告中说:“现在已经完全证明,只有这样的路线,才是正确的路线。力争领导权,力争独立自主的路线,是我们党中央的路线,是反映了全党大多数同志要求的路线,是反映了全国大多数人民要求的路线。这条路线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从外国送来的吗?也不是。它是从中国自己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鲁迅讲过: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这条路线,也是中国人民用脚踩成的。”这一政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实现中国化的理论结晶,使我们党在艰难的岁月中赢得了人民的拥护。

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抓住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这一路线的指引下,40多年来,党带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抓住社会基本矛盾,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我们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了落后的生产力问题,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同时,我们还紧紧“把握住我国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是发展。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我们进行全方位改革,强调改革的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使各个方面都迸发出生机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包括:更多样、更高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层次多元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等。要实现美好生活,就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三、历史唯物主义使我们共产党人能够在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类社会是在逐步进化和革命这两种状态的交替中前进的。社会革命是指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或者飞跃,它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和环节,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列宁甚至认为,社会革命时期是人类社会历史中最有生气、最重要、最本质、最具有决定性的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在近百年的历史中领导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这一革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一革命不是自发进行的,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推动自我革命中进行的。习近平指出:“我们党为什么能够在现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为什么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根本原因在于党始终保持了自我革命精神,保持了承认并改正错误的勇气,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的病症,一次次靠自己解决了自身问题。这种能力既是我们党区别于世界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所在。”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就不会有近现代中国这样雄壮规模和深度的社会革命。

自我革命目的是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是要在革命中使自身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强大,不是要把自己的命革掉。自我革命是需要正确政治方向的,也是需要一种强大能力的。自我革命不是把我们党“革”成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更不是“革”成多党制。有些人迷恋西方多党轮替、三权鼎立那一套制度,认为一党执政无法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站在资产阶级政党的角度,站在资产者的立场上,是永远无法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自己解决自身存在的病症,永葆青春活力的。习近平指出:“实际上,纵观各国政党,真正像中国共产党这样能够始终如一正视自身问题,能够形成一整套自我约束的制度规范体系,能够严肃惩处一大批腐化变质分子的,可以说少之又少。”多党制在西方社会是资产者的权力游戏,即使解决了约束问题,也是让整个社会付出了沉重代价的。多党制、三权分立是一种政治成本极高的制度体系,是让广大民众背负负担的政治结构,是广大民众难以驾驭的政治机制,对广大民众而言,这种权力结构就是一种外在异化的“利维坦”。我们党的自我约束,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成本低、效率高、人民满意的制度规范,是可持续的。

自我革命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处于执政地位、掌控执政资源,容易忽视自身问题,陷入“革别人命容易,革自己命难”的境地。我们党自我革命的勇气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党派的特殊利益,没有自身的既得利益。中国共产党是没有自己特殊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2015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明确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党章中的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如果有了自己的私利,那就什么事情都能干出来。党内不能存在形形色色的政治利益集团,也不能存在党内同党外相互勾结、权钱交易的政治利益集团。”的确,一个政党有了自身的特殊利益,就会千方百计维护既得利益,不仅会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而且还会严重损害大众利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为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心追求的是人民的利益,从来不去追求一党一派的私利。“不私,天下自公。”我们党的政治领袖追求的“我将无我”,真正做到了“无私者,可置以为政”。这种不谋私利谋大利和众利的精神,使我们能够面对各种问题,不掩盖矛盾,不文过饰非。

自我革命需要真刀实枪的行动,需要革除毒瘤的作为。“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以敢于刀刃向内的勇气向党内顽瘴痼疾开刀,以一抓到底的钉钉子精神把管党治党要求落实落细,都贯穿着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体现了我们党自我革命的决心和意志。”十八大到十九大这5年中,经党中央批准立案审查的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其中,十八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43人,中央纪委委员9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1218.6万件(次),处置问题线索267.4万件,立案154.5万件,处分153.7万人,其中厅局级干部8900余人,县处级干部6.3万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5.8万人。十九大以来,我们继续加大惩治力度,不仅取得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而且不断巩固和发展。2018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存在违反政治纪律行为案件2.7万件,处分2.5万人,其中中管干部29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68人,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15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对52.6万名党员作出党纪处分,对13.5万名公职人员作出政务处分。

四、历史唯物主义使我们共产党人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观点,我们党提出了群众路线,并把它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可以说,99年来,我们党正是依靠人民,把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之情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人民”这个耳熟能详的概念,其实进入中国并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知道,《共产党宣言》中最后的话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20世纪初,这句话被翻译得五花八门。1905年11月26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第2号发表朱执信撰写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专门介绍马克思(译为“马尔克”)的生平和学说。朱执信的翻译是:“噫!来,各地之平民,其安可以不奋也!”他把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等同于一般平民。实际上,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无产阶级是指与大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代表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阶级,平民是泛指一般人群,不具有阶级性。由于几千年中封建统治者的灌输,人们头脑中形成的都是:只有肉食者、王公贵族才能创造历史,普通人没有什么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为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奋斗的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形成了自身的人民观、群众观以及群众路线,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强大的民意基础。毛泽东强调共产党人要为人民服务,因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他在1944年9月发表了《坚持为人民服务》的讲话,指出:“与人民利益适合的东西,我们要坚持下去,与人民利益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改掉,这样我们就能无敌于天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继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进一步发展了人民观。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这些认识使我们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越来越巩固。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更加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在新时期,人民的范围更加扩大。邓小平在1979年6月就指出,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资本家阶级中的进步分子和大多数人,“现在,他们作为劳动者,正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他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1981年,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时期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和基本内涵作出了新的概括: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面向新世纪的过程中,我们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对这些社会阶层,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还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他一再要求领导干部必须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绝不能用来为自己谋私利,要始终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他说:“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努力使我们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措施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党的群众观得到进一步发展。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更是强调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系统地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观。这种发展体现在以下多个方面:第一,发挥人民主体地位。他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无论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还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习近平都强调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重要性。2013年11月,他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全会决定归纳了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第二,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他多次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第三,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在2018年一段时间内,社会上有的人发表了一些否定、怀疑民营经济的言论。比如,有的人提出所谓“民营经济离场论”,说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使命,要退出历史舞台;有的人提出所谓“新公私合营论”,把现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曲解为新一轮“公私合营”;有的人说加强企业党建和工会工作是要对民营企业进行控制,等等。针对这些观点,习近平指出:“这些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不符合党的大政方针。”民营企业家是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是自己人,他们是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发挥人民监督作用。习近平非常强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意见是我们最好的镜子。只有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开启全天候探照灯,才能让“隐身人”无处藏身。第五,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这一点,他在2019年5月31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阐释得非常完整:“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胜利前进的不竭力量源泉;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永远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第六,抓住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包括:更高的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这里的既有数量上的“高”,更有质量上的“高”;不仅有客观的需求,更有主观感受,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感受,特别是安全感尤其重要;还有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新需求,这里既包括政治诉求,也包括价值诉求,还包括社会诉求,呈现出多样化;民生要求在变化,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民生要求愈加重要;两大期盼中包含的“十一个更”,人民期盼着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期盼着孩子们成长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工作得更好。我们要通过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来实现上述目标。

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仅仅来自于对人民的朴素的深厚感情、对真理的执着态度,更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上的。正是依靠这一理论,我们党蓬勃发展,即使遇到各种挑战,依旧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

(作者:辛向阳,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