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是一个很不平凡的地方。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孕育成熟,人民军队在这里成长壮大。
那时的延安,“像一支崇高的名曲的开端,唱着洪亮的动人的音调”,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来到革命的延安,人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兴奋,歌之,舞之,说啊,唱啊,把革命时期的延安,打造成了一座诗的城、歌的城。
延安时期的歌声,那是怎样的一种歌唱啊!
“延安唱歌,成为一种风气。部队里唱歌,学校里唱歌,工厂、农村、机关里也唱歌。每逢开会,各路队伍都是踏着歌走来,踏着歌回去。往往开会以前唱歌,休息的时候还是唱歌。没有歌声的集会几乎是没有的……每次唱歌,都有唱有和,互相鼓舞着唱,互相竞赛着唱。有时简直形成歌的河流,歌的海洋。歌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唱,联唱,轮唱,使你辨不清头尾,摸不到边际。那才叫尽情地歌唱哩!”
“随着指挥棒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全部到会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歌声悠扬,淳朴,像谆谆的教诲,又像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出伴奏;几番回荡往复,一直辐散到遥远的地方。”
这是曾任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秘书长的吴伯箫,对延安歌声的精彩描述。
延安的歌声是火热激情的流露。曾在中国女子大学学习的鲍侃回忆,每逢大型集会,就有一列列整齐的队伍,从山沟里、山腰上,从四面八方赶来。中央学校、马列学院、抗日军政大学、女子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军事科学院成千上万的青年,汇合在山沟峡谷口的开阔空旷的广场,立刻成为人头滚滚、歌声琅琅的海洋。你拉我唱,我拉你唱,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没有乐器伴奏,没有麦克风扩音器,一场大会下来,很多人嗓子都唱得嘶哑了,心里却美滋滋的,期待着下次集会再出风头。
延安的歌声是革命力量的展示。团结抗日、救亡图存,是延安歌声的主旋律。“一次长篇大论的演讲,往往不及一个歌曲的力量大”。无数个体的声音汇成一个声音,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被歌声传递着,从而形成统一的意志和力量。千百万人被歌声席卷起来,踏着统一的整齐的步伐,奔向抗日救亡的战场。
延安的歌声是乐观精神的体现。当时的延安,物质生活虽然贫乏,但人们的精神始终是昂扬向上的。生长于厦门一个富裕家庭的名媛莫耶,淞沪抗战爆发后来到延安。她晚年回忆这段生活说:“对于我这个十九岁的女青年,延安,是孕育乐观向上性格的深厚土壤,是培养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温床。我走路想跳,张口想唱。大家歌声和着歌声,歌声引着歌声。歌声就像生活中的空气、阳光,没有歌声,生活便会窒息。”在延安无处不在的歌声的感染下,莫耶不仅热爱歌唱,还创作了经典名曲《延安颂》。
黑格尔说,艺术作品的个性是与特殊情境联系着的,依存于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历史。延安时期的歌声,也是这一特殊时代的产物。“在延安,大家是在解放了的自由的土地上,为什么不随时随地、集体地、大声地唱歌呢?”这歌声,唱出了一个时代的心声,表达了民族的灵魂和崇高的情感,抒发了一代青年投身革命的兴奋、喜悦和自豪。
“我们的民族既是伟大的民族,我们毫不犹疑,她是急需那种伟大的救亡歌声来挽救的。只有民族性的壮气,才能启发整个民族的兴奋。歌声愈激昂悲壮,民族的前途就可以肯定是愈有光明。”正如冼星海《致洛阳歌咏队的信》中所揭示的,伟大的艺术总是和它的环境同时出现,有如阳光强弱的程度决定植物的憔悴或青翠。
延安时期的歌声虽然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义勇军进行曲》那激昂的旋律、《黄河大合唱》那雄宏的气势仍不时在耳畔回响。那是民族的吼声,是时代的呐喊。它如催征的战鼓,似进军的号角,永远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