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党建生活

坚持底线思维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日期:2020-07-17    文章来源:党建研究 作者: 王懂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风险作了系统阐述,深刻揭示了重大风险的特点规律,向全党发出了坚持底线思维、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战役的号召,为各级领导干部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坚持底线思维就要增强风险意识

坚持底线思维、秉承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深厚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体现。这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党章中的入党誓词“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将忧患意识升华为牺牲精神,将个人、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与共产党人的担当、责任、使命贯通起来。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注重运用底线思维防范重大风险。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列出17条困难,提醒中国共产党人要“准备吃亏”。邓小平提出:“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发展既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带来了百年未有之不确定因素,坚持底线思维就要防范重大风险。中华民族血脉中浸润着危机意识、风险意识,这是底线思维产生的文化根基。我们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树立底线思维,重点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要牢牢划定底线,明白哪些利益是核心利益,绝不能失;哪些权益是基本权益,决不能侵;哪些目标是基本目标,必须实现。我们要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强化底线自觉,主动设置和完善各领域、各地区的底线,有效防控政治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社会领域、经济领域、科技领域、公共卫生领域、党的自身建设等领域的风险。

二、坚持底线思维必须牢牢把握战略主动

坚持底线思维必须增强战略意识,由被动防御积极转向战略主动。底线思维蕴含着矛盾的观点,蕴含着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动展示。坚持底线思维必须跳出局部看全局,跳出短期看长远,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矛盾的相互转化关系,深刻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谋全局而动。

坚持底线思维牢牢把握战略主动,要求领导干部着眼大局、胸怀大局。当前,谋划工作就要把握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坚持底线思维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基本矛盾出发,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化发展的角度出发,从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角度出发,深刻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后的工作重点和重心,从而确立底线边界。

坚持底线思维牢牢把握战略主动,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时刻谨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共产党人的理论根基,任何时候都不能背离。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从纷繁复杂的风险矛盾中找到规律。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和事物普遍联系的角度,认清各方面风险发展趋势和相互关联,敏锐把握风险传染、转化、联动规律。注意防范经济金融风险转化成政治社会风险、网络空间风险酝酿成现实社会风险、对外斗争风险转化成内部安全稳定风险、国内问题被境外敌对势力利用等风险。

坚持底线思维牢牢把握战略主动,要增强斗争精神。当前国内外局势仍处于深刻变化之中,面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新变化和大国博弈新动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必须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在重大风险面前,逃避退缩只能死路一条,主动作为、积极迎战才有生路。要培养斗争精神,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风骨、气节、操守、胆魄。要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以顽强的意志和决心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

三、坚持底线思维必须不断增强能力素质

底线思维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始终坚持的重要思维,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设定最低目标,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争取最好结果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具体来说,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和加强以下五方面能力素质。

一是政治能力。政治能力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首要能力。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善于在苗头隐患中察觉重大风险,在复杂表象中预判风险,关注“早”和“小”。现代社会一定程度上就是风险社会,各种风险无处不在。有的风险还相互交织演变,呈现倒灌、合流、叠加、联动、放大、诱导效应。当前,面对国际疫情蔓延带来的诸多风险挑战,我们认真做好分析研判,要善于从风险矛盾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趋势,把握时效度,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断决策、一击即中。在新的伟大斗争中,提高政治能力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必须把工作基点放在办好群众事情上,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筑牢抵御各种风险的“压舱石”。

二是策略谋划能力。矛盾相互转化和质量互变规律,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提高策略谋划能力,善于谋划、巧于度势、精于统筹,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矛盾凸显期,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等交互作用,国内外局势复杂多变、交织影响,给未来中国发展带来了不可预知的风险和挑战。这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分析各种社会问题的存在形态和演变趋势,寻求规避系统性风险、化解复杂性矛盾、谋求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策略谋划能力,在应对风险中化被动为主动,推动全社会形成思维合力、行动合力,在治国理政中更好设置底线、争取高线,在进退有据中不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三是法治运用能力。法治是积极弥合社会冲突,达成社会利益最大公约数的重要方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领导干部在应对风险,进行决策和行动时,应从目的、权限、内容、手段、程序等方面,不断审视其所思所行是否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要求,具备严格规范权力行使的思想意识,使接受监督和制约成为一种自觉思维和行为方式。应充分尊重、维护和保护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充分反映并体现公众权益和各方意见,让法治效力真正惠及公众,成为社会公众的保护伞,成为社会冲突的平衡器。

四是舆论引导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控疫情,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是中华民族攻坚克难、迈向复兴的根本保障。领导干部要在应对重大风险中牢牢占领法律、道义、舆论制高点,注重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顾全大局、甘于奉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命运与共、天下一家”的中国风骨、中国力量、中国精神。要坚决维护网络主权安全,坚决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各级党委政府要主动出击,在第一时间发出客观、权威的声音,不给造谣传谣者机会。要主动设置议题引导公众情绪,要及时、透明、多维度公布信息,构建线上线下多个舆论场的良性互动,引导控制主流舆论沿着正确方向积极传播。

五是群众工作能力。2020年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新时代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创新载体平台,善于引导群众、组织群众,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要增强资源统筹能力,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综合运用教育、协商、调解、疏导等办法,积极解决各类群众诉求。要建立大群众工作格局,注重从政策层面研究解决带有倾向性、普遍性和合理性的突出问题。要健全统筹督查督办专项事项工作机制,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问题的跟踪督查和回馈。要加强与群众的网络沟通能力。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大数据积极搭建联系群众、体察民情、回应民意的新平台新载体,让群众在虚拟和现实世界中都能第一时间反映诉求,理顺情绪。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

(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