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党建生活

坚定不移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日期:2020-07-22    文章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胡清惠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于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于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的必然方向,是我国民族工作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同时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继续在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上走在前列。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不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正确认识交融、切实尊重差异、逐步缩小差距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和认识问题。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造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之后,地区封闭的壁垒被打破,民族交往交流进一步增多,相互取长补短、不断交融,逐步相互认同。民族交融是通过各民族长久以来共同居住生活、共同学习工作等交往交流活动,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特点与文化,借鉴学习其他民族优势,使每个民族的优势为其共赏共享,进而达到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发展的状态。

交融的结果是各民族共同因素的增加,差异性的减少。当然,差异性并非不可逾越,共同性不会一蹴而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各民族的共同性不断增多,但民族差异还将长期存在。尊重差异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是历史的,而不是人为的。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反对“固化论”,对民族成员间自愿自然的交往、互动和学习不支持、不引导,反而采取各种措施强化民族差异,以为这样才是团结和尊重。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在构筑民族的界墙,固化民族身份,与大势背道而驰。二是反对“同化论”,就是把促进交融等同于推进同化,试图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消除民族差别。我们需要清醒意识到,必须尊重规律,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把握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方向,既不能无视民族共性放弃引导,也不能超越历史阶段、忽视民族差异。总之,在具体实践中,既不能持消极论、无所作为,也不能犯急躁病、胡乱作为,要把握好界限、拿捏好分寸。这是增进各民族共同性,促进民族团结的根本保障。

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投入和支持,民族地区整体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民族地区引领全国发展速度,但总体依然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处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当然也要看到,抓住发展机遇,坚持科学发展,逐步缩小绝对差距是可以实现的。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大程度增加共同因素,最根本的是缩小发展差距、扩大改革发展的惠及面。在此基础上,文化的交流、情感的互动才会有更大的可能性。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优化相互嵌入式社区环境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解决好各族群众愿意不愿意、能不能的问题。排除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障碍,搭建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和平台,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重要举措。

内蒙古自治区由蒙古、汉、满、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朝鲜等55个民族组成,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无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虚拟空间,各族群众交往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拓展,各民族在交融中共同点不断增多。城市嵌入式社区是我国各民族群众在城市中交错杂居的自然结果,也是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举措,体现了新时期我国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解决民族问题的具体思路。鉴于内蒙古自治区嵌入式社区环境已基本形成,进一步优化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环境,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

为此,必须夯实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经济社会基础,使城市更好发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作用,使各民族群众共同为城市发展出力,共同享受城市发展成果。必须建立合作共谋的社区工作队伍与管理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建设提升社区管理质量,增进社区各民族成员间的感情,形成团结包容、友好和谐、积极向上的社区环境。必须搭建互补共赢的社区服务平台,增强各族群众的融入感和责任感。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民族团结一家亲。通过优化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环境,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积极营造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社区环境,让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营造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氛围

民族平等、互相尊重是各民族成员交流往来的基本前提。只有平等团结的文化氛围形成后,不同民族成员才能实现心无芥蒂、平等往来。

营造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氛围,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基础性工作。要推动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在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中嵌入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实现教育对象的全覆盖。要注重宣传教育的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改变单一的“大水漫灌式”宣传教育,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多做“滴灌式”宣传教育,多做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工作。要顺应新形势,善于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丰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载体,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平台,实现民族文化活动与宣传教育融合发展。要创建一批面向基层、贴近群众的具有示范作用的社区、学校、乡村、单位、连队等,树立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做好宣传工作。

营造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氛围,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内在要义。回顾历史可以发现,自古以来,内蒙古就是祖国北方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源远流长,留下了众多传颂至今的佳话。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形成蒙汉等民族错居杂处的分布格局。今天,各民族共同生活在这里,各民族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惯和信仰,相互欣赏、吸收彼此优秀文化,相互学习语言文字,民族团结大家庭数不胜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格局已然形成,而这一切得益于民族平等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前提下的民族和谐互动。我们要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中增强共同性、包容性,不断夯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基础。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搭建相互沟通的语言桥梁

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难以形成认同。作为多元一体大家庭的成员,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理解、互敬互助、团结共事,都需要语言交流,学习好普通话是实现和保障这种交流的必由之路。

从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特点来看,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东中西各地方言差异较大,各语言主体交流中很难实现无障碍沟通。这种障碍不仅存在于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也存在于不同地域的汉族之间。沟通上的障碍不仅影响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而且影响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对于少数民族群众而言,如何认识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数民族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对就业、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社会都有利。当然,对于汉族而言,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同样适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并不意味着就要放弃民族语言,不是要用国家通用语言代替民族语言,而是发挥语言互补的功能,搭建起各民族成员互通的语言桥梁。搭建语言交流桥梁,除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外,我们还需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汉族帮助少数民族学汉语,少数民族帮助汉族学民族语言,在学习交流中增进感情、增加理解、建立友谊,真正发挥语言在沟通情感中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

(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