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党建生活

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要做到知行合一

日期:2020-09-24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欧阳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结晶。学习这一重要著作,不仅要在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及时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发展上下功夫,更要在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切实做到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如何真正做到知信行的高度统一?党的创新理论是科学的方法论,更是高远的思想境界。

科学的方法论是“金钥匙”,高远的思想境界呈现科学世界观,二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涵盖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的重要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比如,在《胸怀两个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又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第八专题,以“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挑战”为题,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底线思维的娴熟运用和深刻思考,等等。这些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和把握当前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当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胜利在望,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圆满实现,我们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一定要同个人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找到“过河的桥和船”,并通过工作实效来检验“桥和船”是否得当、能否“过河”,以利于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做到知行合一,决不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

高远的思想境界是觉悟,科学的方法论呈现高超的领导艺术,二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高尚的为民情怀和宽广的世界胸怀。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进行努力,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也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正因为有协和万邦的博大胸怀,有通贯古今的历史思维,有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使命担当,我们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多边事务,维护中国人民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造福沿线国家人民。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深深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审视和把握日益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大势、领导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展现出来的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非凡政治智慧、顽强意志品质、强烈历史担当、高超领导艺术等,充分展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特有的强大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局部冲突和动荡频繁,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正在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做到知行合一,更加需要提高觉悟、志存高远,坚定信心、敢于担当,着眼本国和世界,着眼全局和长远,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决不当是非不清、什么都同意的“点头人”,决不当好人主义、什么原则都不顾的“和事佬”,决不当自以为是、什么事都不在乎的“糊涂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科学的方法论和高远的境界为指引,化解矛盾、破解难题。问题导向就是效果导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一经出版发行,就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接地气”,读起来“解渴”,用起来“好使”,行起来“有效”,不仅为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的发展成就、发展动因、发展前景打开了思想之门,而且牢牢占据人类文明制高点、人类道义制高点,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我们要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重要抓手,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高高举起、牢牢举稳,让闪耀思想光芒的旗帜飘扬在中华大地上,辉映在干部群众的心坎里。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理论部哲学 · 科社室主编)

(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