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党建生活

着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日期:2020-09-30    文章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张筱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对伟大抗疫精神作出深刻阐释,明确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实际行动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弘扬“生命至上”,彰显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为了尽快阻断疫情,党中央果断作出关闭离汉离鄂通道的决策。在党中央号召下,全国340多支医疗队、超过4.2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钟南山等10个中国最顶尖的院士团队奋战一线,全国近1/10的重症医学骨干接力上阵。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呱呱婴儿,到108岁的耄耋老人,不放弃每一个感染者,不惜一切代价救治生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们要大力弘扬“生命至上”的伟大抗疫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扎扎实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弘扬“举国同心”,凝聚中国人民团结伟力。举国同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迅速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各行各业扛起责任,国有企业、公立医院勇挑重担,460多万个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180万名环卫工人起早贪黑。中国政府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优势投入到抗击疫情第一线,组织疫情防控和科研生产等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协同作战。14亿中国人民及广大海内外侨胞紧密团结在一起,以各种方式为疫情防控操心出力,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们要大力弘扬“举国同心”的伟大抗疫精神,增强历史担当,提升行动自觉,努力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完美统一。

弘扬“舍生忘死”,体现中国人民顽强意志。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无数医务人员冒着被感染甚至牺牲的危险,毅然奔赴防“疫”一线,汇聚战“疫”洪流。从“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书到“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的宣誓词,从写下“如有不幸,请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毒”的95后小护士到“我们一定会和患者战斗在一起”的“50后党员先锋队”……一大批建设者们,24小时两班倒不停歇施工,用10天左右时间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们要大力弘扬“舍生忘死”的伟大抗疫精神,厚植舍己报国情怀,主动担当作为,面对矛盾问题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困难危机敢于挺身而出,做到不怕事、敢担事、干成事,不辱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

弘扬“尊重科学”,诠释中国人民实践品格。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实践中尊重科学,不断探索与创新,成功开展了一场与疫情抢时间的科技战“疫”。广大科研人员勇担责任,日夜奋战,快速破解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离病毒毒株、研制核酸检测试剂盒;广大中医药工作者通过临床实践筛选出“三药三方”,在阻断病情发展、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广大科普工作者和科技志愿者积极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普及科学防护知识。实践证明,科学是战胜病毒的决定性力量,也是抗疫斗争取得胜利的最有力武器。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们要大力弘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疫精神,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弘扬“命运与共”,展示负责任大国道义担当。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人类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疫情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唯有团结合作才能彻底战胜疫情。中国人民在抗击国内疫情的同时,还积极为国际社会抗疫提供支持,在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分享了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向32个国家派遣34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283批抗疫援助,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在疫情面前,中国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彰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们要大力弘扬“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勇担时代重任,为实现人民幸福、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中医药大学基地)

(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