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党建生活

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

日期:2020-11-04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丁余    

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擘画了未来五年至十五年的宏伟发展蓝图,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10月27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发表《习近平关心的那些“小事”》,文章阅读量很快突破100万。在留言区,很多网友有感而发:“事虽小,爱民之情却大。”“民生无小事,件件暖人心。”“看似小事,都是实事,办好需要花大功夫。”

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心向背不仅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前途命运,也决定着国家发展的方向和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登上历史舞台的,是一个立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28年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这不只是一个政权代替另一个政权,而是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变革。人民在国家的地位是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谈起这一天,黄炎培满怀深情地写道,1949年这一年“‘人’的地位被发见了,群众的力量被认识了。”这一年“是每一个人抬头的第一年,是群众抬头的第一年,今后我们做人,不可以不认识人,不可以不认识群众”。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中国之治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实现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坚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不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价值追求和根本利益。对中国共产党来说,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正因如此,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党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

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章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民心看作最大的政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之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和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的人民情怀。

“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无论权力大小,都是人民给的,也只能受命于人民,为人民谋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演讲,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人民服务既是党的使命任务,也是共产党人的本色。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

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

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增进民生福祉既是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由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领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生动体现,也是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的实际行动。

只要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

团结人民、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取得成功和胜利的根本保证。只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不断汇集民智民力,赢得民心民意,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们的事业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马克思认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列宁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千百万创造者的智慧却会创造出一种比最伟大的天才预见还要高明得多的东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到突出位置来抓,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紧紧依靠人民战胜艰难险阻。“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指示,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汇聚起同心抗疫、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夺取了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

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解放,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说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都能运用于治国理政。

(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