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活动

说唱关中风土事 传承文脉抒豪情

——访咸阳民间艺人“魏老根”
日期:2021-02-22    文章来源:咸阳欢颜文化事业平台     

这里,是中国首个封建王朝“秦帝国”的都城;这里,秦始皇曾经从这座古城陆续发出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的诏令;这里,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之南,嵕山之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因为历史,为它饱含浓墨书写一笔,所以今人,孜孜不倦的发掘和弘扬,以期在这浩渺且匆匆的岁月中,不断地传颂与传承。书画、戏曲、舞蹈、诗文等等太多的形式,都为这一方水土尽显深情,而在众多的艺术家中,有这样一位已过耳顺之年的老艺术家,仍在高擎关中民间艺术的大旗,东奔西走,台上妙语连珠人气旺,台下鞍马劳顿为初心,他就是西北怪才——魏老根。

1.jpg

家传熏陶,深埋文化种子

 说起魏老根,大家可能会情不自禁想到“刘老根”,位于北京前门东大街的“刘老根大舞台”,可谓一段时间人尽皆知。但那是华北平原的“老根儿”,我们关中平原也有一个家喻户晓的“老根儿”,他便是魏老根,一个多才多艺、出口成章的关中汉子。

魏老根,原名魏兴,1955年出生于渭河北塬北杜镇,父亲因为热爱写作和民间故事,是当时全国有名的农村文化典型,而其父也就是魏兴的爷爷,在年轻时是当地有名的说书人,所以幼时在家传的熏陶下,魏兴便对民间故事、地域风情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只是那个年代,除了口耳相传,多半是靠自己的悟性和学习。在多难兴邦的岁月里,魏兴和其他的同龄人一样,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在渭北塬上以孩童的天真无邪,度过自己的童年时光。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年时便担起家庭责任,出工务农,直到担任生产队队长。那段时间在田间地头,有时魏兴也学着父辈的样子,在队员休息时,心血来潮讲上那么一段,博得大家的阵阵掌声。再后来因为机缘巧合,魏兴成了咸阳市电影院的一名放映员,因为他头脑灵活,办事干练,不久被提拔成为经理。这些经历也成了日后他难能可贵的经验。

1996年,咸阳市秦都区组织有关部门到广东进行招商,魏兴参加了那次招商团,并在深圳参观了“世界之窗”。看到深圳的快速发展,平地起高楼,而且还有很多人造景观,十分吸引人,作为旅游产业,挣了不少钱。当时的魏兴就在暗暗思忖,咸阳,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沉淀的古都,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数不胜数,若是也能发展起来,岂不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想到这,魏兴又联想起被评为198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沙河古桥遗址,这是一个极具考古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遗址,有关它的传说和故事,让魏兴回忆起父辈在闪烁的煤油灯下给他讲过的故事。这座古桥遗址位于现在咸阳钓台镇王道村南,据专家考证,这两座战国晚期和秦代的桥,很可能就是当时的渭河桥,由于渭河改道,河道的位移而逐渐被人遗忘。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年代最远的木结构的桥梁,在世界交通史、桥梁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深圳返回魏兴思前想后,思虑成熟后,便向当地政府领导提议开发沙河古桥遗址,但由于当时政府部门不得创办新的经济实体,魏兴只好以个人名义挑头承办,报项目审批。四下找亲戚、托朋友,想方设法从民间筹集资金。在项目通过评审后,2003年5月,魏兴带领他的团队进驻沙河古桥旁,开始了艰难创业。此刻的魏兴,只有一个念头,这是中国的文化,这是关中的历史,值得每个人熟知和瞻望。

2.jpg

关中风情,尽显文化豪情

“庄稼活的是节气,人要活的有骨气。与人争的是志气,切莫与人争闲气。东有临潼兵马坑,西安跟着扬名声。咸阳沙河古桥园,将会大的没边边。西部开发号角响,陕西愣娃要登场”。这是曾经魏兴创作的陕版脱口秀中的一段,其中“咸阳沙河古桥园,将会大得没边边”,回头望是轻松,从头来是磨难。刚进驻沙河古桥遗址,放眼放去,杂草丛生,凌乱不堪。当时囿于资金问题,没有机械设备,几乎所有的开荒工作都要人工完成。耗时几个多月,才在荒芜中靠人硬生生挖出了一个七八亩的湖。那段时间,魏兴和施工人员吃住一起,不论风霜雨雪,就是要让沙河古桥遗址换个模样展现在世人面前。皇天不负有心人,咸阳沙河古桥风情园的项目逐渐竣工,配套设施逐渐完善,整个遗址公园果然换了模样。

善于发掘和整理民间艺术文化的魏兴,发挥特长,短时间内集聚了很多民间娱乐项目,有些项目几近失传,属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打嘎、打猴、狗撵兔、斗鸡、驴拉水车、打秋千、打夯、社火、竹马等,其中狗撵兔表演项目属国内首创,极富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又如200平方米的斗鸡馆为陕西第一,现代化体育设施攀岩净高12米,这在当时也属西北之最。还有女子泥池摔跤等众多项目,深受当时游客喜爱。

在咸阳沙河古桥风情园经营逐渐走上正轨后,魏兴成立了“魏老根艺术团”,由此,魏兴也就成了当地妇孺皆知的“魏老根”。他凭借着幼年父辈的熏陶感染,残存的记忆,在充分系统挖掘,实地走访,查找资料,搜集遗落在民间的关中文化,并由此发挥特长,传承家风,走上了曲艺人的艺术生涯。杂糅当地的文化印记,一口纯正地道的关中腔,淋漓尽致的展现了陕西人的豪情和文化沉淀。他通过民间材料的筛选,自己精心的编唱,以表演的形式,诉说着古老的历史和故事,这种贴近民间,通俗易懂的表演形式,场场获得满堂喝彩,也让人记忆犹新。曾有朋友说到:“老魏,孔子听《韶》乐,三日不食肉味,今日听你谝,让我也有三日不知羊肉泡馍味啦。”大家在浓茶的余味中,眼盯着魏老根的一举一动,竖着耳朵倾听着魏老根用地道陕西话说着或熟悉或陌生的故事,时而紧扣心悬,时而捧腹大笑,这样的表演,可谓成就了魏老根,也幻生了新的关中文化。

3.jpg

矢志不渝,遇挫初心不改

在深沉的文化不断浸润中,“魏老根”依然保持着他当年的初心,那就是要将文化传承,要将文化传播,要让艺术走下殿堂,深入乡村。他一直不忘本,深知自己从农村走出来,还要回归农村,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依然坚守在农村的文化阵地,在农村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向更高的艺术学府输送人才。

但是,这是一项只出不进的公益事业,“魏老根”剧团经历了演员离散,重建剧团的经历,看着每日辛劳的老魏,家里的“掌柜的”有了不同看法,认为老魏是在“瞎折腾”,人到中年,就该为家庭为儿女多想想,怎么能还像年轻人一样整天不着家呢。面对“夫人”的诘问,老魏语重心长的说:“这些年,我走了太多的地方,见了太多的人,我现在不能停下来,有太多的人,有太多的事等着我,文化是有生命的,或许有一天我没来得及发现,它就消失了,我们这代人给后辈还能留下什么呢?你看农村那么多留守儿童和老人,他们需要我们带去文化的食粮,这也是我存在的价值啊!要留住乡愁,留住文化,留住念想,我就得坚持啊!”

夫人听到老魏的肺腑之言,也不在说什么,只是叮嘱他注意身体。“魏老根”呢,第二天一早又踏上了自己的艺术之路。有人说坚持梦想的人是最孤独的,相信有那么一刻,老魏也感到了孤独,但内心的强大来源他对文化的执着。

魏老根自重组“魏老根剧场”以来,他致力于表演各种民俗文化节目、送文化下乡,时至今日已免费表演节目近千场,举办了6届乡村春晚,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政府的大力支持。这样一份坚守,这样一份执着,这样一个不大的舞台,承载了魏老根的事业和生活,同时,也承载了一个老艺术家的梦想和希冀!

4.jpg

不忘初心,讲好中国故事

2015年,已经在当地很有知名度的“魏老根”经过多年的搜集整理,编写排练,同时联络影视公司,以陕西的民间传说、谚语故事等为主题,拍摄了20余集脱口秀式的“微视频”,一经上线,在优酷、土豆等各大视频网站开播,便受到全国各地网友的喜爱和支持,不仅让外地的陕西乡党过了“耳瘾”,也让全国其他地域的网友领略了陕西关中风情。他的视频《渭河水是怎样变浑的》《大雁塔的来历》《夸陕西》等作品时至今日,仍有极高的点击量和热度。已经成为了一张宣传陕西、宣传咸阳的亮丽名片。

魏老根除了原生态的说唱艺术形式外,还不断地创新艺术形式,在了解到华阴老腔之后,他也迅速组建了一个班子,除了在沙河风情园演出以外,还将这种艺术形式带到了兰州,让更多的人熟知陕西这一独有的民间艺术。同时他也自费出版了《西北魏老根话本》,以通俗谚语、民谣介绍着陕西的地方民俗。他时常感慨到:“这文化不敢发掘,越发觉越感到有味道,而且越吸引人,一句话,一个段子,一件物品,一个地方,总有它神秘的地方。我的力量有限,但我想在有限的能力内,尽最大力量,发掘这些民间文化,并且把他们传承和发扬下去,这是我们老一辈,唯一能留给子孙的东西,不然,让以后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小孩,怎么能记住乡愁呢?”语言朴实无华,却说出了一个民间艺人最宏大的愿望。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更是深深的鼓舞了当时仍在民间艺术一线奋斗的魏老根。习总书记的话像是一盏明灯,对于扑身于民间,注重发掘和整理的魏老根老说,给他了方向,给他了力量,也为他的努力下了最贴切的定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如习总书记的讲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只有深入挖掘,贴近民心民意,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才能有真情实感,才能有传承和发扬的价值,因而才能立足关中,讲好当地故事,也能立足当下,讲好中国故事!

603349fe019dd.jpg

【后记】

几近古稀之年的魏老根仍在他的艺术道路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对于我们晚辈的文艺从业者来说,他不仅仅是榜样,更是一种精神的指引,在此也衷心的祝愿魏老根的艺术常青,桃李天下!

(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