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党建生活

习近平实践方法论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例
日期:2021-08-19    文章来源: 延安精神在莲城    作者:黄渊易

毛泽东早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因而,“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一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作为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对于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书中所包涵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蕴含着丰富的实践方法论,体现出大国治理的深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也非常具体地阐释着“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精义妙道。

一、精准实践方法论——要练就“绣花”之功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多次论及“精准”。其中,第五个专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几乎篇篇强调“精准”。习近平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精准。他要求领导干部要掌握精准脱贫的实践方法论,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能力。例如,2013年11月,习近平翻山越岭,辗转来到湖南湘西的十八洞村,当看到村里全是“996138部队”也就是老人、孩子、妇女时,习近平表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郑重提出“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此后,“精准”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实践方法论之一。

近几年来,习近平反复强调“精准”及其实践方法的重要性。从2015年到2020年,习近平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了7个专题会议,次次提及“精准”及其具体要求。两会会场,“精准”也是习近平提及脱贫攻坚的高频词。他常用生动的比喻阐述“精准”:“下一番‘绣花’功夫”——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要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等等。从中可见,精准不仅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更是一种务实的工作方法。精准,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一以贯之的工作方法之一。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对于脱贫攻坚,习近平强调“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对于深化改革,习近平要求“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对于污染防治,习近平提出“精准治污”;对于城市管理,习近平提出“像绣花一样精细”;对于党的建设,习近平要求“瞄着问题去、对着问题改,精确制导、精准发力”,等等。

因而,习近平的精准实践方法论,立足实事求是,广泛运用于脱贫攻坚、全面深化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治理、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方方面面。

二、协同实践方法论——要善于“十个指头弹钢琴”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里的第六个专题《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中,习近平多次提及“协同”及其做法。他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把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可见,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注重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实践方法之一。

例如,近些年来,习近平主持召开40次中央深改组会议、15次中央深改委会议,“协同”一词被反复强调。从提出“各项改革协同配套”,到强调“搞好统筹协调”“推动改革举措精准对焦协同发力”,再到要求“改革方案协同”“改革落实协同”“改革效果协同”,等等。纵览习近平有关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协同发力破局、向协同要动力、用协同聚合力,始终是习近平谋划和部署改革工作的重要实践方法思路。

又如,近几年来,从养老到医疗,从教育到就业,从经济发展到社会事业……全面深化改革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始终朝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不断迈进。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时,再次强调要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聚焦重点问题,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再如,在谈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时,习近平强调要“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谈到脱贫攻坚时,习近平提出“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谈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时,习近平要求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等等。尤其是2014年2月,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谈到了治国理政的感受。他说:“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

可见,协同意味着增强系统思维,做好统筹兼顾。梳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协同”实践方法论可以说是贯穿其中。

三、牵“牛鼻子”的实践方法论——抓“关键少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多次提及抓“关键少数”的实践方法论问题。其中,在第十九个专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中,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必须做表率、打头阵。

2015年2月,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特别提出了“关键少数”这个概念。此后,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他认为,抓住“关键少数”,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不仅如此,一直以来,习近平对“关键少数”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部署各项工作时,他频频使用“关键少数”热词:如谈从严治党云:“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从严管好各级领导干部”;谈深化改革云:“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谈生态文明建设云:“要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考核问责”,等等。

其实,抓“关键少数”,既是抓责任,也是抓示范。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讲了这样一段话:“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带头冲在前、干在先,是我们党走向成功的关键。革命战争年代,喊一声‘跟我上’和吼一声‘给我上’,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可见,“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关键在有觉悟和做表率。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绝大多数”,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工作才能取得扎实成效。这正是习近平所说的“头雁效应”的实践方法论要求。

四、干部担当的实践方法论——越是关键时刻越需要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强调,越是形势严峻复杂越需要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保持定力、一往无前,越是任务艰巨繁重越需要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奋勇当先、实干担当。如何落实干部担当的实践方法论?习近平认为,一是“扑下身子”——要沉到一线调研。例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第十九个专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中,习近平指出,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第三卷的最后一个专题中,习近平多次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意义重大。因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和工作方法,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曾告诫全党:“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二是如何调研?习近平用他的实践方法深刻地回答了这个问题:2015年,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习近平回忆道:“我在正定时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从滹沱河北岸到滹沱河以南的公社去,每次骑到滹沱河沙滩就得扛着自行车走。虽然辛苦一点,但确实摸清了情况。”他心里一直有一条准则: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这就是“扑下身子”。“扑下身子”方能“接地气”得实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经常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坚实的足迹纵横中国。在调研中,习近平看真贫、找“穷根”,明确脱贫攻坚的靶向;在调研中,习近平深入了解改革进展,推动改革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去年下半年,习近平深入吉林、安徽、湖南等地考察,主题之一就是围绕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研;企业家座谈会、党外人士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等,习近平听取各方面对“十四五”规划编制以及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因而,正如习近平所说:“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等等。

总之,习近平实践方法论,实实在在地体现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其中的系列重要讲话,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新的实践课题,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我们认真领会其中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方法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作者系湘潭大学教授、湘潭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理事)

(编辑  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