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老兵心语

读书之要贵精思

日期:2023-04-23    文章来源:红云平台    作者:徐映珉

书籍是人们的“第二食粮”,也是人世间最高档的“精神营养品”和最亲近的“无言之友”,与每个有文化者终生相伴。那么,通过读一本书,怎样从中汲取营养、得到教益、有所收获?笔者多年来的读书体会和感悟是:贵在熟读精思。

读书是“快餐”,深思是“大餐”;读书是“毛坯房”,精思是“精装修”——只有熟读精思,才能释疑解难、消化吸收、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学习是获取知识、增长学问、丰富智慧、开阔视野的必经之路,也是吸收和消化“精神营养”的漫长过程。所谓精思,就是读书时大脑对书本语言及文字信息作出的一系列科学的分析、综合、辨别、判断等。它是理解、消化、吸收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缺少了精思、深思和细思这些重要的环节和步骤,就很难有释疑解难、融会贯通之效。毛泽东主席一生读书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善于思考、勤于思考、重于思考。他从青少年至老,每看一部书和每一篇文章,都自然而然地进入聚精会神地思考之境界,常常一边熟读深思,一边在字里行间加批注、圈点,甚至写心得感言,每页书上阅注的符号多达十几处,有的多达数十处。现在有些年轻同志读书学习时,很少有这种熟读精思的习惯,往往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心不专一,缺乏细心研究和仔细琢磨之功。其结果,自然是一知半解,留不下什么印象和记忆,更谈不上释疑解惑、运用自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成才之基,读书是做人之本,读书是人生之乐——只有熟读精思,才能有所收获、有所出新、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宋代晁说之在《晁氏客语》中多处阐述思之重要:“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意思很明白,做学问的方法,根本在于思考:思考就有收获,不思考就没有收获。明代王夫之云:“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伏尔泰则道出了读书重在精思的深彻感悟:“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的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的很少。”由此可见,读书多与少,只是数量的积累,而精思深思才是质的提高。纵观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学士和发明家、科学家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所创造的惊世奇迹,无一不是来自他们对知识的勤学苦研,源于他们长期进行的智能性的深思和精思。司马光读书精思而著《资治通鉴》;刘勰读书精思而得《文心雕龙》;当代著名杂文集《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作者邓拓、吴晗、廖沫沙,正是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边读书、边思考,才著成了这两部传世佳作。同样是读书学习,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精于思考、思之愈深,谁就会取得超人不凡的收获和成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写作之魂,读书是立说之根——只有熟读精思,才能加深记忆、促进转化、拓展思维、凝聚智慧,有效提高综合、概括、提炼、升华能力和写作水平,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想,锤炼出隽永秀美的文采。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经常谈及精思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并阐明了精思与写作的辩证关系。他说,写文章一定要“精思”。“孔明天才,思十反矣”;“唯思之精”,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入人意中,屈曲超迈。文不加点,兴到语耳,欠缺思索,一挥而就,是写不出好作品的。他还强调,“精思”要着力于“用笔之妙。”“精思”之深,笔下才能精雕细刻、华章迭出。不善于思,不善用笔,即便有许多生动的材料,也会“丝不成绳”,缺乏思想,其作品无疑苦晦干涩,不为读者所喜。笔者先后在团、师政治机关和报社工作数十年,撰写和采写发表的数千篇研究文章和新闻稿件,都是在精思深思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而得的,也是在养成精思深思的读书学习习惯和过程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和质量的。

“读书贵精熟,不贵贪多。”(《居业录·学问》)在纸质书、电子书多如繁星的今天,遨游于书山学海的朋友们,读书学习时不妨把功夫用在乐思、常思、勤思、善思、精思、深思上,“思”出收获,“思”出新意,“思”出创造,“思”出非凡的成就!

(编辑  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