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形成过程中,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先辈在小石崖根据地奠定立足基础、马栏根据地成立红26军和包家寨会议后的陕甘边南区根据地等不屈不挠奋斗业绩,汇聚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时代潮流之中,同照金、南梁革命根据地一脉相承,相互连接,在武装斗争相互策应、互相支撑,成为陕甘革命斗争的重要活动地区和前哨阵地,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一、开辟小石崖革命根据地
小石崖革命根据地,是陕甘边特委和边区政府直接领导下建立的,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黄子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作、战斗过的地方。位于宜君、中部(今黄陵县)、富县三县接壤地区。辖区北至槐树庄、张村驿、羊泉,南至桥山南窑科、建庄川,东至洛河,西至陕甘交界子午岭,总面积一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四万。南与耀县照金根据地相连,西与甘肃南梁根据地相接,北与陕北革命根据地相通。
1930年9、10月间,刘志丹在保安县永宁山中共支部的支持帮助下,在合水县太白镇成功发动和领导了太白起义,揭开了陕甘边武装斗争的序幕。1931年4月,刘志丹率游击队突破敌陇东民团的包围,突围转移到桥山山区,暂退宜君县小石崖。9月,刘志丹在合水县平定川倒水湾对杨培盛等三支农民武装进行整编,正式组建南梁游击队(亦称陕甘边境游击队)。9月,刘志丹与受国民党军队排挤的国民党驻双龙地区罗连成民团、何世兴民团,达成“你不打我,我不反你”“互不用武力,协同剿匪”的“君子协约”。从此以后,游击队和罗连成民团在小石崖和睦相处,相互信赖的关系日渐加深。从此,小石崖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宝贵的立足之地、休养场所和整训屯兵的后方。以桥山中段小石崖为根据地的红军游击战争,以烈火燎原之势发展起来。
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主动出击宜君、中部一带,扩大游击区域,执行平均分配土地的任务,建立群众组织,武装农民,开辟苏区,建立新苏维埃政权。谢子长率领陕甘游击队到建庄川,组织农民反欺压、反剥削、分财产、分田地;到双龙、小石崖一带活动,组建了农民赤卫队,使初建的小石崖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
1933年10月,照金苏区失守,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转移到小石崖附近的高窑子进行休整,组织叶松山游击队。是年冬,在第三路游击队指挥部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中宜游击队以小石崖根据地为依托,配合红军主力迅速向隆坊塬、建庄川、寺仙塬一带发展,开展游击战争,扩大根据地,并和南梁根据地连成一片。
1933年11月,习仲勋因患严重伤寒病,被安置到小石崖的万家梁后庄子村养伤。1934年5月,红2团战士刘廷轩,同进步教师强自修等到建庄,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建庄游击队”,发动群众进行抗粮、抗捐斗争。同月,红军骑兵团在宜君县小石崖的上畛子休整后,配合第三路游击队指挥部东出咸(阳)榆(林)大道,截获国民党军汽车一辆,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1934年,在小石崖设立中共陕甘边南区党委、南区革命委员会,创建了以小石崖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南部苏区。根据地在湫头塬,区域包括上畛子、小石崖、双龙、建庄周围达四百里。
1934年10月,陕甘边特委、陕甘边南区党委将中宜保卫队改编为中宜游击队。中宜游击队是一支由刘志丹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游击队,标志着小石崖地区第一支革命武装正式诞生。1931年至1936年间,这支队伍活跃在陕甘边界山区的和洛河流域,保卫中宜地区土地革命运动的大好局面,为壮大陕甘边根据地屡建战功。1935年2月,中宜游击支队改编为“中宜独立营”,成为一支保卫陕甘苏区南大门和陕甘边苏维埃政府的劲旅。
小石崖根据地从建立到发展壮大,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甘边革命斗争的领导中心和革命事业的策源地。1935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向陕甘和陕北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大规模“围剿”,妄图在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前,拔除全国最后仅存的一块革命根据地。3月,为保存革命实力,避敌之锋芒,陕甘南区党委和革委会撤离小石崖,向北转移进入富县寺仙、桃园一带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二、马栏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马栏地区,是陕甘宁边区重要的南部屏障,更是近距离俯视泾渭、剑指西安的前沿基地。20世纪30年代位于宜君县西南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革命大旗,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建革命政权,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组建陕甘游击队
1928年5月爆发了震撼陕西的渭华起义,受其影响活跃在马栏地区的游击队袭击了宜君驻马栏的国民党夏玉山、刘家店子民团,击退了淳化某民团,为缔造新的革命局面创造了必要条件。
1931年10月下旬,南梁游击队与晋西游击队会师。1932年2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陕甘游击队挥师南下,开辟新的游击区。经过攻战职田镇、首克栒邑县城、宜君艾蒿洼遭遇战和三、五支队的西进及南下等战斗,运用游击战术,挺进数百里,转战宜君、黄陵、富县、洛川、韩城等地,九战八捷,成功粉碎了国民政府军和地方民团的协同“围剿”,为创建陕甘边苏区,发展壮大各级党组织、不斯断推动武装斗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诞生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支主力红军
1932年4月,中共中央根据陕西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作出了《关于陕甘边游击队的工作及创造陕甘边新苏区的决定》。12月,中共陕西省委派省委杜衡等赴陕甘游击队驻地宜君县衣食村(今归耀州区),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12月24日,陕甘游击队在宜君县转角镇召开军人大会,举行改编仪式。军政委杜衡宣布将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第2团的命令:任命王世泰为红2团团长,杜衡兼任团政委,郑毅为团参谋长;团部下设4处1团;团部下辖3个连。全团共200余人,枪150余支,军马60余匹。大会举行了庄严的授旗仪式,宣布了红26军的性质、宗旨、任务和纪律,号召红军指战员为创建陕甘边新苏区而战斗。
红26军成立后,首战焦家坪、南下渭华、保卫杨家店子,组建宜君、香山、芋园、照金、旬邑五支游击队,鼓舞了士气,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信心,壮大了红军的军威,为以后战斗的取胜奠定了基础。1933年7月中旬,南下渭华的红26军行动失败,刘志丹、黄子文率领部分红军转入了秦岭山区,在渭华党组织的帮助下,陆续返回了照金革命根据地。
(三)关中特区
1934年春,第三路陕甘边区工农游击队总指挥部在宜君、富县、中部、耀县、栒邑、淳化和甘肃正宁、宁县一带开展游击战略,创建新苏区。9月,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将第三路游击区划为陕甘边区南区,驻地小石崖。1936年1月,陕甘边区南区改称关中特区,机关驻地马栏镇。宜君乃至关中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关中特区成立后,成立了关中特区党政军组织:中共关中特区委员会、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关中特区司令部。抗日战争时期,关中特区贯彻中共中央比较完整系列的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政策,使抗日民主根据地真正成为政治民主、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政府廉洁的社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取得全国政权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三、巩固陕甘边南区革命中心
(一)第三路游击队总指挥部
1933年6月,红26军南下渭华地区,不料在终南山遭强敌围攻,几乎全军覆没。10月16日薛家寨失守后,陕甘边根据地党、政、军主要领导人转移到小石崖、南梁地区开展活动、休整。
在陕甘边根据地一时面临重大危机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1933年11月3日至5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和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在甘肃省合水县包家寨召开党政军联席会议,通过了三项重要决策,其中有:以子午岭为轴线,组建一、二、三路游击队总指挥部。陕北为第一路游击区,以安定为中心;陇东为第二路游击区,以南梁为中心;关中为第三路游击区,以照金为中心。三路游击区共同以南梁为中心,红26军42师居中策应,沿子午岭山脉向南北发展,巩固和扩大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此举受到毛泽东的称赞:刘志丹用“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出局面,这很高明。
1933年11月,第三路游击队总指挥部在宜君小石崖地区的高窑子成立。三路游击队总指挥部成立后,积极发动群众,壮大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宜君、中部、淳耀、旬邑等地的党政团结当地革命积极分子,组织农民协会、赤卫军,建立青年、妇女组织、区、乡革命政权和党的组织,发展革命武装。
(二)陕甘边革命委员会第三路游击区办事处
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在薛家寨成立时,就在小石崖的高窑子村设立办事处,负责发展小石崖根据地的工作。
1934年2月25日,重新成立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后,成立了陕甘边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中宜县革命委员会,在宜君、中部、富县地区组织游击队,巩固新生政权,从政治上摧毁反动统治势力;没收豪绅恶霸的土地、粮食,进行土地分配工作,从经济上铲除封建剥削制度。
随着陕甘边南梁中心苏区的开辟和寺村塬根据地、照金苏区的恢复和发展。5月,陕甘边革命委员会,更名为陕甘边第三路游击区办事处,驻地移防林湾。陕甘边游击队临时指挥部更名为陕甘边第三路游击指挥部。领导北起富县,南至旬邑,西至甘肃正宁、宁县和广大关中地区的游击队武装,在中宜地区先后组建了罗喜游击队、樊松柏游击队、孙振海游击队和中宜游击支队。
(三)中共陕甘边南区委员会
1934年9月,陕甘边特委根据斗争形势的发展,决定将陕甘边第三路办事处更名为陕甘边南区委员会(亦称办事处);成立中共陕甘边南区委员会。直接领导南区工作,负责宜君、甘泉、鄜县、中部、耀县、正宁、宁县、彬县、旬邑、淳化等地党的组织、政权组织和地方游击队武装的组建和领导。领导机关设在高窑子。
1934年9月,中共陕甘边南区委员会成立中共小石崖支部委员会。党支部成立后,积极配合陕甘边南区党委、南区工农革命委员会在小石崖、双龙、上畛子一带组织农民抗粮、抗税、抗债,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组织武装力量,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深受广大穷苦农民拥戴,建立了牢固的群众基础。1935年6月,为了实现了由临时革命政权向苏维埃政权的转变、游击根据地向苏区的转变。成立中宜苏维埃政府,人民群众有了自已的政权,当家做主的时代从此开始。
(四)陕甘边南区革命委员会
1934年9月,中共陕甘边区特委恢复陕甘边南区红色政权。陕甘边南区革命委员会,下辖淳耀、赤水、新正、正旬彬、宁县、宁县、中宜、鄜西、鄜甘等县级苏维埃政权。所辖区域南与渭北游击区相呼应,北与南梁中心区相连接,领导的宜君、中部、新正、新宁、赤水、淳耀、永红等诸县红色政权是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陕甘边区红色政权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此,陕甘边南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全部在小石崖组建完成。小石崖根据地成为陕甘边根据地具有核心地位的根据地和陕甘边南区的革命领导中心,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我党所创建的一块稳固的革命根据地和重要的后方基地。它南与照金根据地相连,西与南梁根据地相接,北与陕北根据地相通,使陕西关中北部、甘肃陇东、陕西中北部地区连成一片,形成了广大的巩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以陕甘革命根据地作为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准备了必要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贡献
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历程中,宜君地区的革命斗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奠基、滋养作用。既是陕甘宁边区革命史的一个缩影,又是中国革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较早的武装割据之地
1931年刘志丹率领游击队在小石崖地区,开辟根据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较早的武装割据地之一。1932年12月在宜君马栏转角镇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是西北地区最早的红军主力部队。1933年11月,刘志丹在小石崖组建中宜游击队(后为中宜独立营),是小石崖地区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建立第三路游击指挥部,小石崖实际成为第三路游击区的领导中心。1941年中共陕西省委、关中分区机关分别迁驻宜君马栏,成为陕西国统区地下党组织一切工作的策源地和指挥中心。革命武装力量和区域革命中心的形成,使小石崖成为陕甘边地区的第一块游击根据地,具有核心地位的根据地和陕甘边南区的革命领导中心,为后期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形成、巩固和扩大,提供了重要的后方基地,奠定了壮大基础。为中国新民主义革命胜利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它是中国革命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发展的生息蓄发之地
小石崖根据地与陕甘边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寺村塬根据地(1932年3月-8月)、照金根据地(1933年4月-10月)、南梁根据地(1933年11月-1935年2月)相比,是最稳固和存在时间最长的根据地,而且小石崖根据地是在其它根据地丧失的情况下,陕甘边根据地唯一仅存的一块根据地,对陕甘边根据地的永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根据地。
从1932年起阎红彦率领晋西游击队,谢子长率领陕北游击队,以及红26军、红42师等红军主力部队经常多次在小石崖休整、集训。党中央从上海、北京派来的领导同志,也常把小石崖作为落脚的地方和转送站。来自敌占区的布匹、药品、粮食、枪支弹药等急需物资通过小石崖送往陕甘边区。
小石崖的红军后方医院,曾治愈了不少红军伤病员。习仲勋1933年10月在薛家寨保卫战中,腿部负伤,转入小石崖的后庄子隐蔽疗伤两个月。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张邦英、黄子文、朱理治、陈国栋、张仲良等领导曾在这里工作、战斗过。
1934年国民党对以小石崖为中心区域的陕甘边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围剿”。红42师主力相继攻打宜君大石板、五里镇、店头等地,粉碎敌人蚕食苏区的计划,扩大了武装斗争区域。
1935年3月,以小石崖为中心的陕甘边南区根据地向北转移,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8月,南区机关西迁到甘肃正宁县的三嘉塬和南邑村,继续领导中宜苏区和关中地区的革命斗争。1937年红军驻中宜洛店头办事处成立,中共陕甘省委省政府进驻店头,从此店头成为中宜根据地的中心和陕甘省的革命领导核心。
(三)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走向胜利的先行之地
陕甘边宜君地区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丰富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实践,它所探索的党指挥枪、农民武装、土地分配、政权建设、统一战线、培养骨干等对陕甘边南区的革命领导中心以至于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丰富了全国的革命根据地建设和中国革命道路实践,推动了区域革命运动的发展。
在根据地的形成发展方面。在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设立在宜君地区的陕甘委员会、关中特委等党组织领导开展群众运动,建立革命武装,开展土地革命,创建革命根据地,这种“先依靠群众运动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然后再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的形式,是党组织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有益探索和卓有成效的先导行动。
在陕甘边南区党委卓越领导下,中宜苏区的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党指挥的地方武装力量中宜游击队在斗争中成长,最终整编成陕甘宁边区独立二团,成长为中宜大地上支正规的红军部队,在保卫苏区政权、人民生命财产和胜利成果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在红色革命政权建设方面。1933年10月,陕甘省委成立中共中宜县委员会,领导中宜苏区坚持斗争。随着形势的发展,陕甘边特委自下而上地建立了各级革命政权。成立了在以湫头、照金、小石崖为中心的新正县、淳化、宜君、同官等县的革命委员会和党、团领导机构,恢复了陇东地区部分县的红色政权。1934年中共陕甘边特委提出转变临时政权为正式政权,实行土地革命。中宜县革委会、苏维埃政府建立,在中宜地区乡村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成为领导群众斗争的核心,标志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成熟,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
在培育储备革命英才方面。为了提高革命干部的觉悟与能力,尽快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边区党组织在马栏,从1938年至1948年,先后创办鲁迅师范学校、陕北公学、抗日荣誉军人学校和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4所革命学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众多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人才,为抗日战争和革命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全面建设争取更大胜利方面。1934年7月下旬,在刘志丹、习仲勋的主持下,制定并发布了《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关于陕甘边区党的任务的决议》。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在根据地里,建立了革命政权,实行土地土地分配制度,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壮大力量;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抗日救亡运动、人民支前运动及国统区工作,发展生产和贸易,满足了根据地发展和军民所需;建立了广泛的统战关系,打破了国民党军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计划;建设成政治民主、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政府廉洁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取得全国政权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陕甘边南区革命根据地在更广大的区域中恢复和发展起来。马栏曾一度成为陕西革命大本营。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以小石崖、照金、南梁为中心的区域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依据中央政府颁布的《土地法》,进行土地分配工作。积极推行发展生产的经济政策,在店头、马栏、五里镇、偏桥、棋盘等地建立了贸易集市,活跃苏区的经济。边区政府在有条件的地方办冬学、识字班,扫除文盲。在宜君县城、店头开办抗日小学(列宁小学),在马栏创办了红军干部学校、第二师范等,讲授政治、军事、文化等课目。边区政府实行禁烟、禁赌、禁止妇女缠足,树立新的社会风尚,保证苏区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劳动。
五、陕甘边革命精神永远滋养前进方向
1935年2月5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和陕北特委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军委,统一领导指挥由陕甘边苏区和陕北苏区组成的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党、政、军、群工作。陕甘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成为“落脚点”和“出发点”,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起承转合”的作用,使中国革命走出了低谷。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说:“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2009年,习近平同志指出:陕甘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后来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可以说,在中国革命紧要关头,陕甘根据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走向。从此,红旗不倒,从胜利走向胜利,直至解放全中国。
20世纪在宜君地区形成的小石崖、马栏红色革命根据地,在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几经得失历尽坎坷,伴随中共中央在延安领导的中国革命一起斗争、一起发展、一起走向胜利。在烽火连天血与火的考验中所孕育的小石崖光荣传统:“忠诚于党、敢闯新路、百折不挠、扎根群众”和马栏革命精神:“对党忠诚、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联系实际、勇于探索的思想作风,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心系群众、为民谋利的公仆情怀。”记录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坚强而正确地领导下,英雄的陕西人民不畏强暴、不甘屈服、不怕牺牲,历经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走过国民大革命的低潮,穿过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顶着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经过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最终赢得人民当家作主伟大胜利。她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必将永续激励革命后来人砥砺前行,创建新功。
(作者系原宜君县统计局干部、宜君县党史研究室主任)
(编辑 杨晓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