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活动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西北局文化工作委员会

日期:2024-01-19    文章来源:中华魂网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西北局文化工作委员会

西北局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后,于1941年12月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决定为培养一批地方剧团工作干部,准备成立边区艺术干部学校。从1941年12月底,到1942年2月,西北局文委进行了各团体组织情况、物质资财(房屋、窑洞、用具、牲畜)的调查;登记了所有团体的干部;和每个团体领导干部进行谈话和征求意见;物色并配备文协需要补充的干部,这个阶段为边区文协调来了张寒晖、张季纯、庄启栋等10余名干部;与要求调动工作的干部谈话,使他们安心工作;成立文协筹备委员会,准备成立新的边区文协;改组《大众读物》社,改编抗战剧团,缩减民众剧团人数,由90人减至70人。1942年3月,以抗战剧团的人员和财产为基础成立了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西北局文委讨论了边区艺术干部学校的工作,规定其宗旨是:“培养边区地方(县、分区)艺术工作干部,主要是培养戏剧工作干部”;规定边区艺术干部学校方针和具体课程等,确定学校课程中“文化课百分之三十五,艺术课百分之四十,政治课百分之二十五”,学校学制两年,学生名额六十名。

1942年5月后,西北局文委开展了整风运动工作。在整风运动中,西北局文委帮助边区文协组织思想座谈会;经常派人出席文协学委会,及参加文协学习小组会和西北文艺工作团的会议;帮助文协总结文化团体的学习,使得文化团体组织领导比较统一,减少了相互间无原则的纠纷;对各分区文协情况作了初步的调查,审查了他们的文艺刊物;他们与边区政府协商解决了文化基金三十万,帮助改善文协的生活条件。1942年3月,在西北局文委召开的第二次会议上,根据西北局的指示确定了他们当时的中心工作是:“在党中央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反党八股及实行精兵简政的方针下,检查文协的组织与工作,检查各剧团,审查其剧本,并在各文化团体内真正实行精兵简政的政策”。这次会议还议定出版文学会刊,反映边区文化动态、研究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确定鲁迅图书馆的任务是帮助边区在职干部学习,使艺术工作干部了解艺术理论知识,领导边区地方艺术活动,了解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特别是边区的各种政策。 

1944年8月,边区文教会筹委会、西北局文委召开座谈会,研究下乡办冬学、推动秧歌戏剧等工作。参加会议的人员有胡乔木、李卓然、周扬、欧阳山、丁玲、沙可夫、艾青、张庚、萧三、马健翎等20多人。会议讨论了“乡下秧歌”的问题,决定延安大学等单位负责写作短小精悍的秧歌剧本,安排鲁艺、延安大学等单位负责边区的绥德、陇东、三边、关中、延属分区的下乡工作。

1946年11月,西北局文委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开展边区文艺的具体工作,出席会议的人员有柯仲平、江隆基、柳湜、李伯钊、胡友之等人。会议认为要收集边区军民保卫边区的模范事迹及蒋军黑暗腐败情况,创作剧本、唱词、歌曲、绘画,鼓励必胜信心;组织小型文艺宣传队,人数最多20人,如文协、绥德文工团、部队等组织的宣传队,配以拉洋片、说书、摄影、演戏等人材,进行战时动员;纠正某些文艺活动脱离实际和不合战时要求的作风。  

1944年4月、5月西北局文委召集下乡各剧团、秧歌队及春节宣传队总结表彰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延安大学、鲁艺、边区文协、平剧院、民众剧团等下乡宣传队负责人和延安各文化领导机关的代表。这次会议肯定了下乡工作的成绩,它具体实践了毛泽东主席的文艺方向,在作品内容上反映了党的政策与广大群众运动相结合的现实。会上,张庚、柯仲平、王镇武、杨醉乡、吴雪等介绍了各剧团下乡情况。在5月召开的会议上,周扬、艾青、柳湜、马健翎、艾思奇等发言,讲述了有关戏剧运动问题。会议经过酝酿,提出授奖歌剧31个,其中一等奖剧目包括《血泪仇》《模范城壕村》《逼上梁山》《抓壮丁》《惯匪周子山》等。

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西北局文化工作委员会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认真指导了陕甘宁边区等地的宣传文化工作,它们的一些工作经验对全国其他地区开展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发挥了作用。

(编辑 刘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