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文艺座谈会,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长卷中极具标志性、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中国文艺的耀眼坐标和光辉灯塔。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毛泽东思想文艺理论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光辉文献,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第一次飞跃的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根本法典。它为党领导文艺、加强文化建设,确立了无产阶级的价值体系和理论体系,对中国乃至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文化艺术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启航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重要历史时刻,重温《讲话》精神,坚持《讲话》指引的方向和路线,对于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文艺创新理论,正确贯彻党的文艺工作基本方针,促进新时代中国文艺繁荣发展,加强文化强国和现代文明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光耀千秋,永不磨灭!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经典开山之作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軍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挫折走向胜利的辉煌时期,也是革命文化队伍由小到大迅猛壮大、文学艺术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其标志性的事件和闪光点,就是1942年5月在全党整风期间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同志在会上的《讲话》,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先河,成为开山之作、举世不朽的经典。《讲话》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重大的理论创新,伟大的开创性、经典性意义。
(一)确立文艺“为最广大人民服务”的方向和路线,解决了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这个最核心问题,即政治立场问题。《讲话》在确认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文艺理论观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中国历史,深刻分析抗战现实和当时党内、延安文艺界的思想文化现状,精辟论述了文艺与革命的关系、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并将所有问题归结为“文艺服从于政治”“文艺为人民服务”这个核心。指出,文艺是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一条重要战线,“要服从于政治”,要根据抗日的需要,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明确提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文艺工作者要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即“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同时,特别强调“对于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开创性的解决了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态度、工作对象以及工作问题、学习问题,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好的中国革命文艺的方向路线问题。这不仅对抗日民族解放运动、对革命文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推动作用,也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丰富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其注入了具有中国实践、时代特征的新思想、新内容。
(二)提出党的文艺工作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和方针,解决了文艺“如何为群众服务”的又一核心问题。《讲话》对延安、各抗日根据地文艺界存在的思想上的小资产防级自由主义、宗派主义,行动上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突出问题和各种错误思想、错误观点及不良倾向,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纠正。指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解决了,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服务”。文艺工作“应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开创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对立统一的原理,系统地提出文艺工作必须要正确处理“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党的文艺工作和非党的文艺工作的关系一一文艺界统一战线问题”和文艺源与流的关系、文艺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以及政治和文艺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很快使以延安为中心的全国进步文艺界,认识趋于一致,达到广泛共识。为全党特别是文艺界整风运动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在解决“为什么人服务”的基础之上,成功的解决了“如何去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基本原理,丰富其理论内涵,为之后82年中国文艺的繁荣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权威性、决定性影响。
(三)《讲话》产生本身所具有的鲜明时代性、开创性和典型性,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原理。据有关党史资料记载,为了开好座谈会,毛泽东同志在会前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他深入到当时延安有影响、有成就的文学艺术人才集中的“两个阵营”,即鲁迅艺术学院和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三大系统”,即中共中央文委系统、陕甘宁边区文化系统和部队文化系统;“四大山头”,即鲁艺、文抗、青年艺术剧院、陕甘宁边区文协。以个别约见谈话与写信征求意见的方式,先后同李伯钊、丁玲、艾青、萧軍等多位文学艺术家进行了认真的交流,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开创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紧密结合当时国情以及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进行了艰辛深入的探索研究,提出促进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方针政策,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新纪元,使其更加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质、大众特质。为中国革命文艺的发展开辟出崭新道路,也给世界无产阶级政党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巜讲话》不仅成为当时文艺工作的根本指导文件,也成为全党整风的重要文件之一,成为党的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光辉文献。
在《讲话》精神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奔赴抗战前线,深入农村、部队、工厂,接触群众,体验生活,创作出了《白毛女》《兄妹开荒》《逼上梁山》《血泪仇》《王贵与李香香》等反映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讲话》精神所指引、催生和滋养的这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成为延安时代文艺的鲜明标志和象征。它不仅在战争岁月里发挥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作用,深受广大群喜爱。到今天,依然是人们记忆中的红色经典,依然闪烁着永久不朽的光芒!
(四)《讲话》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涵和重要组成,是新民主主义新文化的根本指南和里程碑。延安精神是延安时期文化的内核和灵魂,也就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新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其显著特征:一是民族性和开放性相结合。既蕴涵着深厚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彰显中华民族的“风骨”、“血性”和“正气”;又具有时代精神,吸收了世界现代文明的精华,成功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了起来,并不断予以创新发展。二是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延安精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而毛泽东思想又是中国革命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检验了的真理。从而,决定延安精神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三是大众性和革命性相统一。延安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的精神之魂,也是共产党人的党魂,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开拓性和创造性。同时,它又属于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大众,有着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所形成的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和精神升华。所以说,延安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结晶、之升华,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现代文明精华相结合的产物。延安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黄金时代,也是新民主主义新文化的形成和繁荣时期。《讲话》根据当时新文化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的提出并确立了新民主主义新文化的方向、方针和政策,为推动新民主主义新文化的发展起了核心和指南作用,促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实现了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现阶段上中国新的国民文化的内容,既不是资产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又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而是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
《讲话》精神的赓续传承创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中国文化奋进的历史。82年来,中国共产党党不忘初心,坚持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坚持延安文艺座谈会确定的文艺路线和方针,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丶毛泽东思想文艺理论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坚持党对文艺的领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前进方向,高扬“人民性”的发展道路,推动我国文艺不断繁荣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不断创新提升。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预言: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会出现一个文化建没的高潮。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曾引用毛泽东上述论断并指出,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这种形势的出现已经为期不远。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他石破天惊地讲,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接着,他又在巜目前的形势和任务》这篇讲话中指出,“长期的实践证明,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文艺是不能脱离政治的”。在邓小平思想中,四个现代化建设就是最大的政治,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为四个现代化服务。江泽民同志任总书记期间,围绕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文艺与政治、文艺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突出强调文艺必须坚持“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化”,高杨“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创造出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胡锦涛同志任总书记时,也是紧扣着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与政治的辨证关系问题,多次强调“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作家艺术家,必须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业中为人民创造艺术丰碑,“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力发扬创新精神,努力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奋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不断创新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指引下,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矢志不渝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阶段,建功立业。创作出《小二黑结婚》、《梁秋艳》、《创业史》、《谁是最可爱的人》、《红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县委书记的榜样一一焦裕禄》、《巍巍昆仑》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用丰富的文艺形式激励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激励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激励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亿万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激励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建设现代化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崭新局面。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立足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新要求,坚持把文化建设、文艺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位置,稳妥把航定向,精心指导推动、引领中国文艺整装再出发,挺进新高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2016年和2022年出席全国文联十大十一大、全国作协九大十大开幕式,2019年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代表,2020年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性和坚定的文化自信,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审时度势、把握规律,针对新时代文化艺术工作发展的现状和问题、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作出一系列原创性的精辟论述,深刻回答了事关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坚持从实践层面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若干重大事项、重要活动,为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坚强后盾、构建起新的格局。在继承毛泽东思想文艺理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艺理论,将我党对文艺工作的认识和实践提升至新的高度,为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新的飞跃,做出了重大卓越的创新发展和贡献,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的里程碑。
(一)在认识和处理文艺与政治关系方面,指出新时代新形势下“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关键在于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强调“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把握了这个立足点,党和文艺的关系就能得到正确处理,就是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要求文艺工作者,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西方思想的相互碰撞面前,“应该站稳自已的立场,保持党性第一的原则”。他还旗帜鲜明地严肃批判了那种远离政治、脱离人民、表现自我的“为艺术而艺术”创作倾向的回潮。严励批驳了那种止于追求视听生理快感、哗众取宠、败坏大众审美情趣的娱乐至上的创作思潮;批驳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鼓吹票房至上、收视率至上、点击率至上等唯经济效益、把文艺简单从属于经济的错误思潮。高瞻远瞩,洞察秋毫,鞭辟入里,拨正了新时代认识和处理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航向。
(二)在文艺创作方向方面,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突出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人民立场”,文艺创作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指出“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
(三)在弘扬主旋律方面,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四)在守正创新方面,指出“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强调文艺工作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坚持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要求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五)在追求德艺双馨上,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坚持宏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强调“文艺要通俗,但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艺要生活,决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制造者、跟风者、鼓吹者。文艺要创新,但决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文艺要效益,但决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提出要靠心血搞创作,靠塑造树形象,靠品质要效益,靠德艺取名声。“低格调的搞笑,无底线的放纵,博眼球的娱乐,不知止的欲望,对文艺有百害而无一利”。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专业的赤诚之心”,“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白”。
(六)在文化走出去方面,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开展世界文化交流,“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要以更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文艺表现,塑造更多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强调“要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七)在文艺改革实践上,亲力亲为,谋篇布局,把脉问疾,破解难题。密集推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优秀文化传承、戏曲传承、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文艺评奖制度改革、加强文艺评论、实现文企“两效”统一等一系列《意见》、举措和“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建立起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政策体系,形成风清气正的文艺环境和行业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奋力投身新时代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生动实践,以《大决战》、《跨过鸦绿江》、《长津湖》、《觉醒年代》、《山海情》、《平凡的世界》《人世间》等一大批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艺理论结出的丰硕成果、精品力作,回应人民需求,回答时代课题。以文艺高质量发展,为民族复兴千秋伟业贡献刚健厚重、质朴先进的精神文化力量,奏响荡气回肠的时代之声、爱国之声、人民之声。
实践雄辩证明,毛泽东思想文艺理论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艺理论一脉相承,相得益彰,使《讲话》精神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不断创新和提升中,赛续传承,创新发展,厉久弥新,永放光芒!
坚持《讲话》指引的方向路线铸就新时代文艺新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指出:“今天,中国、中华民族的未来无限广大”,“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我们要坚定这个自信!”全党全国,尤其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坚持两个《讲话》指引的方向路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砥砺前行,为铸就新时代中国文艺新高峰、建设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和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增强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理论自信。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时代大势,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文化强国、强省、强市、强县建设,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反映中华民族和自己所在省、市、县以及革命老区的巨大变化,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
(二)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扎实实深入群众、细心了解体验群众的辛勤劳作、感知群众的喜怒哀乐,领悟群众的心声和需求,繁荣发展地方文艺。要把群众滿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成果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滿足群众文化需求的优秀作品、优秀研究成果,书写生生不息的群众史诗,永远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尊重文艺规律,创造民主、活跃、严肃、有序的文艺创作、理论研究环境。倡导正能量健康文化风尚、研究风气,摒弃低俗畸形的审美倾向、研究格调。鼓励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毅有力的优秀作品、研究成果,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充盈人民的精神生活。
(四)坚持传承创新,推动文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确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与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同经济建设、红色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同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不断激活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坚持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开拓创新的重要源泉,不断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重视接受新事物,正确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激发创意、研究灵感、丰富文化内函,使文艺创作、研究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更有前景的新境界。
(五)坚持高举旗帜,忠实履行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发扬光的历史使命。始终高扬社会主义文化旗帜,以文化人,以艺通心,感召群众,凝结人心,提神鼓劲。注重在聚焦旗帜、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面貌,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研究创新,展示中国文艺的新气象,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六)坚持弘扬正道,追求德艺双馨,成就人生价值。文艺、理论研究承担着成风化人的神圣职责。化人者,必先化己;铸魂者,必先铸己。始终坚持以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首先,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进一步丰富和高尚起来,让自己的社会形象与其作品的社会价值、效果统一起来。其次,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宏扬职业精神,坚持职业操守,深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下真功夫、练真本事,以高尚的风范,诚实的艺术和研究态度,用创造性的劳动赢得社会认可,赢得群众尊重。不负党的重托,无愧伟大的新时代!
(编辑 时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