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党建时政
安康组建宣讲队伍80余支,每年开展各类宣讲6000余场次——

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日期:2025-01-08    文章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齐珂雨

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安康市理论宣讲开展得如火如荼。

时间地点不同,热烈互动的场景却十分相似;宣讲主题各异,都能引发情感共鸣。取得这样的效果,源于来自不同行业的宣讲员用小切口、身边事,阐释大主题、大道理。

截至目前,安康市已组建党委宣讲团、专家宣讲团、行业宣讲团,以及各类群众宣讲队伍80余支,每年开展各类宣讲6000余场次,直接受众超60万人次,理论宣讲“声”入人心。

修炼内功

打造精品宣讲

“7年前,我还是一个上台说话都紧张的宣讲新人。在一次宣讲比赛中,我讲述了自己参与城管执法工作的故事,收获了许多好评。此后,我加入了安康市‘三新’宣讲团。”2024年12月29日,提起成为基层理论宣讲员的经历,安康市城市管理执法局汉滨分局五里执法大队大队长韩荣铎说。

如今,韩荣铎已成为安康市汉滨区区级群众理论宣讲“金牌宣讲员”,在各类场合累计宣讲100余次。他告诉记者,一场精品宣讲的呈现,背后需要下不少功夫。

“最重要的是精心打磨宣讲稿。”韩荣铎说,为了让宣讲既有高度又接地气,8分钟左右的宣讲稿,他至少要准备一个月。查阅资料、开展调研、整理宣讲思路……这个过程不仅让他对理论政策有更深的理解,还增加了他“讲到干部群众心坎上”的底气。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宣传系统组织的宣讲比赛,在经验交流和切磋中,不断锤炼宣讲本领。

“宣讲员只有把内功练好,才能让宣讲叫座又叫好。”安康市委讲师团业务科副科长张伟说,安康市定期组织专业、全面、系统的理论宣讲业务培训,邀请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专题授课,不断增强宣讲队伍的整体理论素养;持续强化宣讲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通过“以赛促讲”的方式为宣讲员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不断提升宣讲水平。

安康市已连续6年开展自下而上的理论宣讲比赛,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热爱宣讲、善于宣讲的基层宣讲人员,不断充实宣讲人才后备队伍。

“点单”“配送”

群众需要什么就讲什么

不久前,一场关于惠农政策的宣讲,在全国暨陕西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中赢得满堂彩。

“因不接地气导致群众听不明白是理论宣讲常遭遇的困境。想要打破宣讲人与群众之间的壁垒,就得多讲‘大白话’、少说大道理。”安康市委讲师团综合科副科长刘敏介绍,安康市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年龄层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宣讲菜单。各个部门可根据需求“点单”,推动理论宣讲由“要我听”向“我要听”转变。

如今,在安康,群众在哪里,理论宣讲的阵地就延伸到哪里;群众需要什么,理论宣讲就讲什么。

安康市实施“一县(市、区)一宣讲示范点、一宣讲品牌”基层群众宣讲精品打造、品牌培树提升工程,宁陕县“宁聚力”宣讲团、岚皋“四美民风”宣讲团、汉阴“锦绣汉阴”宣讲团等一批宣讲队伍成立,在基层开展分众化、互动化宣讲。与此同时,安康市通过“理论宣讲+”模式,紧盯群众关切点、民情结合点、受众共鸣点,将说唱、快板、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理论宣讲。

“我不仅学习党的政策,还结合基层实际和自身经历宣讲党的政策,让群众听得懂,也喜欢听。”1月3日,参加过多次理论宣讲活动的安康高新区二档村第三党支部书记王宗成说。

多元阵地

线上宣讲有声有色

“本期,我为大家带来《巴山深处的文艺轻骑兵》……”2024年12月26日,新一期《理“响”安康》准时在安康广播电视台和微信公众平台“上线”,汪轩是主讲人。

汪轩今年29岁,是平利县正阳镇干部,也是一名基层理论宣讲员。2021年,汪轩在工作中遇到了一支活跃在基层的文艺队伍。该队伍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和文化服务,为群众带去了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推动了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汪轩以此为背景创作了宣讲文稿,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在线上展演。

安康市在主要媒体开设理论专题专栏,策划开办《“三新”开讲》《理“响”安康》等电视理论栏目,实现了网上网下共享、线上线下互动,有效扩大了理论宣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目前,安康市电视理论栏目已播出140余期,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融媒体产品将线下课堂转为手机课堂,让宣讲内容在网民中广泛传播。

“近年来,安康市充分利用各个宣讲阵地,讲述群众喜欢听、听得懂的故事,营造了全民参与、全员学习、全体践行的浓厚氛围。”安康市委讲师团团长朱定新说,“我们将结合各行各业工作实际,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开创全市理论学习宣传宣讲工作新局面。”

(编辑 马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