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弹指一挥间,昔日的革命老区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焕发新气象。2024年12月23日至28日,“新时代新征程央地媒体遵义行”主题采访走进贵州省遵义市。在遵义红花岗区、湄潭县等8个县(市、区),记者们赴娄山关红军小学、花茂村等35个点位采访,追寻融入血脉肌理的红色基因,感受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脉动。
红色基因代代传
在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一座灰白相间、中西合璧的建筑临街而立,匾额上,毛泽东同志手书的“遵义会议会址”熠熠生辉。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群众在这里瞻仰红色史迹,感受革命精神。
走进遵义会议纪念馆,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幅幅珍贵照片、一句句深情讲述,将人们的思绪带回烽火连天的岁月。
“1935年1月中旬,历经3天激辩、批评和自我批评,最终确立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场影响中国革命走向的会议,史称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纪念馆首任馆长孔宪权的孙女孔霞介绍,“遵义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孔霞从小就听爷爷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孔霞的爷爷在长征途中曾任红三军团四师司令部侦察参谋,在攻打娄山关的战斗中受伤,1952年参加遵义会议纪念馆建馆筹备工作,之后成为首任馆长。孔霞也成为了一名宣讲员,30年来,她作宣讲1000余场,受众1万余人次。
遵义会议纪念馆所在的红花岗区依托红色资源,延伸拓展“理论宣传二人讲”“红城云宣讲”等理论宣讲载体,不断创新宣传宣讲的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开展节日里、场景中、国旗下的宣讲等情景式、沉浸式宣讲活动,让党的声音深入人心。
距离遵义城区约50公里的娄山关小尖山山腰上,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娄山关大捷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遵义会议后取得的首胜之战,也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胜。
2024年12月25日14时30分,正值全国第一所红军学校——汇川区板桥镇娄山关红军小学的大课间。音乐响起,孩子们排成整齐的队伍,踏着有力的步伐进入操场,开始做《忆秦娥·娄山关》手势操、《红星闪闪》韵律操。
“学校围绕‘传承长征精神,孕育红色理想’,精心雕琢每一个教育细节,开发出一系列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红色课程和教材,设计了红色德育主题大课间,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在强身健体时,潜移默化地接受长征精神的熏陶与滋养。”娄山关红军小学校长袁思海说。
自2017年起,学校将“红色故事宣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抓手,通过传承红色文化、歌颂红色历史、唱响红色歌曲等活动传承红色基因,为培养新时代红色传人贡献力量。
群众生活更美好
在湄潭县抄乐镇落花屯社区,云雾缭绕,茶树郁郁葱葱,村容整洁。临近年关,农户段月仙家正在杀年猪,左邻右舍都来帮忙,热热闹闹,年味儿十足。
“马上过年了,我家杀了两头猪,要做成腊肉、烟熏肉。我们村每家杀猪,邻居都会来帮忙。”段月仙说。
为何邻里关系如此和睦?
“我们这里推行‘车不过十、礼不过百’做法,完善村规民约,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呈现新面貌。老百姓的生活美、心灵美,邻里和谐、其乐融融。”落花屯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吴孝强说。
遵义市另一侧,在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的“花茂人家”作坊里,一幅古法构皮纸山水画展示了花茂村的和美乡村景色:小青瓦、坡面屋、农家田、高草垛,舒展在一片星空下。
宽敞干净的柏油路、精致的黔北民居、碧绿的农家田……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农文旅一体发展,花茂村近些年成果颇丰。2023年,花茂村累计接待游客118万人次。
同时,花茂村的“饭碗田”也越种越好。以“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为发展模式,花茂村成立了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让村民实现“流转得租金、务工得薪金、入股得红金”。景美业兴的花茂村更加“花繁叶茂”。2023年,花茂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479.3元。
90年来,贵州人民艰苦奋斗,生活不断改善。据悉,2024年前三季度,贵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66元,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2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26元。
老区发展焕新颜
2024年12月24日,遵义市新蒲新区虾子镇的中国辣椒城内,辣椒香扑鼻而来,灯笼椒、满天星等种类繁多的辣椒齐聚于此。筛选、装货、运输,市场内一派繁忙景象。
该辣椒城是全国最大的辣椒交易市场,能满足75万吨辣椒年交易量、15万吨其他农产品年交易量。普通仓库、冷链仓库能达到56万吨的年周转量、120万吨物流年吞吐量。
“这里的辣椒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意大利、澳大利亚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
“2024年辣椒城交易量35万吨,交易额70亿元。”
……
中国辣椒城综合部部长淳仕军介绍,辣椒城里遵义本地辣椒占15%,来自新疆、内蒙古等地的辣椒占57.4%,来自印度、越南等国的辣椒产品占0.6%。
遵义市辣椒种植面积超200万亩,鲜椒产量在180万吨以上,种植产值达60亿元,辣椒加工企业100余家,形成了全产业链。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交易量已达16万吨。“2024年辣椒交易额有望达到72亿元。”淳仕军说。
深植红色基因的遵义,发展动力越来越强劲。无论是发展工农业,还是建设美丽乡村,都在走一条革命老区全面振兴的新路——
贵州钢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了港珠澳大桥、贵州坝陵河大桥、神舟八号至十一号载人飞船等30多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同时面向我国海洋工程、大跨径桥梁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高端产品的技术研发与国产化替代等工作,有授权专利207项,其中发明专利34项;
桐梓县娄山关街道杉坪村由曾经的国家贫困村“变身”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依托乡村旅游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4500元上升至2024年的3.83万元,村集体经济从负债10余万元到积累360余万元;
有着“中国茶业第一县”之称的湄潭县,茶园面积60万亩,拥有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及加工大户769家,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并推出绿茶精酿啤酒、茶月饼等创新产品,跳出“茶叶”兴“茶业”;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遵义是贵州发展的一个缩影。90年沧桑巨变,贵州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3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913.2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4172元。2024年前三季度,贵州地区生产总值16052.9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2%。
(编辑 马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