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在中国版图上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以“两点一存”的历史功绩载入史册,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曾经的南梁,山高、沟深、人穷,缺乏特色产业。很长一段时间,南梁一直是个贫困乡镇。
今日的南梁,乡村美丽、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已将贫困抛进历史的长河。
从贫困老区到美丽小镇,南梁之变源于精准扶贫。近年来,在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下,南梁人继承和发扬“南梁精神”,依托丰富厚重的红色资源,创出了“红色南梁”这一耀眼的文化品牌,成功将南梁打造成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参观学习为一体的红色旅游小镇,真正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南梁小镇迎来了“时代蝶变”,南梁人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村容村貌换新颜:贫困老区变美丽小镇
“咱们这原来条件差得很,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窖里的雨水,村里的土路天一下雨,出门就是一脚泥,啥都不方便。现在住上了小洋房,铺上了水泥路,客车通到了家门口,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都是党的扶贫政策好。”荔园堡村村民白生有这些朴实的话语,印证了南梁镇今昔变迁,也印证着国家对老区的关怀。
“投资10多亿元的南梁红色小镇从2011年开始建设,相继建成了南梁革命陈列馆、“两点一存”广场、游客接待中心、服务中心、河道景观坝等景区建设工程,以及与红色景区一河之隔的农宅商铺复合型安置小区,并配套建设道路、绿化等附属工程,使整个南梁镇街区面貌焕然一新。”南梁镇党委副书记、政府镇长赵振波说。
南梁红色景区的开发建设,提升了当地通路、通电、通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小镇的蜕变让百姓收获了满满的幸福。如今,家家户户都住上了红瓦白墙的新房子,院子里花花草草相得益彰,村里有了水通了网,干净、整洁的道路联通着每家每户。家乡变美丽了,交通便捷了,荷包里鼓起来了,村民们都乐开了花,致富奔小康的劲头越来越足。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百姓生活展露新气象,南梁镇实现了从贫穷老区到美丽小镇的“华丽转身”,革命老区处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红色旅游人气旺:老区人民也吃上了“旅游饭”
红色,是南梁浓郁的底色。林木葱茏的子午岭,见证着南梁的光辉历史。
20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成功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
这里有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陕甘边区军委旧址等39处红色革命遗迹,每一处都书写了一段光辉的岁月。这些红色遗址遗迹为南梁发展红色旅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南梁镇按照“打造精品大景区,兴办农家乐,开发旅游产品,把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带动群众致富”的思路,全力打造南梁红色旅游产业,带动发展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鼓励群众发展农家乐、销售特色旅游产品,并引导景区吸纳贫困户就业。据统计,2018年南梁红色景区接待游客17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4.13亿元,占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以红色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已成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当地群众经过岗前培训,纷纷转变身份,开始从事景区安保环卫、红色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销售以及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业,老区百姓在家门口捧上了“金饭碗”,吃上了“旅游饭”。
荔园堡村村民高志强高兴地说,“在政府引导支持下,我们两口子利用家里的5孔窑洞办起了农家乐,来我们这儿吃饭的游客特别多,好的年份能赚10来万,不行的时候,能赚个七八万,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在南梁,像高志强这样赶上旅游快车的村民不在少数,他们乘着红色旅游的东风,鼓起了自家的腰包,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位游客说,“过去,南梁老百姓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今天,红色旅游的发展又以另一种方式反哺了这片红色的热土。”
产业扶贫“拔穷根”:“单打独斗”变“抱团发展”
精准扶贫关键在产业扶贫。在做大旅游产业的同时,南梁镇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各村结合实际,采用“公司+”“合作社(协会)+”等模式,不断推动产业发展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逐步形成了以中药材、湖羊、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2017年4月10日,驻村帮扶队队员赵小虎来到了白马庙村,他第一时间感受到的是夕阳西下的乡村美景。但美丽掩盖不了贫困——白马庙村无企业无集体经济,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务工与传统种植业,2014年村民人均年收入6180元,全村1672人中有206人是贫困户。
“必须要打造支柱产业,进行规模化经营”。这是驻村帮扶队和村两委的共识。白马庙村最好的是生态,有种植中药材的基础,一村一品就瞄准中药材种植。通过发动村民、成立合作社,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建立了中药材集中种植基地,带动当地农户种植菊花、金银花等中药材,还成立扶贫车间,每年可以带动75户贫困户,实现10个月的稳定就业。
“这比打零工强太多,年年都有稳定的收入。”从药材种植大棚中探出头来,村民高光前笑得合不拢嘴。
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扶贫车间的建设,带动全镇200多人实现稳定就业,在特色产业的带动下,全镇2019年底将实现整体脱贫。
“精神扶贫”不能少:红色小镇劲吹文明新风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良好的民风和向上的精神文化能帮助村民由内而外主动脱贫。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南梁镇始终把精神扶贫作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武器”,着力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好精神层面的问题,力促其精神面貌大改观、致富本领大提高、文明水平大提升,为全镇脱贫攻坚提供可靠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社会环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通过开展乡贤引领示范、道德模范和文明家庭评选表彰和“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表彰等活动,促进群众比学赶超,将新习俗、新风尚、新文化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让广大群众比学有楷模,赶超有目标,激励和引导群众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脱贫致富。
高台村贫困户康玉广说,“现在政策这么好,只要自己不懒,挣钱并不难,虽然我已经脱了贫,但是我还要继续努力奋斗奔小康!”
村规民约实现全覆盖,移风易俗蔚然成风。各村成立“一约四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倡导村民破旧俗、树新风,反对封建迷信,破除薄养厚葬,抵制天价彩礼,为脱贫致富扫除了障碍。
生活在高台村的一位村民说:“咱们这儿地方穷,彩礼高的吓人,没有二三十万根本娶不上媳妇,即使东借西凑娶上了,也是‘一夜回到解放前’。今年,我刚给儿子娶了媳妇,在村红白理事会的主持下,一切从简,花费大减,比起以前经济压力小多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乡风民风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通过精神扶贫,村里婆媳不和的少了,孝老爱亲的多了;搬弄是非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好吃懒做的少了,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多了;聚众赌博的少了,节俭办红白喜事的多了,村风民风得到了明显好转。”高台村党支部书记刘生枝说。
如今,在南梁,文明理念正在慢慢植入每个人的心田,文明之花正在遍地绽放,一幅“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的新南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结语
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辈们在南梁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新时代,南梁人民弘扬南梁精神,全力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场,合力奏响了一曲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红色乐章”。这座集厚重历史文化和优美人居环境于一身的红色小镇,未来更大的蝶变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