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理论探讨 > 红色文化传承 > 探本溯源

武功历史文化与法

日期:2020-08-26         文章来源:“武功在线”微信平台         作者:文:郝成院 图:许会昌

武功,古称有邰,源自先民拓荒,标启后稷封土,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周人的孕育生发地、关中地区“西府”和“东府”文化的交汇地,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造就了众多贤能杰士,创造了灿烂的地方历史文化,产生了姜嫄母仪文化、后稷农耕文化、苏武爱国文化、苏蕙诗锦文化、唐王感恩文化、张载关学文化、康海戏志文化等七大特色历史文化。这七大文化,对于我国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法制的衍生推进,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学习这些武功古老文化,批判地继承其中蕴含的德礼、法治精神,对于我们现在开展的“政治引领、自治固本、法治立规、德治润心、智治促融”的“五链共治、法在基层”活动将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姜嫄母仪文化——孕法

5f4626cb0dea9.jpg

 姜嫄(约公元前23世纪在世),史称周人圣母,是三皇五帝之一帝喾的正妃嫡妻和周人始祖后稷的生身母亲,最早创立了中华民族的母仪文化。“炎裔生才女 帝喾配贤妃”,姜嫄以其“相夫教子”之践, 辅佐夫君治世理政,维护社会秩序;教育儿子济世生民,匡正个人行为,开启了中华民族立德行道之源,奠定了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的根脉所在,孕育了中华民族德治、礼治、法治的胚胎与发端。

(二)后稷农耕文化——育法

5f4626f2c2b47.jpg

后稷(约公元前23世纪在世),姬姓,名弃,周人始祖,被尊称为农神,孕生姬水(今称漆水)之滨,封国有邰(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他树艺五谷,教民稼穑,首创了“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理念,开启了农耕文化塑造国人秉性特征的先例,从而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犬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安宁稳定的社会生活习俗,使“崇尚先圣,信奉权威;强调认同,排斥异议;重义轻利,和睦相处”成为人们共同的社会道德遵从。这些文化色彩特征在其后数千年的法治建设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三)苏武爱国文化——守法

5f462733470e2.jpg

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代郡太守苏建(封地武功)之子,西汉大臣,民族忠魂,葬于武功。牧羊异国北海十九载,以身诠释“慎独”,毅然坚守“道义高于天、利禄如粪土”的人生理念,以其刀剑临颈不辱其国、困境磨难不改其诚、挺身担当不畏其艰、淡泊利禄不污其身的高风亮节,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价值观,力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操守,从不图利玷名、不因财累身,清白正派做人,光明磊落处世,被誉为“史无微词”的“千古完人”,为后人忠诚爱国、崇德守法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四)苏蕙诗锦文化——蕴法

5f4629e2c4f31.jpg

苏蕙,字若兰,生活于前秦时期,今武功县苏坊村人,是东晋陈留县令苏道质第三个女儿,嫁于扶风世家大族窦滔为妻。婚后,窦滔时任秦州刺史,后升迁安南将军,因其纳妾,夫妻反目。苏蕙独留家中,坚守妇节。她久别思夫,遂在一方锦帕刺绣841字,组成上、下、左、右、纵、横回旋成章的天下第一奇文《璇玑图》,可读出4206首诗(今人新读出7958首诗)。其诗体变幻多端,既有三言、五言、七言,又有四言、六言。既有绝句,又有律诗,节奏铿锵,情真意切。窦滔见之,愧憾不已,遂与之和好如初。苏蕙爱真情深、捍卫夫妻节义、维护妇女家庭地位,其作为所蕴含的礼法,为后人所尊崇。至今周原一带,甚至关中西部各县区,还有男女青年结婚之时,女方以彩色手帕,赠送于新郎及其亲友们,用来警示男方不要三心二意,要坚守爱情专一的礼法节义的习俗。

(五)唐王感恩文化——立法

5.jpg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 ,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唐高祖李渊次子,生于武功,取名世民,蕴含“济世安民”之意。称帝后以其文治武功,开启贞元盛世。曾数回武功抚畯安民,宴请故老,设庆善宫于渭水之畔,改旧宅为寺院,筑塔报本,感怀母恩,引领世风。其执政时期正式定型的《唐律》,为中华法系之代表。他广开言路,善于纳谏,重视吏治清明,支持依法办事,重用房玄龄、杜如晦二人,在他主持下的“房谋杜断”,与现今法院的三人合议庭有相似之处。

(六)张载关学文化——授法

5f462a271f042.jpg

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关学创始人。曾讲学于武功绿野亭,其倡导的“立天、立地、立人,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学主旨理念,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后世法治的建立完善和执法实践,提供了精神底蕴,产生了积极影响。

(七)康海戏志文化——扬法

5f462a3dd920c.jpg

康海(1475--1540)明代文学家、剧作家、散曲家、志书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曾任翰林院修撰。倡导“文必秦汉,诗必说盛唐”,力改“台阁体”文风,誉列"前七子"。因刘瑾案被削职归乡后,"主盟艺苑,垂四十年",创"康王腔",壮秦腔之基,所撰《中山狼》列十大喜剧集。著《武功县志》立方志之范本。他所创建的有戏有乐的“康家班社”(俗称“状元班”)以及在其基础上组建的“华庆班”,在历史上活跃了五百余年之久,唱遍西北,载誉江南。其高台教化、借古讽今、以戏说法、刚正不阿、伸张正义的理念和作为,客观上对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和实践营造了广泛的社会氛围,并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编辑: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