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理论探讨 > 红色文化传承 > 名家解析

范玉刚: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阐释与产业开发

日期:2018-09-18         文章来源:文登传媒网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文化,是孕育革命精神的土壤。红色文化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资源。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要多维度阐发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价值。红色文化作为内容产业的重要资源,在产业开发中,要着力塑造文化品牌,提升区域竞争力。

随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凸显,文化从边缘走向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的中心,文化发展越来越被提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在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际,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甚至成为影响区域竞争力的战略资源,文化品牌、形象、美誉度等文化形态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区域文化经济竞争的关键词。在民族文化积累中,沉淀了大量的红色文化矿藏,它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独特性和附加值日益凸显。红色文化资源虽是富矿,但因现实中对其价值认识不足,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律认识不清,缺乏文化创新创意,致使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不仅文化产品缺乏纵横捭阖的气势,缺乏时代的精气神,而且在文化价值观的弘扬与诉求上也曾一度模糊甚至摇摆。

  一、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的再阐释

所谓红色文化,是指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具体地说,“红色文化是我党我军和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历史遗存,它体现了我党我军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马俊建:《红色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中国国防报》2013年3月21日。 】红色文化根植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沃土,经过革命战争年代的洗礼、和平建设时期的陶冶、改革发展时期的考验,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一样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红色文化从产生、发展到发扬光大,与中国共产党的风雨历程息息相关,与中国革命精神的先进性息息相通,它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和创造,浸润着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创造和书写自身历史的精神血脉,它所包含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等,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资源。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层面。其中,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

红色文化不仅是红色记忆的展示,还在生命强度与生活厚度的融合中凝结为民族精神的内核,在地域性与全球化互动的框架下,被赋予了时代精神的内涵。习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要求讲好中国故事,而讲好中国故事,既离不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离不开作为执政之基的有革命合法性的“红色故事”,故事的可信可闻源自深厚的价值底蕴。在当下理想信念淡薄、物欲之风盛行、精神普遍缺“钙”的境遇下,讲好“红色故事”极具现实意义。通过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发扬革命精神,为改革凝聚力量和思想共识——正如习总书记所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进而筑牢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基石。讲好“红色故事”,旨在激励斗志、鼓舞士气、提振精神、鼓足干劲,以红色精神指引未来。讲“红色故事”有多重视角,既有回到革命史进程的重新语境化视角,也有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视角,还有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重构文化产业地形图的视角。总之,要与当前“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总体布局相融合,通过塑造独特的地域文化品牌,使其不断向经济、社会、文化产业领域延伸拓展,从粗放式发展上升为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品牌,进而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甚至走出国门产生文化影响力。

中国的现实国情、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特定的历史命运,决定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守“三个自信”。这份自信除了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和底蕴,还有作为共产党基因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国家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思想资源和传播土壤,与当前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应,因此,鲜明地亮出“红色旗帜”是“三个自信”的表现。红色旗帜上飘扬着英雄主义的理想气质、革命的大无畏精神,从革命史维度看,红色文化孕育的革命精神具有双重内涵。首先,农民起义、暴力革命具有反抗、抗争的意味,它作为一种权力不仅仅是恶的、破坏性力量,在辞源学上它还有使之翻转过来的意味,就是说通过暴力方式使政权回归合法性。因而,经重新阐释可洞悉革命有肯定、建构的维度和内涵,从一种破坏、解构的力量发展为对精神、价值守护的力量,成为一种建设性力量,一种人性的积极行为、一种回归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力量,它体现为当下的改革实践。

  二、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品牌塑造

开发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一种情感的缅怀,还是一种价值的再创造,更是通过发展文化产业融入区域经济,提升区域竞争力。文化的关联决定红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要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通过塑造品牌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地形图的一个亮点。

通常,革命老区作为“红色文化”发源地,有着众多的遗址和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这是宝贵的财富;同时,革命老区多处于山区,风景优美、生态宜人,有着绿色文化(青山绿水、民风淳朴)的生机和色调,被称为“红色历史、绿色风景”,因而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相结合,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和观光游览中,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优势,从而推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红色文化成了经济发展的优质资源,尤其在消费服务凸显的时代,这种资源的富矿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可在内容上提供高端化的消费产品,为拓展产业链提供有效供应力。如在红色旅游中嵌入当下观光式旅游缺乏的体验互动,为其注入文化体验,就使其升级为体验经济的一部分。其前提是做好区域发展战略中的文化产业规划,规划虽立足区域经济,但要有国际视野和互联网思维——全产业链意识和跨越式发展;其次要在生态文明视野中定位文化产业,通过推动文化生产力结构的升级——走生态科技型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目标是在文化生产力培育上形成有特定内涵和价值诉求的文化力、科技力和经济力相融合的高端产业形态,使之成为全国文化品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精神资源和内生动力,拉动地方就业和驱动经济发展。

文化产业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有机统一,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活化历史资源是塑造文化品牌的重要方式,这需要文化创意和切合时代特点的文化创新。尤其是文化价值观的融入,通过赋予品牌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利用各种有效的内外部传播途径促使消费者对品牌形成精神的高度认同,才能催生对品牌的信仰,最终形成持久的品牌忠诚。文化品牌是文化繁荣的结果,是文化生活质量的标高,是辐射文化生活的圆心。品牌影响力的拓展,体现了创意的力量和价值。一定意义上,品牌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城市和国家文化创意水平和能力的表征。塑造品牌不止于技术创新,更有赖于文化创意、创新和价值观的传播。当下,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争夺资源整合主导权的竞争,而整合主导权的竞争优势就是文化品牌。

首先,红色文化作为内容资源嵌入文化产业链,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拓展消费市场为诉求目标,为文化品牌的塑造奠定内容基础。伴随产业的下游化,人的需求愈发上游化。精神文化消费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需求,而在价值功利化和拜物教思潮冲击下,人们普遍陷入一种精神的迷茫和困顿,如何从物化的“单向度追求”中回复人的均衡发展,体验人的本质的自由和美感,尤其是点燃人生的激情,需要弘扬文化理想和信仰以及人的奋斗精神,这是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独特性所在。在内容短缺稀薄的情形下,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凸显。红色文化倡导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可激发人的精神意志,是当前抵御腐朽文化侵蚀、克服“四种危险”、筑牢精神堤坝的重要利器。它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支柱,有助于强化和巩固大众的价值观、人生观,激励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培养浩然正气。红色文化作为内容进入产业链,既可以发挥红色文化的社会效应,还可以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提升红色文化的可人性和亲近感,进而提高主旋律创作的质量和市场占有率。

其次,以塑造品牌为核心,以健全和拓展产业链为诉求,以创意驱动红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要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通过使之成为弘扬主流文化价值观的高地,把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文化力支撑区域形象建构,不断拓展区域文化经济服务半径的无形资产、有形价值;文化形象在现代社会日益与包括经济效益在内的综合发展效益相关联,一定意义上,文化形象是区域与外部世界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还要与生态文明的发展趋势和吁求形成内在同构性,通过科技与文化的融合,着重发展生态型文化产业,体现了文化产业是先进生产力的表征,代表创意经济的发展趋势。红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通过融入创意经济促使经济形态高端化,提升区域竞争力。树立“红色经典、现代表述”的理念,借助现代技术以艺术的手段外化红色文化,用通俗的手法展现红色文化,对红色产品进行艺术包装,提高技术含量,积极推进红色产品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努力增强红色产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提升对红色文化精神的认同感。

  三、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建议

其一,准确的市场定位。从终端市场去突破,即以面向消费市场为突破口,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要明确有效消费需求所在(现实消费者与潜在消费者),要瞄准终端目标消费者及对消费市场进行细分。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消费品的能力比文化资源本身更重要,要明白是消费者支撑市场,有了市场才会有文化产业的发展。消费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是文化资源转化的必要条件,否则就会沦为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而不是产业化、商业化的有效开发。

其二,资源整合。所谓整合不仅是区域内的红色资源之间的点、线整合,还包括红色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绿色生态资源、高科技文化资源、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形成内涵丰富的多层次的文化存在,满足不同阶层、群体的消费需求。同时,注重同一主题的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区域内其它资源和周围环境的整合,要有全国一盘棋意识,寻求与高端产业及其产业链对接。整合的基础是市场,通过市场机制建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主的素材库(区域大数据库建设),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机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整合既要有保护意识,更要有产业开发的能力,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把文化资源链、旅游影视产业链和市场衍生产业链相融合,实现文化资源的文化资本化。重点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红色文化品牌,使其充分展示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教育审美价值。资源整合要找准着力点,红色文化的传播要接地气,红色文化本身就是从大地中长出来的,通过创意开发出游客乐于消费的特色文化符号产品。当前,虽然红色文化景区有很多文化符号,但缺少能打动人心接地气的特色商品。

其三,明晰发展目标。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生产供应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经验表明,长期出现经济强势增长的地区和国家的文化,有上升为主流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趋势,反之经济长期低迷的地区和国家曾经贡献的主流文化或世界文化,有被边缘化或还原为地域文化的可能。而处于上升期的文化和经济,多是抓住一两次重大国际性主题活动的机遇,实现了历史性跨跃。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也要善于培育、创造、利用文化机遇和它所带来的焦点效应,形成对区域内各行业、各产业的关联度与带动力,集聚来自内外部的消费流、信息流、资本流、人才流。

总体上看,红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要坚持政策推动与市场驱动的结合,坚持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统一。以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来理解文化,突破狭隘的文化部落主义和小圈子的自说自话,在融入世界文化主流中凸显自身特色;在文化传播上,不仅要学会国际表达,还要在文化产品中融入普适性的价值观,实现现代文化形态的转换。充分认识文化是经济之魂,文化是制度之母,发展不单是经济的发展,更是文化的发展,有文化融入的经济是可持续的,文化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作者 范玉刚  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