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红云文苑 > 文学作品 > 散文

袁家村印象

日期:2022-03-16         文章来源:红云平台         作者:钟峻青

图片1.png

图片21.png

春暖花开时节,又一次来到了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

岁月匆匆,一晃四十年了。

1982年,我在陕西省军区工作时,机关曾组织我们政治部的同志到袁家村参观学习。

那时的袁家村,是一个只有62户286人的小村子。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以种植业为主,土地虽然广阔肥沃,但由于当时的政策环境处于“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领导班子和群众人心涣散,曾一度成为“烂杆村”。七十年代末,在县上驻村工作组的指导帮扶下,群众推选年轻有闯劲的共产党员郭裕禄担任了党支部书记,他首先从抓支部建设和干部作风入手,带领社员群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艰苦创业,精心耕作,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使村子的面貌很快发生变化,一跃成为全省有名的农村发展先进典型。我们去参观那会,正值广大农村普遍学习安徽凤阳小岗村经验,大力推广分田到户,个人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模式。但是,郭裕同志给我们介绍说,他们支部研究决定,村上所有土地都没有分到各家各户,而是组织全体社员统一耕种。同时,为了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弥补单一农业种粮的不足,村上还创办了一个规模不大的石灰场,辟出部分耕地栽种果树,还搞了几个农副产品加工作坊,算是亦工亦农,多种经营。这样一来,集体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群众的收益分红逐年增加,集体财富积累多了,村里统一给每户村民都修建了二层小楼,居住环境和村容村貌得到了根本改善。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令周边和省内好多地方的人羡慕。

不过,进入新世纪后的我国农村,都是一派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使大多数农民摆脱了贫困;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使数以亿计的农民改变了职业和身份,成为和城里人一样的居民。当年坚持走集体化道路的袁家村,如今究竟怎么样了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年3月4日,我随着退休后所在的军队干休所组织的参观团,再次踏上了这块全省驰名的土地和村庄进行参观考察。

来到袁家村,首先看到的是村口一块十几米高的不规则型长条石,上面刻着原国家主席华国锋同志给袁家村党支部的题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建设现代化新农村”,落款时间是1994年6月4日。进村子的大门是一座仿古建筑式的雕梁画栋的牌楼,正中央悬挂着华国锋同志题写的“袁家村”三个字的匾额。一条笔直的马路,东西走向,约有二三百米长。马路两边是整齐划一的白瓷砖贴面的二层小楼,这里就是袁家村的主街道了。小楼的每个门洞上方都挂着各种各样的“农家乐”招牌,每户人家里既可以参观游玩,也可以吃喝住宿。村口的左侧是一个U字形的小院,正中间矗立着一尊汉白玉毛泽东主席雕像,老人家气势庄严,神采奕奕,身着长大衣,右手先前挥出,左手握一顶红五星军帽背在身后,给人以伟岸、崇敬、亲切之感。小院的左右两边是两幢三四层高的楼房,门上挂满了各种培训学校和学研机构的牌子。小院上方是一幢二层小楼,左右两边的门柱上分别挂着“中国共产党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总支部委员会”和“礼泉县烟霞镇袁家社区委员会”两副牌子,一看便知这里就是袁家村党政机构的办公地。牌子上的“社区”二字昭示人们,这里已经城镇化了。

图片5.png

图片61.png

穿过主街来到后面,全是这些年新建的各式各样的商业街。其中有“康庄老街”,有“咖啡酒吧街”,还有“小吃街”、“小作坊街”、“农副特产街”、“民俗文化艺术街”等等。放眼望去,业态丰富,产业兴旺,生意兴隆,游人如织,一派繁荣景象。有许多小吃和特产都是现做现卖,深受游人喜欢。“油泼辣子”店铺前,一边是一盘古老的石碾子,在压轧着鲜红的辣椒,一边是沸腾的油锅,客人若需要,店家便拿一定数量的辣面子,用油一泼,满街飘香。在酒吧街上,我们看到不少游人来到这里小憩,或点些花生、瓜子、茶水,或点些小菜、啤酒、饮料,悠闲自在地坐在那里,聊着天,嗑着瓜子,喝着茶,品着酒,十分惬意,很市井的样子。还有游人躺在躺椅上接受采耳、按摩等休闲服务,与城市里没有什么两样。在不少店铺前购买土特产品的人排着长长的队,生意十分火爆。

走进袁家村的村史馆里,我们看到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他们走过的道路并不平坦。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们走农工兼营的路子,一度效果不错,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是,进入90年代后,随着全国乡镇企业的不景气,他们村办的几个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都倒闭了。这个时候,村上有许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只有老弱病残留守在村里,成了缺乏生气的“空壳村”。2007年后,新任的村党支部书记郭占武大胆提出“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造新的农民创业平台,带动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在他和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全村上下共同努力,朝着环保、生态、绿色的发展观念转变,全体村民大力开发无烟工业——旅游业,创建民俗、民风体验一条街,集中展示关中农村自明清以来的农村生活的演变,终于打造出了集民俗文化、关中风情、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全国旅游示范村。2015年后袁家村提出实施“进城出省”的新战略,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西安市內有18家以袁家村命名的小吃城诞生,外省也有近10家袁家村小吃城落地。目前有400多口人的袁家村,村资产已达到1亿多元,村民家家住上了小洋楼,人均住房52平方米,家家生活得很滋润。袁家村头上戴满了各种光环,如“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中国十佳小康村”等等。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接近十亿,村民人均收入都在十万元以上。不要说别的,光是村口停车场就修建了好几个,有一万多个停车位,可见其乡村旅游业繁华兴旺程度。 

图片3.png

图片4.png

尤为可贵的是,袁家村至今仍然走的是集体化和共同富裕道路。导游给我们介绍说,这么多的店铺,但二维码收款只有村上一个账户,全部的营业收入都归村集体所有,然后再给个人分红。这样做有效避免了无序的竞争,使各行各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从村史资料上我们看到,这些商业街的所有店铺全部都是股份制合作社性质,村民既是老板也是股民。他们坚持的原则是:“全民参与,自愿入股,钱少先入,钱多少入,照顾小户,限制大户,风险共担,收益共享”。这个原则的主旨是调节收入分配,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利益均衡,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离开袁家村后,我陷入深深地沉思:曾经的袁家村,依靠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历经波折,才有了今天,实属不易,也非常罕见。他们创造的许多经验都是十分宝贵的,对其他地方都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鉴作用。但是,袁家村原本意义上的农村、农业、农民已成为历史的背影,这里已经全面城镇化、市民化、三产化了。今日的袁家村,已非传统意义上的“村”,而是现代化的“袁家街”“袁家城”。如何学习推广袁家村的经验,倒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毕竟,我国各地农村的区域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以及经济管理形式不同,多数地方还是要在“粮农”上下功夫。袁家村的模式,他们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许多农村是无法模仿的。就目前中国社会而言,农业还是千万不能马虎的。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啊,中国人要端我们自己的饭碗,碗里装我们自己的粮食,这才是硬道理。

“位卑未敢忘忧国,老来时常怀乡愁”。参观袁家村后,我还思考一个问题:自己从小生活的老家农村,究竟以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才能取得更大发展成果,才能使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幸福大道?

(编辑 邹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