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红云文苑 > 文学作品 > 散文

“写斯诺、学斯诺”的美国人

——方思吾与“陕西文学走向世界”
日期:2022-04-06         文章来源: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         作者:安危

2008年9月10日,陕西作协文学翻译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是陕西文学界、翻译界的一件大事。同年11月15日,第二次工作会议确定了“陕西文学走向世界”(Shaanxi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Program)计划,简称“SLIP计划”。20篇小说已由陕西作协确定,译者已由陕西译协落实。这是陕西省第一次向欧美世界推出的文学作品集,是“文学陕军”代表作家和作品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为确保译文质量,语言表达完全符合欧美习惯,会议决定邀请一位美国文学家,最后审定译文。作为省译协主席,我主动承担起这个任务,因为我心中已有两位专家。一位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杰瑞·比萨奇(Jerry Piasecki),他发表了多部小说,其中三部作为联合国人道主义思想教育系列丛书,已在中国翻译出版。另一位是美国作家、密苏里大学文学教授罗伯特·法恩思沃思(Robert Farnsworth,中文名字方思吾),有多部文学著作出版,还出版过《彩云之南》和埃德加·斯诺传记《从流浪者到新闻记者——1928-1941年埃德加·斯诺在亚洲》。 

624d052f67812.jpg

方思吾1985年5月访问保安。左2:白黎,左3:刘力群,右1:安危

2009年12月,我利用访问美国的机会,同美国文学界和出版界的一些人士进行了初步接触,向他们介绍、推荐我们的SLIP计划。当我联系比萨奇的时候,他对此颇感兴趣,但因他另有任务,一半年之内无法参与审稿工作(三年后的2012年,他愉快地接受了《青木川》英译本的审稿工作)与老朋友方思吾联系时,他没有立即答应,也没有拒绝,有点儿犹豫。他当时已到高龄,我就有点儿担心起来了。不过,我与他有24年的交往,估计不会完全拒绝。1985年5月,方思吾在中国三S研究会秘书长刘力群的陪同下,来陕西旅行,我们三人一起在西安、延安、保安访问调研,为他的写作作准备。期间,还在西北大学做了一场学术报告;后来我们一起参加了7月在呼和浩特市举办的斯诺国际研讨会。1991年9月20日,我们又一起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为海伦·斯诺举办的“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颁奖大会。方思吾应邀在大会上发表了演讲,生动、具体地讲述了海伦·斯诺对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左翼作家的作品走向西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他的演讲,超过了大会要求的“10分钟”规定,令大会主持人有些不悦,使雪莲和我为他“干着急”! 

640 (1).jpg

方思吾1985年7月在呼和浩特市 右起:安危、方思吾夫妇、刘力群、江枫

我在堪萨斯城再次拜访他的时候,谈起了那次会议,他也觉得不好意思。但作为学者和斯诺生平研究者,一旦开讲,就像打开堤坝的洪水,滔滔不绝,我是完全理解的。谈到斯诺夫妇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耗时四年多时间,编辑翻译《活的中国》(Living China)一事,我们俩不约而同地感叹道:真不容易啊!那是斯诺夫妇第一次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左翼作家的作品,外界反响相当强烈。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中国采取不抵抗政策,外界普遍反映“完了,中国死了!”而斯诺夫妇却坚定地说:“不,中国没有死!当你们阅读这些小说的时候,就会感到中国的脉搏依然在跳动!”

中国正在和平崛起,西方世界很想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人民怎样生活,有什么理想,有什么困难愁苦,他们的家庭、婚姻、教育、生老病死等等,而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和传播,就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如果您接触一下这些作品,您一定会喜欢的。方思吾聚精会神,听得很认真,我见他兴致来了,就顺势发起了“进攻”。我说,“您是斯诺故乡的教授,是他的传记作者,又是多次去中国的访问学者,如果能参与我们的SLIP计划,做该书的最后编审,即就是审校一部分译稿,也是挺有意义的。”“好吧,我可以校订一两篇吧!”方思吾终于答应帮忙了。我原来心目中的两位专家,一个另有任务,一个耄耋居家,只好临时改变计划:搞一个审稿小组,来承担这个任务吧。我与特尔蒂尼大学的老搭档Michael Lestz,同我一起撰写过户县农民画的作者Andy Green以及美中友协的Mary Warpeha联系,询问他们能否帮助审校部分稿件。如果他们忙,能否推荐自己熟悉的美国学者帮忙。经过几个月的反复磋商,于2010年4月组成了以方思吾为首的6人审稿组,开始了审稿工作。到了5、6月份,原来犹豫不定的专家,又表示他们可以参加。鉴于审稿任务重、时间紧,也需要更多的专家参与,所以到7月初,审稿专家增加了12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年事已高的方思吾,拿到译稿后爱不释手,而且挑拣了最长的一篇——贾平凹的中篇小说《黑氏》(胡宗锋译,两万多字,长达47页)。方思吾从美国文化和读者的阅读考虑,将这部小说的英译篇名修改为Country Wife,以避免美国非洲裔读者的联想。他对这个小说及其译文大加赞赏,问我能否先于“20篇小说集”正式出版前,在文学刊物上发表。经与省作协联系,王晓渭回答“可以”。审稿组共有13人,每人审校的作品平均不到两篇,而方思吾教授却审定了3篇,其中有一个22,000字、长达47页的中篇。我们的小说集Old Land, New Tales——‘20 Best Stories of Shaanxi Writers’(古国新篇——陕西作家20篇最佳短篇小说集)还尚未出版,其中3篇,就被方思吾推荐到美国《新文学》和《美中评论》杂志先期发表,受到美国文学界的关注,极大地鼓舞了“文学陕军”及翻译团队。

624d0587d6ba3.jpg

方思吾教授应邀来陕访问,与陕西作家、翻译家座谈交流(2010年10月)

2010年10月,方思吾教授应邀来陕访问,在与陕西作家、翻译家座谈交流时,对陕西作家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我们的译文质量,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语言流畅,能够清楚地表达故事的来龙去脉”。英文译本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文化和文化元素的翻译问题。通过电子邮件与译者讨论、商榷,得到了解决。英语文学在其结构及语言方面,与中国文学不同,有它自己的要求,对有些译文的个别段落及故事情节,要进行必要的修改或压缩。译文文字在体例、拼写、数字、标点符号使用等方面,中文与英文、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是有区别的,对此类问题要进行统一和规范。方思吾教授同陕西作家面对面探讨作品中的细节与文学语境的表述,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624d059e3e251.jpg

 方思吾教授与陕西作家、翻译家在陕西作协院子里合影(2010年10月) 

2016年9月21日,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授予方思吾教授“架桥奖”。他托人为西北大学的“斯诺阅览室”,捐赠了他的著作和埃德加·斯诺的著作。当我们向他提出,计划翻译出版他撰写的斯诺传记From Vagabondto Journalist,他爽快地答应了,而且主动与美方出版社为我们办好了翻译版权的转让手续。按规定,我们得向美方出版社支付1000美元翻译版权转让费;他以作者的身份出面,转让费压减到600美元。陕西译协秘书长高敏娜已准备好要支付,却被方思吾阻拦了,不让我们支付,他自己把这笔款支付了。这部名著由西北大学胡宗锋翻译团队翻译,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满足了我们的要求,加班加点,在2019年10月底赶出了两套样本。11月,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代表团访问堪萨斯城时,专程去方思吾家里,拜访他和他的夫人西尔维雅(Sylvia)。当我代表胡宗锋教授,把北京出版集团刚刚出版的《从流浪者到新闻记者——1928-1941年埃德加·斯诺在亚洲》面呈老先生时,他高兴极了!激动地说:“真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翻译出版了!” 

624d2ba2aa7e6.jpg

方思吾教授看到自己著作的中文版,又高兴又激动(2019年11月)


 ◆ ◆ ◆ ◆ ◆ ◆ ◆ ◆


 Old Land New Tales-20 BestStories of Shaanxi Writers(《古国新篇》——陕西作家20篇最佳短篇小说集)翻译出版,开创了陕西文学走向世界的道路,是上世纪30年代斯诺夫妇编译的《活的中国》的续篇。在斯诺精神的鼓舞下,我们得到“写斯诺、学斯诺”的方思吾教授的指导和支持,以西北大学胡宗锋和罗宾(Robin Gilbank)为首的文学翻译团队,为我们开创了陕西文学“走出去”的新模式。他们选择“文学陕军”代表作家贾平凹、叶广芩、红柯、杨争光、闫安、吴克敬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计划地进行翻译。20多年来,已翻译出版了《土门》《高兴》《白夜》《狼嚎》《山地故事》《老旦是一棵树》《贾平凹散文选》《玩具城》《装台》《暂坐》《血太阳》《陈彦戏剧三部曲》(《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等30多部与陕西作家或和中国文化相关的外文译介著作。 

624d063a8ffc7.png

624d063a75c88.png

陕西作家或和中国文化相关的外文译介著作

胡宗锋步斯诺夫妇的后尘,是当代陕西文学走向世界的领跑者,是陕西翻译界的一面旗帜。在他的率领下,“陕西文学走向世界”的计划,已影响到全国,也一定会为“民心相通”作出重要贡献! 

624d066b4ef2c.jpg

 安危与方思吾夫妇 


深切怀念我们的朋友——93岁离开我们的方思吾教授 


 ◆ ◆ ◆ ◆ ◆ ◆ ◆ ◆


640 (6).jpg

作者简介

安危,1942年生,中共党员,资深翻译家、斯诺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陕西省翻译协会主席、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创始人;长期从事外事工作,曾为来访的20多位欧美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做过口译;业余钻研欧美文学和中美关系史,与美国作家海伦·斯诺有着长达19年的忘年之交,开创了“海伦·斯诺研究”学科。自上世纪80年代初,先后22次赴美国访问、讲学,协助官方和民间缔结了不少友好城市和友好学校。把从美国搜集到的有关斯诺与中国革命的文献、照片及实物300余件,捐赠给文物部门,于1987年在西安创建了永久性图片物展览“伟大的女性——海伦·斯诺在中国”。用中、英文发表论百余篇,出版译著、专著22部。退休后深人基层,致力于教育扶贫、社会公益事业和新农村建设。

(编辑  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