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红云文苑 > 文学作品 > 散文

从“凿空”之壮举到“丝路精神”之弘扬

日期:2023-12-19         文章来源:城固县延安精神研究会         作者:冯静

张骞,汉中城固人,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一生两次出使西域,历时18年之久,开辟了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为民族间相互交往、和谐共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秦汉时期,匈奴不断侵扰汉朝边境以及西域地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时任郎官的张骞主动请缨,于公元前138年,率领100余人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可是,刚出甘肃陇西就被匈奴截获,并被监视10年之久。10年间,匈奴单于为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大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张骞始终坚定“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的信念,10年后他伺机从匈奴逃脱。历尽艰险的张骞并没有选择逃回长安,而是继续西行完成使命,到达了大月氏。但此时的大月氏已经一路西迁并征服了生活在现在阿富汗北部的大夏定居下来,国情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已然没有报复匈奴的决心了。张骞在大月氏留居一年,在说服大月氏东返夹击匈奴未果的情况下,于公元前128年决定启程返回长安,在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截获。一年后,张骞趁匈奴内乱,伺机逃脱,终于回到了长安,100多人的使团仅剩他和堂邑父两人。

公元前 119 年,汉王朝又发动了漠北之战,张骞主动向汉武帝谏言“联络乌孙,以断匈奴右臂”,再次请缨出使西域,这一去又是四年,直到公元前115年才返回长安。张骞于第二年就去世了,去世后被葬在家乡城固。

张骞怀着不辱使命、敢为人先、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两次出使西域,跋涉几万里,走遍西域诸国,不仅沟通了我国内地到达中亚、西亚、南亚乃至欧洲的交通道路,而且促进和加强了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正因如此,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称为“凿空”,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2000多年前,穿越在茫茫戈壁沙漠之中的张骞,以胡杨枯枝为节杖,以袍缠绕,向天高举,他所拥有的唯一的东西只剩下心中的使命,声声驼铃,袅袅孤烟,十三载如一日,凿出民族共融的团结之路。张骞身负帝诏,克服天寒路险来到西域拓开商贸之路,更展现了为国之士牢记使命、以身报国的责任与担当。数千年来,一代代人频繁往来于中原和西域之间,传播中华文明,从张骞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到东汉班超将这条路线延伸至欧洲、至罗马帝国,再到郑和七次远洋航海,古丝绸之路可谓是延续千年,绵亘万里,积淀成为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西行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由此开启了“一带一路”建设新的篇章,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凿空”。这条路连通中国与世界,不仅惠及中国,更是惠及世界,不仅是国家梦、更是世界梦!出生在老挝北部小城孟赛的22岁姑娘希达·平蓬莎万,一直梦想着到百公里外的中国去看看。虽然孟赛到中国只有100多公里,但重重大山阻隔了这位老挝姑娘的梦。2021年12月3日,作为“一带一路”项目的中老铁路迎来通车,将万象到中老边境的旅行时间从2天缩短到3小时,使这位老挝姑娘的梦实现了。如今,城固县的桔子也搭上“一带一路”的专列,销往到了中亚。截至2023年1月,中国已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这些合作搭建了家与国的“圆梦之桥”!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无数家庭受到影响,无数生命已被夺走。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国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23亿剂新冠疫苗,其中多数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还同30多个国家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在相互支持和帮助下,沿线国家经受住了疫情挑战,缔结起团结抗疫、共同发展的“命运纽带”,“一带一路”又成了“健康丝绸之路”,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通道”。

时代变迁,精神永恒。如今,屹立在西安大庆路上的丝绸之路群雕依然记录着那段峥嵘岁月中的大漠风沙与男儿血勇,耸立在西安沣东大道上正在建设的中国国际丝路中心大厦,必会将“凿空”的勇气与担当不断地弘扬与传承!从2000多年前张骞的“凿空”之壮举到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丝路精神,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责任与担当,延续的是历经千年而亘古不变的家国情怀!

(作者系中共城固县委党校讲师)

(编辑 吕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