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历史进程中,有江西(瑞金)时期、延安时期、华北(西柏坡)时期等不同时期的成功实践。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陕甘宁边区为局部执政的“试验区”和“示范区”,提出了系统的新民主主义执政理论和施政纲领,构建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制度体系,积累了局部执政下理论创新与制度建设、民主建政与人民监督政府、一元化领导体制与党政关系、依法治吏与干部队伍建设等丰富经验,在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地位。
缘起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党中央提出深化党的执政规律认识,总结党的执政经验的指示,理论界开始重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进程与经验的研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史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
首先,有影响的学术著述相继推出。如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执政中国》、邢贲思教授的《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沙健孙教授的《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创建》、李君如教授的《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柳建辉教授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余伯流教授的《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历史经验》等,都受到理论界的好评。李东朗教授等撰著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一卷》,以较大篇幅记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和革命根据地局部执政的成就;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组编的教材《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从多层面对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经验予以论述;卢少求教授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从文化视角对局部执政进行了学理阐释。这些成果对研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有分量的学术论文不断呈现。据有关信息显示,从2005年至今国内发表的相关论文有320余篇,其中,主要有石仲泉、李君如、李忠杰、柳建辉、仝华、李东朗、丁俊萍、付建成、陈金龙、王建华、黄正林、高尚斌、杨延虎、王晓荣、吕小蓟等撰写的论文,这些论文分别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体制、方式、途径、规律、经验与启示等予以论述,对研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进程及其规律,具有一定的深化意义。
再次,海外学者也对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历史给予关注,出版的相关著述涉及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及其各项建设的内容。如美国费正清的《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部分章节中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生存与发展、执政与胜利作了记述。美国马克·赛尔登的《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称为“延安道路”,并作为一个整体纲领予以研究,认为是中共政治发展、社会改造、民众动员别具一格的方式。还有美国约瑟夫·W·埃谢里克的《在中国失掉的机会》、英国林迈可的《抗战的中共》、日本池田诚的《抗日战争与中国民众: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等,虽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相关的内容散见各章,零星片段不系统,但许多史料鲜为少见,某些观点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研究视域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和价值观,且受意识形态等因素影响,需予以鉴别。
随着中共党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档案文献陆续刊布,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总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历史进程、经验及其规律,不仅是中共党史研究的新课题和新领域,而且对认识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从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自觉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史研究对象,既不同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发展史,也不同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建设史,而是研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和其他革命根据地治国、理政、安民的历史进程、基本成就、历史经验及其规律。以宏观而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中国基本国情、陕甘宁边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构建了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为建立未来新型国家奠定了基础。以微观而言,一方面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环境与区域、理念与制度、体制与机制、方略与方式、政府与民众、队伍与能力等予以全面考察;一方面对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宏大纪事与历史节点、中央决策与基层互动、文献阐释与民众认知等层面,呈现立体、动态的历史画卷。同时,以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和规律为基准,形成延安时期“局部执政话语”,增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话语体系的认同。
思考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经历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人民共和国”“民主共和国”“新三民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等不同发展阶段。执政区域既有西北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也有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革命根据地,是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执政实践。
关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涵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是在中国局部地区和局部范围掌握政权,通过建立革命根据地来实现的。这些革命根据地有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并存续下来的,如西北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由地方性根据地提升为全国性根据地,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的基础上,更名改制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全国性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创建了十多个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解放战争时期,在抗日民主政府的基础上,在解放区建立了各级人民民主政府,为在全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共和国奠定了基础。
关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至1937年5月中共全国代表大会议召开,为局部执政的初始阶段;第二阶段,从1937年5月至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为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向抗日民主政权更名改制阶段;第三阶段,从1937年9月至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为局部执政的探索阶段;第四阶段,从1940年1月至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颁布,新民主主义执政制度形成阶段;第五阶段,从1941年5月至1945年6月中共七大召开,为新民主主义执政制度发展阶段;第六阶段,从1945年6月至1948年3月,为新民主主义执政制度确立与建立新中国的奠基阶段。
关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历史特点和基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与江西苏维埃时期、西柏坡时期局部执政相比,具有执政环境的复杂性、政权形式的特殊性、执政基础的广泛性、执政目标的艰巨性等历史特点。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这一时期局部执政的基点:一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区域建置与政权沿革。二是执政理论与方略的创新。三是施政纲领、政权体制与法制等制度构建。四是政府决策与民众动员。五是在执政中干部队伍培养、作风养成与能力提升。六是新民主主义执政制度奠基和新中国执政制度的发展。
关于陕甘宁边区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的地位与作用。陕甘宁边区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试验区”和“示范区”,是新民主主义执政制度的诞生地,也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雏形”,是新中国的摇篮。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陕甘宁边区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指导,颁布并实施一系列施政纲领,逐步形成以新民主主义“国体”和“政体”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制度,以参议会制度为基础的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以一元化领导体制为主体的党的领导制度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与社会变革。陕甘宁边区政府兴利除弊,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制定各项政策的依据,为大多数人们谋利益,从而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建设清正廉洁和人民满意的“帮忙政府”,成为具有公信力的政府;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队伍,他们既是边区建设的中坚,也是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骨干,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成功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政府、军队、群众团体的全面领导和社会秩序的有效治理,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于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历史成就及其效应。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的实践中,既思考着战时局部执政体制创新和执政能力建设,也思考着战后新国家政权的建设,实行既不同于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又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权,也不同于英美的资产阶级议会,更不同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权体制,在局部地区成功实现了对政权的掌控和对社会的领导,妥善处理了政党与政权、政党与社会、政党与政党、政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将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进程推向新阶段。这些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具有掌握局部政权、保持局部执政地位的能力,具有驾驭根据地政权机构、协调各种政权组织相互关系的能力,具有运用根据地组织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能力,具有坚持执政为民,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满足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能力,具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保持党在局部执政环境下自身纯洁性和先进性的能力。
思路
鉴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史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研究中把握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历程主线、主题、主流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与国民党全国执政的关系,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与苏维埃时期、西柏坡时期局部执政的关系,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与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关系,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与全国执政的关系,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与党的自身建设的关系,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规律与中国革命规律的关系,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与历史周期率的关系,延安时期局部执政干部队伍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进步性与局限性的关系。这既是本书研究的难点也是创新点。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研究涉及多学科领域,需结合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方法和规范,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既分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革命性、民主性、进步性的政治意义,也对局部执政理论、方略设计与实施的法制、经济、社会意义予以学理阐述。在研究方法上,以文献研究为基础,以比较研究为手段,以多学科交叉为借鉴,以实证调研为补充,把历史审视与理论思维相结合,把文本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把国内与国外的研究成果比较相结合,以期达到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史实与史论的统一,材料与结论的统一。
总之,研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史,必须坚持以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方略为指导,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以重大史事为节点,把握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主题与主线、主流和本质,将其置于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的广阔背景下考察,置于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不同阶段、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下论述,从世界大势变动的视角认识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国际眼光,从中国政治格局转换的视角揭示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历史价值,从制度实施的视角总结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成功之路,进而形成一部史料翔实、史论准确的著作。
摘自《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史》(人民出版社2024年6月出版,作者系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大学延安精神与党的建设研究院院长)
(编辑 马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