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色文旅 > 红色资源

志丹:中国革命的第二个红色首都

日期:2019-08-09         

5d4d33e59470d.jpg

刘志丹革命事迹陈列馆

志丹县原名保安县,1936年6月因纪念英年早逝的刘志丹将军而更名为志丹县。党中央、毛主席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后,几经周转,于1936年7月迁到了志丹县。从此,这里便成了继江西瑞金之后的第二个“赤色之都”。

8月8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媒体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的中省市媒体记者来到了保安革命旧址。保安革命旧址地处志丹县城“将军”山下,由10余孔红砂石窑洞组成。据史料记载,这些红砂石窑洞由北宋年间镇守边关的大将杨继业父子为屯兵所凿。战乱结束后一直由当地居民居住。党中央、毛主席来到志丹后,当地居民主动腾出,供其居住和办公。

顺着旧址内一字排开的石窑洞慢慢前行,认真看来,窑洞内一件件见证历史的陈列品是那样的简陋,一种既亲切又肃然起敬的感觉涌上心头。第5孔就是毛泽东旧居,窑洞宽而浅,靠窗前安放着一套旧式八仙桌椅,桌上摆放着一部手摇式电话机、一盏煤油灯、一个笔筒和一方砚台;窑洞右侧墙壁上,人为打造出一个凹型的窑穴,形成一个天然的小炕,炕上铺着席子、纱毡、粗白布褥子和床单,床上放着一床叠得整整齐齐的粗棉布被子和枕头;窑掌左边的木架上放着两只铁皮箱子,用来存放文件和书籍;窑掌右边放着一个木炭火炉,周围摆着4个木墩子,显然是供取暖和谈话所用。

墙上并排挂着的两张毛主席当年在保安时拍摄的照片格外显眼,左侧的一张是毛主席的全身像,右侧的便是流传最广的“毛泽东在保安”照片,照片上主席戴着八角帽,年轻英俊、气宇轩昂、目光深邃、棱角分明。

据讲解员介绍,这两张照片都是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拍摄的。当时斯诺要去前线采访,为了方便,红军为斯诺发了红军军装和手枪,临走前斯诺向主席辞行,并要求给主席拍张照。主席说,保安的石窑洞养育了革命,就以它为背景留个纪念。斯诺随即拍下了一张全身照,但拍完全身照之后,斯诺发现主席的头发太长,快把耳朵挡住了,于是要求拍一张戴帽子的照片。一边的警卫员将自己帽子戴到主席头上后发现不太合适,于是斯诺便把红军送给他的新帽子借给了主席,拍下了这张头戴五星八角帽的照片。后来,斯诺的妻子来延安时将照片捎给了毛主席。这是斯诺的得意之作,也是毛主席一生当中最喜欢的照片之一。

志丹县党史研究室主任屈永明告诉记者,1936年7月3日,党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离开瓦窑堡进驻志丹县。同年7月9日,党中央在《红色中华》报第286期第一版发表《定都志丹有什么意义》的文章,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定都志丹县城。从此,志丹这个陕北小城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继江西瑞金之后的第二个红色首都。

党中央、毛主席在志丹战斗生活了6个月零7天,先后召开了21次政治局或政治局扩大会议,完善了党内领导制度,实现了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工作策略的转变。研究思考了中国革命战略问题,作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等光辉著作。开办了抗日红军大学,培养了一批我党、我军中高级指挥员。在这里毛主席还会见了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和我国著名作家丁玲,随着斯诺《西行漫记》的面世,红都志丹和中国革命真实地呈现在世界面前,引起了全球轰动。党中央、毛主席在志丹战斗生活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党中央从这里走进延安,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