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色文旅 > 红色资源

珍贵革命军事将领照片:朱德在延安(一)

日期:2020-05-15         


朱德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建立的功勋我们不会忘记,他一生中勇于探索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朱德是老一辈革命家中勇于探索创新的杰出代表。他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且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一生都在探索。从青少年时期起,他就探索救国的道路。在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共产主义革命道路后,又在探索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人民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道路。他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开辟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道路,作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红军之父”。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探索中,提出“我们要在毛主席领导下,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探索救国之路

朱德出身贫寒,长辈们为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他去读书,希望能够光宗耀祖,后辈们不再受人欺负,遇事能讲出道理。朱德从10岁起就到席聘三家私塾就读。席先生自称是个维新派。他除了教学生“四书”“五经”之外,还谈古论今,为青少年灌输革新的思想。他说:“科学使西方富强,中国也快到最后选择的时候了,到底是采用科学呢?还是趋于灭亡?”朱德曾回忆说:“对科学的信仰是从此而起,我也成了热心的信徒之一。”他认为“子曰”“诗云”已救不了中国,只有科学才能救中国,从此更加努力学习。

1905年,光绪31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这突然的变革,让19岁的朱德第一次感觉到没有了出路。为了寻找新的出路,长辈们靠借贷,支持他进入新学堂。顺庆府(今南充市)的小学、中学校长张澜以及教师刘寿川都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有着高度的爱国热情。他们敢于抨击清政府的腐败,经常讲:“要亡国灭种了,要牺牲身家性命,去救国家!”他们的言行给朱德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他树起爱国救国的雄心壮志。1907年,朱德考入四川通省师范学堂(今四川大学)附设体育学堂。毕业后,回到仪陇,在仪陇高小任体育教习(教师)兼庶务。就在这时,传来了昆明陆军讲武堂招生的消息。他同好友敬镕商量,决心投笔从戎,去报考讲武堂。写下了《赠友》:“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历时80余天,行程数千里,经历了无数艰辛曲折,终于成为讲武堂正式学员。朱德认为:自己找到了从戎报国这条路,决心走下去,各门功课都是优秀,成为讲武堂的“模范二朱”(朱德、朱培德)。他在同学中秘密组织“五华社”,以互助互励,拯救中华为宗旨,传播民主共和思想。之后朱德认识了蔡锷,毕业后被分配在蔡锷担任协统的37协第74标2营左队。参加了云南辛亥“重九起义”,为民主共和浴血奋战,在攻打总督府、活捉总督李经曦中立下战功。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创建了民国,但封建社会的根基并未铲除,旧势力的政治代表袁世凯很快卷土重来。朱德追随蔡锷为维护共和,投入到护国讨袁的护国战争中,由于能攻善守,在泸州纳溪大战中,一战成名,成为蔡锷麾下的名将。此后又参加了护法战争。但是,护国护法战争的胜利,并未实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当他认识了从北京回到南溪的前《民国日报》总编辑的孙炳文时,一见如故,视为知己。孙炳文为他介绍了《新潮》《新青年》等大量进步书刊。朱德阅读了李大钊的《联治主义与世界组织》,陈独秀的《吾人之最后觉醒》等,受到极大启迪。苏联十月革命的炮声和中国五四运动的怒吼,使他觉醒了,明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为此,他写下振聋发聩的不朽诗句“中山主义非无补,卡尔思潮集大成。从此天涯寻正道,他年另换旧旗旌。”满怀豪情壮志要去马克思的故乡学习马列。他抛弃富有的地方军阀生活,谢绝了孙中山出资十万大洋托他去重振滇军的重托,决然同孙炳文漂洋过海,去寻找新的革命道路。

探索革命之路

1922年,朱德在德国由张申府、周恩来介绍,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朱德一生探索中里程碑式的转折,完成了由一个追求民主共和的爱国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朱德进入盖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哲学系,专修社会学,学习了《唯物辩证法》《逻辑学》,阅读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及《共产主义A、B、C》等。

1926年,朱德被中共中央抽调回国。他于7月回到上海,奉命去做北洋军的工作,又开始在武装斗争中新的探索。

1927年8月,朱德参加领导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广东,他率25师在大埔三河坝阻击敌人后,得知主力已在潮汕失败。当时有人主张解散部队,领导人分别去找党组织。在饶平茂芝镇全德学校召开的干部会议上,朱德力排众议,坚定地指出,起义军虽然失败了,但“八一”起义的旗帜不能丢,武装斗争的道路必须走下去。他坚持保留革命火种,部队绝不能解散,作出“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决议,在闽粤赣湘转战千里。他认为搞武装斗争没有错,错就错在没有同农民运动相结合,没有落脚点;起义军起义后没有整编整顿,就会有逃跑的,形成不了战斗力。于是他适时地对起义军余部实施了赣南三整:天心圩思想整顿、大余整编、上堡整训。在天心圩军人大会上,朱德宣布这支队伍从今往后由他和陈毅指挥,并振臂高呼:“要革命的跟我走!”“中国革命也会有个1917年,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

1927年11月,他率部到达湖南汝城,签订朱范合作协议,主持召开“汝城会议”,传达“八七会议”精神;总结南昌起义失败教训:主要没有同农民运动相结合。为湘南起义从物质上、思想上、组织上作了动员与准备。1928年初,朱德和陈毅遵照中央1927年12月21日来信精神:“你们在桂东、桂阳(即汝城)一带应该单独地做起来。当地如有我们的党部,自然应该与他们计议,发动群众,采取适当机会举行暴动。”他同陈毅在湘南特委的配合下,发动了规模宏大的湘南起义。

1928年4月24日,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起义的农民军,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成立了红四军,又称“朱毛红军”。从此,朱德和毛泽东一起在武装斗争的道路上,开始了新的探索。从建军宗旨、建军原则,到战略战术一系列的探索,逐渐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朱德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个命题,还向代表们明确阐述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辩证法来分析中国的政治,同时也分析中国的军事。朱德在报告中,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内涵,作了经典的阐述,是人民战争、人民军队、人民的战略战术。在以后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阐述中,又增加了军事辩证法。1950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29周年大会上,朱德发出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号召:“人民解放军的每一名干部,都要很好地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

探索建国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朱德担任了国家副主席,直到1959年4月,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他一直身居国家领导人高位。他不顾年事已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注意力和精力倾注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上。从新中国成立到他1976年去世,除去10年文革,在26年时间里,除台湾、宁夏、西藏外,其他省市全都走到。

朱德一直关心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他到全国各地考察后提出,由于中国可耕地面积不足,传统种植品种较少,必须利用广阔的国土疆域种植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植物和搞多种经营,可以发展经济作物,如茶、药材水果等等。多种经营还包括农、林、牧、副、渔、采矿、加工业等。山区面积约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人口、耕地和粮食产量分别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他提出:“山区有着无穷的自然财富,不仅有山林竹木、山货药材等产品,而且有各种各样丰富的矿藏,因此,山区的生产潜力是十分巨大的。”在加强农业建设中特别要加强山区的建设。1955年5月,他提出增加渔业投资:发展渔业,供应城市。

朱德对手工业的发展非常关心,为了弄清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带着工作人员先后调查了北京、上海等10个省市的手工业。他指出:“手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一个重要地位。手工业在为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和交通运输业服务,满足城乡人民的生活需要,供应部分出口物资,解决部分劳动就业和国家积累部分建设资金等方面,都具有重大作用。所以说,手工业不仅过去和现在,而且在今后很长时期中,都将是国营工业不可缺少的助手。”

朱德对工业建设十分关注。在苏联学习时,他学习了中国经济地理课程。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建国初期,工业的比例仅占GDP10%,且其中70%集中在沿海。朱德认为搞工业建设要科学规划。通过调查研究,他指出:“中国有资源,青海、甘肃、新疆、西藏石油都很丰富,问题是交通不便,我们要修铁路和公路。”“电气工业搞好了,其他工业才能发展。”“欲使中国工业化首先必须发展动力,动力中最便利、最好的就是水电。”“必须建设铁路、公路、航运,为财经工作打下基础。”1956年4月27日,朱德出席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沿海作母鸡”来支援内地工业建设的观点。军工发展是朱德探索的重要内容,他十分明确和坚决的提出平战结合、军民融合的观点。

探索开放之路

1957年,朱德指出“只有对外贸易发展了,我们中国在世界上才有地位。”他在外贸问题上的许多见解,今天依然焕发着活力。

1961年,朱德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对港澳出口会议,指出:“港澳是自由港,离我们又近,是我们对资本主义出口的一个很好的阵地,我们应该抓住这个阵地,在外贸工作中,应该特别注意的是‘以进养出’(即进口原料,加工成成品或半成品出口)和‘以出带进’(即只有多出才能多进)这两条。”1963年2月,朱德致函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建议外贸部设立一个经济研究机构,负责对国外市场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研究,通过外贸关系收集经济和技术情报等,同时和国内的生产联系起来,以便使外贸工作更好的为国内生产服务,外贸工作也更加主动、更加灵活。”

建国后,朱德多次去广东视察,他认为,“将来五岭以南都是向外开放的,只要打开门户,工业就发展了,人民的生活也就得到改善了。”而海南岛就处于五岭以南的最南端,是宝地。1957年初,他在海南岛致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明确提出开发海南。

朱德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实际的典范,他一生探索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一贯主张向外国学习,但又指出“学习外国的经验,也不能照抄照搬。”

今天我们可以告慰他老人家: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正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一代的革命者正沿着老一辈革命家探索的道路奋勇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上实现。一个富有的民族、一个繁荣的社会、一个强盛的国家将永远屹立在东方。                                                                  选自《解放军报》



延安时期的朱德


朱德等在延安窑洞前


朱德、彭德怀在抗日前线


    1937年8月,在南京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国防会议的朱德(右一)、周恩来(右二)、叶剑英(左二)、张群(左一)、黄琪翔(右三)等合影


1937年,朱德(左三)、任弼时(左二)等在黄河渡船上


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朱德


朱德在延安抗日集会上讲话


朱德、毛泽东在研究对日作战的反攻问题


朱德与康克清在延安


1940年10月,朱德参观鲁艺学员战地写生画展后与鲁艺学员合影


朱德(左一)给吴家枣园群众拜年


朱德与儿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