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色文旅 > 红色资源

延安时期部分烈士老照片(二)

日期:2020-06-17         

刘志丹烈士简要生平事迹

t01c0d485b6c6f63a84_副本.png

 刘志丹(1903—1936),原名刘景桂,字子丹,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卓越的36位军事家之一,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03年10月4日,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金丁镇,名景桂,字子丹。
       1922年,考入榆林中学,与魏野畴、李子洲等共产党员教师交往甚密,深受民主、进步思想熏陶和影响。
       1923年,当选为榆林中学学生自治会会长,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项进步活动。同军阀井岳秀等封建势力作斗争。
       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接任书记。
       1925年,转为中共党员。同年秋,被党组织派往广州黄埔军官学校学习。
       1926年初,入军校四期步兵科第一团二连学习,不日转入炮兵科。北伐战争开始后,刘志丹参加了北伐誓师大会。
       10月,于黄埔军校毕业,被派往冯玉祥国民军联军工作,任第四路军政治处长。在马鸿逵部建立了政治机关,进行新式训练,使这支部队成为攻打军阀刘镇华,解围西安,东出潼关,配合北伐的一支劲旅。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与刘伯坚、邓小平等共产党员被“礼送出境”。后在中共陕西省委从事秘密交通工作。
       1928年1月,陕西省委派刘志丹与唐澍、谢子长到达洛南县,参与以中共党员许权中为旅长的陕军新编第3旅的起义组织工作,任参谋主任。
       不久,率一批干部到豫陕边界地区开展农民运动,培训赤卫队骨干。
       4月,参与领导了以新3旅为骨干力量的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
      5月,震惊西北的渭华起义爆发,刘志丹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渭华起义失败后回到陕北,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主持特委工作。在召开的中共陕北特委红石峡会议上,他提出了著名的通过白色、灰色、红色三种形式开展武装斗争的策略。
      1929年7月,刘志丹出任省委候补常委。后到陕甘边界从事兵运工作,领导创建了南梁游击队。
      1930年前后,刘志丹、谢子长在陕甘边界一带开展革命活动。
    1931年10月,和谢子长等将南梁游击队与陕北游击支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不久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先后任副总指挥、总指挥,总结过去失败的教训,学习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开辟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
       1932年1月,刘志丹任西北反帝同盟军副总指挥兼第二大队队长。
        2月,西北反帝同盟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先后任总指挥、三支队队长。
       年底,红二十六军二团成立,任政治处长、参谋长,领导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左”的错误领导下,红二团南下失败,刘志丹等辗转回到照金,出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参谋长。
       11月后,任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参谋长、师长。
       1934年5月,任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在刘志丹的正确指挥下,红四十二师与红军游击队密切配合,打垮了国民党陕甘当局对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的“围剿”,在陕甘边界十多个县的广大农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1935年2月,西北工委、西北军委建立,刘志丹先后出任西北工委委员、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前敌总指挥,统一指挥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在领导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率领红军先后解放了安定、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六座县城,使红色根据地扩大到东临黄河,南到淳化、耀县,西接庆阳,北抵长城的广大区域,使陕甘、陕北两块根据地完全连成一片。主力红军发展到5000多人,游击队扩大到4000余人。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组成红十五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参与指挥了劳山战役。
     10月初,西北根据地发生严重错误的肃反,刘志丹等被捕入狱,中共中央及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后在毛泽东同志的亲自过问下获释,先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副主任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红军北路军总指挥、红二十八军军长、西北军委委员等职。
       1936年3月,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由罗峪口附近东渡黄河,挺进晋西北,迭克敌军。
       1936年4月14日,在攻打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时牺牲,年仅33岁。
       1936年4月24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举行追悼大会,沉痛哀悼刘志丹将军。毛泽东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6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保安县改为志丹县。
       1943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刘志丹将军移陵公祭典礼,朱德、任弼时致辞。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党、政、军领导为其题词,表达了党中央和人民群众对刘志丹将军光辉一生的崇高敬意和高度评价。
       1996年,刘志丹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

刘志丹于1921年考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曾任学生会主席,组织领导学生运动,同军阀井岳秀等封建势力作斗争。1924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刘志丹从青年时期起就投身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奉党的命令,入黄埔军官学校。大革命时代,刘志丹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政治处长等职,积极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奔走于湖北、安徽、陕西等省,从事组织起义的工作。1928年,与其他人一起组织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组织了西北反帝同盟军,任副总指挥及参谋长,后来,反帝同盟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刘志丹历任副总指挥、总指挥等职。1932年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刘志丹仍担负领导责任。1935年秋,红二十六军与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这年秋天,刘志丹受到机会主义分子诬陷,被关押起来。毛主席、党中央到达陕北,刘志丹才得以释放,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北路军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军长等职。1936年4月,刘志丹率红军东征,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光荣牺牲,时年33岁。

后来,毛泽东为他题碑:“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为他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1943年,张闻天为他题词:“子丹同志的路线,是我党领袖毛泽东同志的路线,是我党的布尔什维克的路线,是真正中国的马列主义的路线。子丹同志,精神不死!洛甫题一九四三年十月。”

1931年9月,阎红彦、吴岱峰率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大队突破黄河天险进入陕甘,刘志丹和谢子长按照陕甘省委的指示,与吴岱峰、阎红彦一起将晋西游击大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总队,对外暂称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刘志丹任副总指挥(后任总指挥),与谢子长率部转战陕甘边,创建革命根据地。学习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开辟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1933年9月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参谋长。11月后历任红26军42师参谋长、师长,率部北上庆阳、合水,与地方武装相互配合,开展游击战争。1934年2月至4月,刘志丹指挥部队九战九捷,以劣势兵力取得了西华池等战斗的胜利,挫败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建立了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同年5月任中共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后兼任军政干部学校校长,与军校政委习仲勋、常务副校长吴岱峰一起亲自编写《军事教育大纲》《政治工作训令》等教材。

刘志丹1935年2月,刘志丹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5月,红26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会合后组成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前敌总指挥部,刘志丹任总指挥,率红26军、红27军主力,以围点打援、出敌不意、各个击破的战法,经两个多月的机动作战,攻克延长、延川、安定、安塞、保安、靖边6座县城,歼灭大量敌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第二次“围剿”。8月,在陕北、陕甘边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中,刘志丹指挥红军主力,歼灭国民党晋军1个团,迫使晋军主力撤回黄河东岸。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后,陕北、陕甘边两块苏区连成一片,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红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9月,红26军、红27军与长征到达陕北的红25军会师,组成红15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10月参与指挥劳山战役。后在“左”倾路线统治时期的“肃反”中被逮捕,备受折磨,但他始终坚持原则。不久,中共中央到达陕北,毛泽东、周恩来等迅速纠正了陕甘苏区党内“肃反”的错误,刘志丹从而获释。此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副主任、红军北路军总指挥兼第28军军长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等职。刘志丹经常教育部队顾全大局,绝对服从中共中央的领导和调遣。在他的影响下,陕北红军与中央红军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25军参加东征战役,在晋西北迭克敌军。4月14日在中阳县三交镇(现属柳林县)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33岁,柳林县三交镇南一公里处的党家寨鏊子圪达现有“刘志丹将军牺牲处”石碑。1936年,中央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以志永久纪念。1940年,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县城北修建了志丹陵园,1943年陵园建成,将志丹灵柩运回志丹县。4月19日起灵柩于子长县,并召开了“公祭刘志丹烈士大会”。4月23日延安各界万人举行公祭大会,由西北局书记高岗主持,朱德、任弼时、秦邦宪、林伯渠等讲了话,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赠送了白绸挽联。24日,刘志丹烈士的灵柩在高岗、林伯渠、吴岱峰、边区民政厅长刘景范(刘志丹之弟)、张秀山、康天明、王世泰、马锡武、曹力如等护送下运回志丹县,4月26日抵达县城,当地群众祭奠者络绎不绝。5月2日召开了万人公祭大会,高岗介绍了志丹的生平事迹,林伯渠、张秀山等先后讲话,尔后安葬于志丹陵园内。1947年胡宗南进攻边区,陵园遭到严重破坏,1953年照原样修复,1975年又进行了修葺,使陵园面貌焕然一新。


谢子长烈士简要生平事迹

201708160910363486_副本.jpg

 谢子长(1897-1935),原名世元,曾改名德元,号浩如,化名冬阳,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枣树坪人。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

1897年1月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1919年考入西安省立一中,翌年转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在榆中未及毕业,即回家乡创办小学。1922年秋,考入阎锡山办的太原学兵团,学习军事。1924年,回安定办县民团,任团总。1925年,为联络陕北旅京之军界学界人士,进行反对陕北军阀的活动,奔赴京津地区,与陕西旅京学生中的中共党员及中共北京党组织负责人接触较多,接受了革命思想。同年,经白超然、白志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底,受中共北方区委派遣,回陕北与中共绥德特别支部负责人李子洲等人取得联系。根据党的指示,在安定县任县民团团总。其时,谢子长的友人、中共党员李象九利用和井岳秀部下石谦的同乡关系,当上了安定县巡官。不久,谢、李二人都任石团的连长,利用公开身份,在安定县一带进行革命活动。
    1926年秋,在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下,陕北的革命运动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此时,石谦升任旅长。次年春,石旅中共党组织由特支改为直接受中共陕甘区委领导的军支,谢子长为委员。在军支和谢子长等人的努力下,石谦及其部属大部分官兵倾向革命,在营、连都建立了党组织,100余名官兵加入了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8月初,中共陕西省委派魏野畴、唐澍、白乐亭等人秘密来到清涧县巡视工作,指示谢子长、李象九等人继续留在石谦部队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做好武装反抗军阀的准备。为了加强军队中党的力量,中共陕西省委决定留唐澍、白乐亭同谢子长、李象九等人一起开展工作。8月下旬,同情革命的十一旅旅长石谦在榆林被井岳秀派刺客暗杀,李象九、谢子长等立即召开党的会议,分析形势,研究对策。会后,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成立了陕北军事委员会,唐澍任书记兼支部书记,谢子长、李象九、白乐亭任委员,并在清涧县城召开了党员大会和排以上干部会议,决定驻清涧的4个连首先起义,然后会合延川县的另一个连南下宜川,与宜川其他3个连会师。10月12日晚,在一片“为石谦旅长报仇”的口号声中,清涧起义开始,起义部队里应外合,歼灭了驻军两个连并一个营部。10月20日,清涧、延川起义部队赶到宜川城下,敌代旅长康子祥弃城逃跑,三支暴动部队在宜川胜利会师。宜川会师后,部队驻守宜川,被敌包围进攻,遭受重大损失。谢子长带领一部分人马冲出重围转战韩城。按照中共陕西省委指示,重组了军委,部队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游击第一支队,唐澍、谢子长任总、副指挥,阎揆要任参谋长。1928年1月,部队在陕甘边界处打游击,因攻宜川城和数次战斗失利,损失过重,起义失败。
    1929年初,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代表大会作出关于在陕北开展军事运动的决议。会后,谢子长受命到宜川凤凰山作争取改造梁占魁土匪部队的工作。同年底,谢子长又受命到宁夏,在平罗、贺兰的立岗、姚伏一带从事兵运活动,曾在国民革命军骑兵第四师苏雨生部任旅长职务,并从陕北组织、派遣100余名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到宁夏从事兵运工作,建立了中共特别支部。随后,又同刘志丹打入陇东地方军阀谭世麟部,任团长、营长,利用公开职务收集了各地躲避反革命追捕的一部分中共党团员,争取民团、哥老会,在敌人力量薄弱的陕、甘、宁边界地区活动。

   1930年8月,中共陕北特委为了加强对武装斗争的领导,决定成立中共陕北行动委员会军事指挥部,谢子长任总指挥。10月中旬,谢子长奉命调往上海中共中央特科受训。次年春,回陕北继续在甘肃平凉一带从事兵运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形势高涨,中共陕西省委决定把原杨仲远、阎红彦等人领导的晋西游击队和刘志丹领导的部队合编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谢子长、刘志丹分任正、副总指挥,为在陕甘建立和扩大红军,开展游击战争奠定了基础。1932年2月,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正式改编为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2月13日,谢子长率部消灭了旬邑职田镇民团,陕西军阀急令警卫团三营和彬县、旬邑、长武3县民团约1000余人向职田镇扑来,妄图消灭红军。当敌先头部队进入阳坡头村边时,谢子长指挥两个步兵大队出击,将敌击溃,歼敌500余人。战后,游击队南下避开敌人,转移至耀县照金,向敌兵力薄弱的铜川、宜君地区行动,准备袭击山河镇,开辟根据地。山河镇是敌正宁县府所在地,城内驻新编十三师陈珪璋部100余人。1932年3月19日夜,游击队袭击山河镇,因走错路,战斗失利。1932年4月13日,在当地赤卫队和农民1000余人的配合下,游击队再袭山河镇,驻西峰之敌前来增援。谢子长指挥游击队集中力量打敌援兵,歼敌200余人。这时,旬邑县地下党组织向游击队报告,旬邑城内只有敌警卫团两个连及民团一部驻防,谢子长遂决定奔袭旬邑。1932年4月20日,游击队从四村原出发,星夜兼程。次日拂晓,全歼守敌,解放旬邑。
    1932年9月,谢子长率部攻打保安失利,又重新部署进攻,但敌军大量增援,我军再战失利。1932年10月上旬,游击队撤至人烟稀少的合水平正川一带,处境极为艰苦。谢子长知道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尽量不打扰群众。游击队买到粮食运不回来,他和留守人员一起去背。游击队筹得少量衣物,谢子长总是先发给伤病员,自己在篝火旁过夜。他这种吃苦耐劳,以身作则的精神,深深地教育大家,战胜了重重困难。

  1932年12月下旬,陕甘游击队改编为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在宜君杨家店进行整编。这时,省委书记杜衡再次来到游击队,诬蔑谢子长、刘志丹犯了所谓“右倾机会主义”“土匪路线““梢山主义”错误,蛮横地撤销了谢子长、刘志丹的领导职务,并擅自决定给谢子长以留党察看的处分(后撤销这个错误决定),送上海中共中央局“受训”。
   1933年夏,谢子长在上海中央局"受训"期满,先到天津,后又被派往张家口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吉鸿昌部第十八师(师长许权中)工作,协助许权中指挥作战。11月,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孔原派谢子长回陕任驻西北军事特派员。当时,陕北根据地尚在初创时期,谢子长到安定后,根据中共陕北特委的决定,立即着手恢复第一支队,进一步发展武装力量。经过一段时间工作,第一支队正式恢复,在中共陕北特委的领导下,谢子长带领部队打土豪,筹经费,采取夜战奔袭的作战方式,打了几次胜仗。还协助地方党组织成立了赤卫队、少先队、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建立了安定、延川根据地。
    1934年8月15日,谢子长率红四十二师第三团和陕北一、二、五支队由南梁到达安定地区。8月17日起,在景武家塌及绥德张家圪台作战数次,连获胜利,大大鼓舞了士气。8月下旬,谢子长等决定攻打河口,26日晚战斗打响。敌人凭借有利地形和工事负隅顽抗。红军连攻数次,直到天明,仍未攻克。这时,谢子长亲自到前线指挥,重新组织力量,予敌以重大杀伤,迫使敌人不得不放弃该据点逃往清涧县城。在这次战斗中,谢子长不幸中弹,继续指挥战斗,直到胜利。战后不顾重伤在身,又率师北上,攻打安定董家寺,击溃敌人一个营,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1934年9月15日,谢子长仍带伤指挥部队,攻入安定县城,击毙团总李丕成,并收编了李丕成的民团。1934年9月18日,部队转至安定崔窑沟,根据中共陕北特委神堂沟会议精神,陕北游击队一、八支队共200余人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第一团,谢子长授了军旗。
    1934年12月,刘志丹率红二团和陕甘边五、六支队亲赴安定。翌年一月中下旬,多次到红柳沟、灯盏湾、韩河里等地探望了正在养伤的老战友谢子长。两人就当前形势、两地区和两军统一领导等问题交谈很久,谈得十分融洽。刘志丹临走时,摸着谢子长盖的薄被子,关切地说:"你的被子太破了,应当给你换块好的。"谢子长笑了笑说:"只要能把伤养好,被子破点没关系。"刘志丹走后,谢子长对身边的同志说:"老刘来了就好了。"
谢子长在战斗中总是亲临前线,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在身负重伤后,虽经同志们再三劝说,仍坚持不离开战斗岗位,直到身体实在难以支持,才被转移到杨道峁村休养。敌人时刻侦察谢子长的行迹,图谋杀害。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为避开敌人追踪,把他从杨道峁转移到周家,再转移到磁圪湾,后又转移到安塞县韩河里村。春节前,谢子长的伤情恶化。当他意识到自己的伤无好转的希望时,痛苦地对家里人说:"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1935年2月21日,谢子长在安定县灯盏湾与世长辞,时年38岁。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
       谢子长是陕北红军和苏区的创建人,是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毛泽东曾两次为谢子长墓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亲笔为子长墓写了碑文。



刘胡兰烈士

IMG_2951_副本_副本.jpg

    刘胡兰烈士(1932年10月8日—1947年1月12日),原名刘富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著名的革命先烈,优秀共产党员。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担任妇救会秘书,后为主任,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4岁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15岁英勇就义,毛泽东主席知道后非常伤心,专门为刘胡兰题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也是唯一三代领导人均为其题字的英雄。


吉国桢烈士

IMG_2802_副本_副本.jpg

吉国桢烈士(1899—1932) ,又名凤洲,字干卿,化名纪浩如、周国荣。陕西华州(今陕西华县) 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曾在《共进》杂志发表《警告吾陕名流》。1926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回国,任陕西省委委员,陕北特委书记,陕西省委常委兼西安市委书记。1931年调任河南省委书记。后被捕在开封就义。


白乐亭烈士

IMG_2803_副本_副本.jpg

     白乐亭烈士,陕西清涧人。1927年参与领导清涧起义,后任中共绥德、米脂县委书记、陕北特委常委。1932年1月在清涧被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