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摄影艺术家、一代宗师吴印咸延安时期镜头下的红色记忆
(第五组珍贵老照片)
1943年11月29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发表了题为《组织起来》的讲话,吴印咸采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拍摄了毛泽东在演讲中挥手的一系列瞬间。
《红墙摄影师》里透露了此次拍摄的重大意义:“会议礼堂的窗户不大,台上也没有照明的电灯,相机没有闪光灯,用的还是过期胶片。弱光环境与器材的简陋,令摄影师无法使用高速快门抓取瞬间,这或许是产生动静结合效果的客观环境,但不论是通过横向还是纵向的对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领袖摄影中,这种动静结合的动虚效果都是很罕见的。”上世纪三十年代起,红色摄影运动风起云涌,沙飞、吴印咸、郑景康、罗光达、石少华等一代摄影人奋力开拓,为新中国摄影事业谱写了新篇,而吴印咸在这些人中有着较为特殊的地位。从艺生涯上,他起步早、成就高;拍摄题材上,他记录、保存了延安时期大量革命领袖的视觉文本;在从艺广度上,他横跨摄影与电影两个领域。此外,他还在新中国摄影事业的队伍建设、理论建设和教育教学等方面有很高建树。
吴印咸的摄影生涯起步于纯粹的艺术实践。出生于清贫文人家庭的他,少年时代即喜爱绘画、书法和篆刻,十余岁时因家贫被迫中断学业,在江苏省立第四工厂任织毯工人。凭借艺术灵感和熟练织技设计了大量富有艺术韵味的地毯图案,这大概可以视作他艺术生涯的序曲。1919年,得益于亲友资助,他插班进入上海美专学习绘画,早期的摄影创作活动也于这一时期展开。1932年起,吴印咸先后任天一影片公司布景师,电通影片公司摄影师和明星公司摄影师,参与《风云儿女》《都市风光》《生死同心》《马路天使》等影片的创作,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艺术上的开拓与积累,自然辐射到摄影创作当中,其早年的摄影作品,不论是发表于二十年代的《晓市》《饥寒交迫》《过别墅有感》,还是发表于三十年代的《负重》《难兄难弟》《乞斋果腹》,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概括在强烈的光影效果和富于变化的构图形式中,实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抗战爆发后,吴印咸应袁牧之邀请,前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后经西安转赴延安,正式开始红色摄影生涯。延安时期,吴印咸兼负摄影与电影两项工作,并逐渐以摄影为主业。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延安时期的肖像、工作照、生活照,大多出自吴印咸之手。值得注意的是,那一段时间吴印咸所拍摄的领袖人物图像鲜活、灵动、真切,显示出较为朴素的“决定性瞬间”思维,领导人的个性、风格与魅力也得以充分展现。1949年之后,吴印咸不再从事具体的政治摄影工作,他的摄影活动也并未回归纯粹的艺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分别于“文革”后期及80年代初拍摄的《北京饭店》和《人民大会堂》,画面多空无一人,或只是以人物为陪衬,用宏大的空间感传声。1994年,吴印咸在家中匆匆离世,而他给后人留下的视觉遗产,尚未全部得到公开。
照片定格了历史,却也因种种原因被尘封。日前中国美术馆馆藏吴印咸摄影作品的集中展示,为摄影史、文化史的书写提供了更多佐证,而这也许是我们对这位摄影大师的最好纪念。
八路军骑兵在训练战马
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
饥民在吃赈济粮
吴印咸使用过的照相机
毛泽东在看文件
八路军战士在重机枪前警戒
从右至左:周恩来,毛泽东,任弼时
摄影记者在前线
八路军战士
毛泽东在大会上
毛泽东在延安机场上
战士在晒麦子
徐向前元帅
毛泽东设宴欢迎美军军官团
广大群众参加集会
女民兵在站岗放哨
群众劳动中
俯瞰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