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是发生在1919年的爱国运动,主要成员以学生、知识分子、革命者等青年为主,通过游行,请愿等方式,反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人民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也被称为“五四风雷”。引发的主要原因是在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和会上,西方列强拒绝战胜国——中国对在日本手中的山东收回的要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无暇顾及亚洲方面,日本趁机对我国进行入侵,1917年,中国向德国宣战,提出希望从日本人手中收回山东,1919年巴黎和会上,列强决定允许日本保留山东的殖民权益,这引发了中国民众对日本以及西方列强的大规模示威。对此,中国也拒绝签署凡尔赛条约,国内的学生、知识分子以及革命者对西方和民主不再抱任何幻想,只能通过自己改变国家。
这张照片中,是一个革命者站在一处高台之上,对着游行的人们进行演讲,下边各类路人,包括游行者,以及普通围观的群众。旁边还站着一个茫然无知的儿童,也许他不知道,正是这些大声疾呼的革命者,正在唤醒普通民众改变中国的决心。
在五四运动中,从封建社会中走出来的新时代女性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图中准备参加游行的女青年,其中有学生,以及工人等。他们大多都正值青春,从照片中可以看到,一脸的淳朴秀美。
这张照片,是一队维护秩序的军人们,正在前往游行地。前行的军人,看向拍摄者,对相机这种东西,还是有一定的稀罕程度,左侧房子门前站着一家三口,看着行走中的军人,在队列旁边,还有一个奔跑的小孩子,提着裤子,好像围绕着军人们玩一样。
图中是北京大学的一处聚集地,正在号召并前来参加游行的学生,后边一个青年手中拿着北京大学的旗帜,右上方一个人举起手,对来往的行人,进行号召,左下方站一个十岁左右的少年,茫然地看着拍摄者。正中间则是围起来的一个地方,进行接收活动。
五四运动打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大门,最初由学生罢课开始,后来发展到全民游行,是对帝国主义、封建社会毫不妥协的展示。期间经过多次波折,最终完全胜利,罢免了卖国贼,也使我国拒绝签署巴黎和约。
《新青年》杂志
《新青年》杂志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下)》
《共产党宣言》小册子
一、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
毛泽东先后在《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民主主义论》等文中作了科学分析与阐述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第一,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已有进一步的发展,当时中国的革命知识分子眼见得俄、德、奥三大帝国主义国家已经瓦解,英、法两大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受伤,而俄国无产阶级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德、奥(匈牙利)、意三国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因而发生了中国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第二,“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和发展,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一个壮大了的阵营” 。这就是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组成的阵营。这是辛亥革命时期和新文化运动初始阶段所不具备的。
第三,“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意义。特别是,它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
正是在这一国际背景下,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进一步打破了中国先进分子对欧美民主主义的幻想,更加促使他们把学习的目光转向苏俄、转向马列主义。
二、五四运动中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集中反映在指导五四运动健康发展和争取斗争取得胜利上。而这种指导与他在五四运动前即对第一次大战爆发的真因及其性质有清醒的认识密不可分。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同月29日,北京大学在中央公园(即中山公园)举办“庆祝协约国战胜”大会。李大钊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庶民的胜利》的演说。这是李大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帝国主义战争的开端,它对提高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水平有重要意义。
1919年元旦,李大钊写了《大亚细亚主义与新亚细亚主义》一文,该文对日本军国主义鼓吹的“大亚细亚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为此后引导五四运动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以“常”的笔名先后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和《太上政府》两文。为使五四运动深入发展,李大钊提出:“我们的三大信誓是: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 这些文章对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学习、掌握和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以及认识帝国主义势力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十分有益。
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先后在《每周评论》和《新青年》上发表了《对日外交的根本罪恶——造成这根本罪恶的人是谁?》《为山东问题敬告各方面》《山东问题与国民觉悟——对外对内两种彻底的觉悟》《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等文章,强调:“我们中国现在有什么力量抵抗外国人?全靠国民团结一致的爱国心”。
李大钊、陈独秀的思想观点,为五四运动注入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成为五四运动最鲜亮、最深邃的内涵之一。
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撰写的系统阐述他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名篇。全文近3万字。该文代表了那一时段,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最高水平。其主要内容: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 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大体的分析” 了马克思学说的体系;介绍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要领”及马克思的阶级竞争说; 阐述了马克思“经济论”的要点“余工余值说”和“资本集中说”;指明了对待“马氏学说”的科学态度。《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把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和传播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1920年9月1日, 《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谈政治》一文,该文针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有力揭露和批判了无政府主义、资产阶级议会主义(改良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的主张,从多方面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国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准备。
五四运动前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启准备了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新时代,我们要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宣传与践行扎扎实实地接续传承下去,使社会主义中国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