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坚(1895年-1935年),四川平昌人,早年曾就读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前身)。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回国后应邀在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副部长,后来再次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并出席了中共六大。到中央苏区后,任苏区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宁都起义并任红5军团政治部主任,后任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3月率部队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3月21日壮烈牺牲。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法国留学时的刘伯坚
刘伯坚是我党我军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刘伯坚幼年聪颖好学,先后入平昌金斗寨高小、巴州中学、万县师范及成都高师学习,因成绩优异,誉满师友。1920年,勤工俭学于法国、比利时,与赵世炎、周恩来、聂荣臻等同志发起和组织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旅比支部书记,旅欧总支第三届书记。翌年,赴前苏联学习,兼任旅莫支部书记。1926年秋受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委派,回国任冯玉祥西北军总政治部主任,同邓小平等同志培训干部,致力北伐战争和国共合作。大革命失败后,赴沪做党的地下工作,1928年春再赴莫斯科学习军事,出席了中共“六大”会议。1930年回国,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执行委员,同毛泽东、朱德、叶剑英等同志并肩战斗。1931年与左权、王稼祥同志指挥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后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1934年红军长征时,留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积极布置游击战争,准备长期坚持斗争。1935年3月在江西仁凤、会昌与项英、陈毅等同志分路突围时不幸受伤被俘。刘伯坚烈士在狱中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写下气贯长虹的《带镣行》《移狱》等英雄诗篇,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3月21日在江西大余县英勇就义,年仅四十岁。
刘伯坚和妻子王叔振
刘伯坚与王叔振的结婚照
1930年8月,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团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军团组成红一方面军,建立和发展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左起:叶剑英、杨尚昆、彭德怀、刘伯坚、张纯清、李克农、周恩来、滕代远、袁国平
刘伯坚烈士
狱中的刘伯坚自知时日无多,写下《带镣行》《移狱》,并写下几封家书。
给妻子王叔振的遗书:
叔振同志:
我的绝命书及遗嘱你必能见着, 我直寄陕西凤笙及五六诸兄嫂。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 豹、 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事业。
我葬在大庾梅关附近。
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了,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革命的敬礼。
刘伯坚
三月二十日
凤笙大嫂并转五六诸兄嫂:
本月初在唐村写寄给你们的信、绝命词及给虎、豹、熊诸幼儿的遗嘱,由大庚县邮局寄出,不知已否收到?
弟不意现在尚留人间,被押在大庾粤军第一军军部,以后结果怎样,尚不可知,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现有两事须要告诉你们,请注意!
一、你们接我前信后必然要悲恸失常,必然要想方法来营救我。这对于我都不需要。你们千万不要去找于先生及邓宝珊兄来营救我。于、邓虽然同我个人的感情虽好,我在国外叔振在沪时还承他们殷殷照顾,并关注我不要在革命中犯危险。但我为中国民族争生存争解放与他们走的道路不同。在沪晤面时,邓对我表同情,于说我所做的事情太早。
我为救中国而犯危险,遭损害,不需要找他们来营救我,帮助我,使他们为难。我自己甘心忍受。尤其需要把我这件小事秘密起来,不要在北方张扬,使马二先生知道了,做些假仁假义来对付我。这对于我丝毫没有好处,而只是对于我增加无限的侮辱,丧失革命者的人格。至要至嘱(知道的人多了就非常不好)。
二、熊儿生后一月,即寄养福建新泉芷溪黄荫胡家;豹儿今年寄养在往来瑞金、会昌、雩都、赣州这一条河的一只商船上,有一吉安人罗高,廿余岁,裁缝出身,携带豹儿。船老板是瑞金武阳围的人,叫赖宏达,有五十多岁,撑了几十年的船,人很老实。赣州的商人多半认识他。他的老板娘叫郭贱姑,他的儿子叫赖连章(记不清楚了),媳妇叫做梁照娣。他们一家人都很爱豹儿,故我寄交他们抚育。因我无钱,只给了几个月的生活费,你们今年以内派人去找着,还不至于饿死。
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我四川的家听说久已破产,又被抄没过,人口死亡殆尽。我已八年不通信了。为着中国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诸兄嫂明达,当能了解,不致说弟这一生穷苦,是没有用处。
诸儿受高小教育至十八岁后即入工厂作〔做〕工,非到有自给的能力不要结婚,到卅岁结婚亦不为迟,以免早生子女自累累人。
叔振仍在闽,已两个月余不通信了。祝诸兄嫂近好!
弟 坚
三月十六日于江西大庾
刘伯坚烈士遗书
刘伯坚烈士《带镣行》诗稿
刘伯坚次子刘豹生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赴西安参加谈判期间,他听说刘伯坚有一个儿子刘虎生寄养在西安舅母家,立刻派人寻找。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刘虎生被送往延安,1948年被派遣到苏联学习。图为1948年8月,刘虎生(后排左一)被安排赴苏联留学
刘伯坚烈士铜像
邓小平题写的“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碑名
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刘伯坚烈士题词
刘伯坚一生功勋卓著,被毛泽东同志称为“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2009年,刘伯坚在中宣部等联合组织的“双百”人物评选活动中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黄镇撰写的刘伯坚生平事略
刘伯坚烈士石雕
刘伯坚烈士故居
在欧洲勤工俭学期间,刘伯坚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真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1926年刘伯坚回国,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应邀到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即原西北军)总政治部副部长,推动冯玉祥部接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纲领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举行著名的“五原誓师”,配合南方国民革命军进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
大革命失败后,冯玉祥投向国民党蒋介石。刘伯坚被迫离开冯部后,先后从武汉到上海,做党的秘密工作,曾任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和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等职务。1928年,再次被党派往苏联,先后在莫斯科军政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事。同年,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930年下半年,刘伯坚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回国后从上海转道江西,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先后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中革军委秘书长、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
1931年底,在中革军委领导下,刘伯坚参与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宁都起义的组织、策划和联络工作,为宁都起义成功举行作出了重要贡献。随后,他担任由起义部队改编的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按照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要求,刘伯坚等在红五军团建立起党的组织,按照红军的建军原则,对部队实施革命的政治教育和多方面的政治工作,使这支起义部队很快成长为红军的一支劲旅。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出发长征,刘伯坚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4日,刘伯坚率部队转移突围时,在激烈的战斗中身中数弹,不幸负伤被捕。他在狱中给家人的信中嘱咐妻子和家人:“最重要的诸儿要继续我的志向,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
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壮烈牺牲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刑场,时年40岁。刘伯坚牺牲后,毛泽东曾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
如今,在平昌县城北佛头山,矗立着一座23.55米高的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碑体正面是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刘伯坚烈士纪念碑”8个镏金大字。每年都有数十万群众自发前来祭拜,重温刘伯坚的感人事迹。而他曾经贫穷落后的家乡也依托文旅产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新路子。《 人民日报 》
(编辑 邹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