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1910-2003),四川省达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八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协和中心县委书记,共青团中央局秘书长,少先队中央总队训练部部长、参谋长、总队长,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部主任,第十一、第十三团政治委员,军委骑兵团政治委员、代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豫皖苏省委书记,八路军苏皖纵队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五纵队三支队司令员,新四军三师九旅旅长,三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前敌委员会委员,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七兵团司令员兼浙江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国防科委主任,国家科委第一副主任,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因病于2003年7月5日20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部分开国上将图像
张爱萍将军的戎装照
1937年,张爱萍在上海
1938年,张爱萍在亳州
张爱萍在和战士们下棋
1942年,张爱萍在苏北根据地
1944年,张爱萍与夫人摄于淮北
张爱萍与夫人
1942年,张爱萍同夫人在苏北汪朱集
1943年,张爱萍在盐坨上指挥陈家港战斗
1943年,张爱萍与彭雪枫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半城
张爱萍与夫人
张爱萍与儿子张胜合影
1949年8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接见海军初创人员:黄胜天(左起)、蒋成玉、徐时辅、王真、薛伯青、张爱萍、毛泽东、金声、曾国晟、林遵
张爱萍陪同毛泽东接见部队指战员
1950年,张爱萍在华东海军命名典礼上
1950年,张爱萍在华东海军视察部队
1954年11月,张爱萍在解放大陈列岛进行的登陆战演习现场
1955年11月,张爱萍和萧华等在旅大军事演习中
1963年,张爱萍与周恩来总理在合唱排演场
1964年,张爱萍身穿防化服摄于核试验场
身穿防化服,在试验爆炸中心区指挥工作的张爱萍上将
1954年11月,张爱萍在解放大陈列岛进行的登陆战演习现场
1967年1月20日, 张爱萍同志在家中留影
1965年9月2日至1966年4月27日,张爱萍在扬州地区邗江县方巷大队蹲点搞社教期间,不仅给当地群众留下了带头劳动、关心群众、平易近人的好印象,还总结出了闻名全国的“方巷经验”。图为张爱萍栽下黑松
在扬州地区邗江县方巷大队蹲点搞社教期间,张爱萍和社员群众亲切握手
1973年11月张爱萍将军和夫人(右一)与来京的陈如恒、侯玉兰合影
张爱萍在扬州地区邗江县方巷大队蹲点搞社教期间,组织方巷村民在田头学习毛主席著作
1981年4月30日,张爱萍在葫芦岛
1982年,水下导弹舰艇发射成功后张爱萍到舟山登舰视察
1984年4月,张爱萍在北京指挥所通过我国发射成功的第一颗同步地球通信卫星与新疆王恩茂同志通话
1984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城楼国庆阅兵观礼台。左起:张爱萍 、余秋里、 杨尚昆
1986年9月,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应邀访英时向撒切尔首相赠字
1987年1月,张爱萍(左一)与伍绍祖在国防科工委工作会议上
1987年8月28日下午,张爱萍与杨尚昆、杨得志、伍绍祖等视察8709演习
1994年,张爱萍精神矍铄
1981年,张爱萍与邓小平在一次会议上
198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张爱萍将军在杜甫草堂题字
张爱萍将军和夫人晚年的合影
张爱萍将军(左一)
张爱萍将军(左二)
张爱萍将军(左一)
张爱萍将军(左一)
张爱萍将军
张爱萍将军
张爱萍将军(左三)
'
张爱萍将军
张爱萍将军(左)
张爱萍将军(左一)
张爱萍将军(左二)
张爱萍将军(右)
张爱萍将军
2000年1月,江泽民与张爱萍亲切交谈
2003年7月张爱萍将军逝世,胡锦涛与张爱萍将军亲属握手,表示深切的慰问
2003年7月,张爱萍将军逝世,江泽民与张爱萍将军亲属握手,表示深切的慰问
张爱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5)。原名张端绪。1910年1月9日生于四川达县罗江口镇张家沟。1925年在达县中学读 书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在四川、上海从事秘密工作,曾任中共支部书记、县委委员。同年12月赴江苏如皋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第14军历任排长、政治指导员、营长、大队政治委员。1930年冬起任共青团闽西特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央局秘书长,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曾编辑团中央机关报《青年实话》,主编少先队中央总队部机关刊物《少年先锋》。1934年春入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学习,同年秋起任红3军团第4师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长征中先后任红3军团第11、第13团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夺占娄山关、攻克遵义城、坚守老鸦山等战斗。 到达陕北后,任军委骑兵团政治委员。1936年夏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教员。
抗日战争初期,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豫皖省委书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高级参谋。1939年7月调任任八路军、新四军皖东北办事处处长。12月任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总队长兼政治委员,率部与八路军南进支队、苏鲁豫支队一部挺进苏皖边区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1940年8月任八路军第5纵队第3支队司令员。1941年皖南事变后,八路军 第5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任第9旅旅长、3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1944年9月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指挥所部进行了打破日伪军蚕食、扩大解放区的多次战斗,并在日本投降前展开大反攻,收复苏北大片失 地。解放战争初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因在指挥作战中负重伤,赴苏联治疗。1949年回国后参加渡江战役,并奉命组建华东人民海军,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创办《人民海军报》和《海军画报》,为人民海军的创立做出贡献。后任第7兵团兼浙江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参与指挥解放浙江沿海岛屿。
1954年8月任浙东前线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5年1月成功地组织了人民解放军首次陆海空联合登陆作战,解放江山岛,为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联合渡海登陆作战积累了宝贵经验。同年秋出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后兼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国家科委第一副主任,中央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主任,领导战略武器和常规武器的研究、试验与生产,成功地组织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1975年后,排除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整顿国防科研事业和国防工业,领导并组织中远程、洲际、潜地核弹道导弹和侦察通信卫星的研制与试验工作。在担任国防科学技术和国防工业领导期间,经常深入科学试验第一线调查研究,及时协调和解决研制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对发展和改进我军现代化武器装备,特别是战略导弹力量和航天事业的建立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980年 后,历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1958年补选), 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并主要著作收入《张爱萍军事文 选》(1994)。出版有《神剑之歌——张爱萍诗词、书法、摄影选集》(1992)、《张爱萍墨迹》(1995)。2003年7月5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