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色文旅 > 红色资源

郝家桥革命历史纪念室

日期:2019-04-24         

5cbfc09a22f48.jpg

该纪念室位于绥德县张家砭乡郝家桥村。张家砭乡郝家桥村位于绥德县城西南10公里处,全村505户,1547人,有47名党员,全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区域总面积为15172亩,其中耕地面积4952亩。全村以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出为主,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626元。

1943年1月中旬,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结束后,为了加强北线工作,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调关中地委书记习仲勋任绥德地委书记。是年2月,习仲勋到任。绥德分区地处陕西北部,北拒榆林国民党统治区成为陕甘宁边区的北线屏障,东濒黄河与晋绥边区隔河相邻,南接延属分区与党中央及边区政府唇齿相依,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地委、专署所在地绥德城是汾(阳)银(川)公路与西(安)包(头)公路的交汇处,商贾云集,经济发达,有陕北“旱码头”之美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

抗战前期,国民党统治者为达到独霸该区,妄图截断中共中央与其他抗日根据地之联系,曾多次挑起事端,均为我绥德分区军民所粉碎。1939年8月,王震奉命率三五九旅进驻绥德地区,经过激烈斗争,于次年2月最终将国民党顽固派“摩擦专员”何绍南赶出绥德,巩固了绥德地区的抗日民主政权,也使陕甘宁边区北大门得以安然无恙。习仲勋上任后,领导绥德分区军民继续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并开展了整风运动、精兵简政、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和全民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到任不久的习仲勋书记于1943年清明节刚过,在普遍调查的基础上,带领调查组进驻郝家桥村蹲点深入调查1月有余,了解到该村村民刘玉厚在有限的土地上,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并通过精耕细作、改善土地条件、选择优良品种提高单产等办法,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郝家桥的深入调研,使习仲勋思路顿开,他认为绥德地区只有采取郝家桥的办法才能将农业生产搞上去。于是,他帮助刘玉厚认真总结郝家桥的经验,并召集地委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刘玉厚和郝家桥的生产经验。通过“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活动,很快便在绥德地区掀起了大生产热潮,刘玉厚被授予“模范党员、劳动英雄”称号。1943年11月和1944年12月,刘玉厚先后两次出席在延安召开的劳动英雄大会,被授予边区劳动英雄,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和教诲。1995年刘玉厚去世后,习仲勋题写了“刘玉厚同志是陕甘宁边区著名农业劳动英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习仲勋同志也因此与郝家桥郝家桥村习仲勋纪念室村广大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2003年,为了纪念习仲勋同志,郝家桥村两委会将三孔窑洞作为纪念室,室内陈列了习仲勋同志革命生涯的部分图片,室外树立了习仲勋纪念碑,2008年德县委、县政府将此纪念室列为绥德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绥德县委史志办负责重新修建了郝家桥革命历史纪念室,拆除了原来的三孔窑洞,修复六孔旧窑洞作为新的纪念室,并以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了习仲勋旧居。

纪念室功能定位为详细展示习仲勋深入郝家桥调查,培养树立先进典型、劳动英雄,推动大生产运动,减租减息和移民工作以及习仲勋、齐心与郝家桥父老乡亲的深厚情谊等史实。具体由三大板块组成:第一板块:郝家桥村党组织的建立及政权建设简况。主要展示郝家桥早期党团组织和政权建设的有关史实;第二板块:习仲勋与郝家桥。主要展示习仲勋带领地委调查组在郝家桥调查,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劳动英雄,推动全局工作等史实,包括郝家桥调查、“农村楷模”郝家桥、劳动英雄三部分内容;第三板块:深厚的情谊。主要展示习仲勋、齐心与郝家桥父老乡亲结下的深厚情谊,以及建国以后习仲勋、齐心与郝家桥群众的往来情况。

2012年该纪念室被榆林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cbfc0a9e468d.jpg

5cbfc0ac2267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