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老兵文苑 > 军旅印记

打胡基

日期:2022-05-05    文章来源:红云平台    作者:王培仁

留在记忆中的军营生活,不仅是习文练武、野营训练、巡逻放哨,参加生产劳动也是当年部队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当兵的第三年,当班长那会经历了一次难忘的劳动锻炼。我们部队在陕西大荔县朝邑黄河滩上有个农场基地。另有几十亩地距部队农场基地较远,除留两个战士平时看守外,每年耕种和收获的季节都要临时抽调战士去春种秋收,或进行田间管理。


当年全班在茅草房前的合影。后排中间为作者。

那年夏季,我受命带着全班战士去连队农场劳动。因为地处黄河岸边,经常受到洪水的侵袭,所以没有修建正式的房子,只搭了两间低矮的土茅草房,供看守的战士和临时去劳动的同志吃住。我们去后不几天,不料有一天凌晨时分,黄河突然发了大水,惊醒了熟睡的战友们。我们很快起来,在浑黄的泥水中抢救东西,然后往塬上的方向奔去。水越来越大,很快漫过来有齐腰深,土茅草房很快全被冲垮了。大部分战士不会游泳,我急忙指挥着手牵手前进,另一只手还拿着东西。长期值守的战士养了两头猪,此时猪竟凫着水跟着留守战士一起走,我此时才知道猪还能凫水。我带着“无家可归”的战士们来到塬上高处,急找当地生产队给连队领导打电话。我们的老连长是位参加过抗美援朝,上过军校,平时讲话风趣幽默,处事干脆利落而且很有主见的连首长。当我把遭到水淹的情况汇报完后,老连长什么话也不说。我急忙问:“现在该咋办呀?”老连长说:“你问我咋办,我把战士交给你了,我还想问你咋办呢!”随即就把电话挂了! 

我纳闷了许久,醒悟过来后,才自言自语:“明白了!连长没有指示就是指示”!他是在考验我这个班长的临场处事智慧和带兵能力,明显是要我们守住阵地,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于是,我决定全班先借住在塬上老乡家里,并组织大家重温“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告诫同志们不能违反群众纪律,做到说话和气,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主动帮助群众挑水、扫院子,注意搞好军民关系。

两天后洪水退去,我们召集了“诸葛亮会”,商定自己动手重建茅草房(以前的房子是请农民帮建的)!

在黄河滩上盖房子,最基础性的工程是打胡基垒墙。打胡基,当地老乡也叫打土坯。是个要求较高的技术活路,开始没人会干。我们从老乡家里借来工具,请来了农民师傅进行现场指导,由我和长期看守的两名战士先学。借来的工具四大件,模子、石柱子、草灰和青石板。农民师傅手把手地教我们,告诉我们打胡基的要诀是“三锨六脚十二个窝窝”!所谓“三锨”,就是给模子里填三满锨土(讲究的是湿黄黏土),然后用脚踩六下,再用柱锤四重八轻地打十二下,在胡基上留下十二个锤窝。有几个技术要点,我记得农民师傅尤其强调,模子放好,抓把草木灰(防沾),均匀地四角洒到模子内,饱饱填上三锨土成山尖状,纵身一跳,两脚跳起踩平山尖,脚尖朝前再次一踩,脚跟向后下狠跺猛蹬,将四角均踩实。双手提锤杆子在中间狠礅两下,一下两次,两头由前及后,便完成一个胡基的工序。

胡基在地下打好后,如何堆摞起来晾干,也是很有讲究的。“会打不会摞,不如屋里坐”!要摞得好,务必做到“面直、棱平、身稳、两指宽”。

这位农民师傅,打胡基是老行家,像一位艺术家,轻巧,潇洒自如。一招一式,准确轻巧,打得快,摞得好,干净利落。

一连七八天,我们顶着火红的烈日,从一点儿不会到越来越熟练,从一两人会打到全班轮流试试,质量还得到了农民师傅的表扬“还行!”!直到打够盖茅草房用的胡基。

晒干后搭墙,架木料,盖麦草,简易房盖成了我们又搬进小农场。麦子熟后,我们收割、碾打、晾晒,又在地里种上了秋庄稼。

等把一切都快要搞完的时候,老连长赶来看望我们。我借了辆旧自行车到车站去接连长,见面后我急着向他汇报,连长手一摆,说:“你啥都不要说了,你已经汇报完了。从你高兴的脸上我都看出来了,走,看去!”

……

我深有所思不停地望着老连长,真不知道说啥好。

老连长的工作方法,学习打胡基的实践,部队自力更生、劳动炼人这一课,我牢记了大半辈子!

                     (编辑  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