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老兵文苑 > 老兵荣光

​视相机如命的人

——从军营走来的摄影人杨俊哲的故事
日期:2022-08-15    文章来源:红云平台    作者:管益农

刚刚迈入古稀之年的杨俊哲,大半辈子是手持相机走过来的。他说:“相机就是我的武器、我的命,有它我才觉得人生有意义、活得有价值。”他服役23年,在部队学会了摄影,便狂热地喜欢上这门艺术;转业到中国工商银行,靠相机打开了生路,成就了一番事业;退休后依然以相机为伴,在“振兴秦腔艺术,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发挥余热。从事摄影四十多年,拍摄了数万张照片,用镜头记录下伟大时代中的瞬间与永恒——杨俊哲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自己的一幅幅得意之作,清癯的面庞上流露出欣慰的笑容。

“部队教会我摄影”

农家子弟出身的杨俊哲,原本对摄影一窍不通。1971年入伍后,因为在基层连队表现优秀,不久被调到师部和师医院电影队担任放映员,在那里入了党、提了干,并且学会了摄影。杨俊哲至今清楚地记得,教他学摄影的师傅是是师部宣传科的宣传干事、报道组组长李序良,1951年入伍的湖南韶山兵。李干事个子矮小、又瘦又黑、头发有点花白,但眼睛炯炯有神,搞宣传文字、摄影左右开弓,功夫煞是了得。在他手把手的教导下,此前连相机都没摸过的杨俊哲,渐渐地对摄影入了门也入了迷。

图片1.png

1976年他提干后,在师医院政治处任宣传干事兼电影组长,七八年时间里全院所有重要活动的摄影图片均出自他手。从那时起,他就暗暗下了决心:要用镜头记录军旅生涯的点滴故事,用相机为干部战士服务!他刻苦钻研摄影理论和操作技能,悉心学习他人作品的长处,把每一次因公拍摄都当作锻炼提高的机会,从不乱按一次快门、不浪费一个胶卷。晚上钻到暗室里,洗印、放大、剪裁,一干就是大半夜,越干精气神越足。1983年,杨俊哲因新闻报道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这一年,他调任陕西武警总队电影发行站,两年后提升为副站长(中校军衔)。发行站虽然编制在陕西,但负责的是西北五省区所有武警部队的电影发行工作,任务很重。杨俊哲在倾心倾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并没有因为当“官”了而放下自己心爱的相机。他结合电影发行办了一份小报《警影》,图文并茂,刊发了大量他拍摄的反映武警部队生活的照片,深受基层官兵喜爱。他还承担了陕西武警总队的大型活动摄影任务,每有重要场合都能看到他身挎相机捕捉镜头的身影。

那年总队在西北体育场举行全省部队大阅兵,他一人背着三部相机满场跑,汗湿透了军装,也绝不肯放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比武刚一结束,他连夜冲洗印制,第二天就把贴满精美照片的巨幅宣传展板呈现在总部机关办公大楼前。他还是好几家媒体的特约通讯员,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了1500余幅照片,生动展示宣传了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光辉形象,连续三年被武警陕西总队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个人。回忆起在部队23年的成长经历,杨俊哲满怀深情地说:“部队教会我摄影,更教会我怎样做人。有了23年的军旅历练,我会用手中的相机更好地去为人民服务。”

“用相机为工行增光添彩”

图片2.png

1993年9月,杨俊哲转业到工行西安分行,根据他的特长,被分配至北大街支行做储蓄宣传工作。

脱了军装的杨俊哲,依然保持着一个兵的本色,服从命令听指挥,组织叫干啥就干啥。他放下副团职军官的身架,一切从零开始。储蓄宣传对他来说是一方陌生的新天地,但也是任他搏击遨游的一片蓝海。他虚心向老职工学习储蓄业务和其他金融知识,深入基层网点熟悉情况、寻找宣传线索,很快就和一线员工打成一片。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咱行来了个背相机的转业干部,人很和气,照片拍得可好啦!”渐渐融入工行这个大家庭之中,杨俊哲的相机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他至今仍清晰记得当年一系列佳作的拍摄情况。

大约是1997年吧,工行西安分行储蓄存款首次超百亿,该行组织了盛大的街头宣传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的眼球。曾获西安“十大礼仪小姐”称号的纺织城支行员工赵彤,和同事们身穿红色旗袍,身佩宣传绶带,苗条修长的身材、优雅得体的举止,赢得了一片喝彩声。杨俊哲手持相机,紧跟宣传队伍,抓拍到赵彤向围观群众回眸一笑的动人镜头。这张题为《潇洒走一回》的照片,迅速在多家媒体刊发,成为宣传工行的一幅靓丽广告,备受老百姓和专家好评,并获得省市行影展评比一等奖。次年,参加工总行储蓄杯摄影比赛,又斩获二等奖,并且上了总行《中国城市金融》杂志的封面。

说起总行这次摄影比赛,杨俊哲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他一人就拿了四个奖,除了《潇洒走一回》获二等奖,还有三幅照片分别得了三等奖:一幅是反映工行员工清晨在公园苦练翻打传票技能的《晨练》,一幅是记录北大街支行员工常年为一位患有残疾的个体户上门清点兑换硬币的《残疾人的知心人》,一幅是该行医务室医生在营业室抢救突发急症女客户时,他抓拍的《柜台前抢救患病储户》。这三幅照片,现场感强,构图清晰得当,基本上都采用特写镜头,抓拍住了最具震撼的瞬间,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摄影功力以及对银行业务的熟悉度,能够获奖自在意料之中。

在工行工作了19年,为工行拍摄了多少照片,杨俊哲已经记不清了,他拿出一大摞荣誉证书,从中可以看出2000年他被西安分行评为“十佳宣传标兵”,并且是西安工行系统连续6年的“十佳通讯员”。他保存完好的厚厚几大本剪报本,贴满了他在各类纸媒上发表的摄影作品,其间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宣传工行的。

杨俊哲把满腔深情倾注在工行宣传事业上,即使退休以后,只要行里一声召唤,他立马背起相机就冲向“战位”,虽然年事已高,但“兵”的姿态依旧。特别是随着手机摄影的普及,他与时俱进,悉心钻研和掌握了比较专业的手机拍摄技能。从此,手机成为与相机配合使用的“轻武器”,为他随时随地抓拍提供了方便条件。

2020年,西安受新冠肺炎疫情几度袭扰,银行网点正常营业受到很大干扰,一旦开门营业,网点的业务就非常繁忙。8月的一天,一位老年客户坐着轮椅到工行曲江支行所属的万寿南路支行办理业务。恰巧杨俊哲来此办事,看到了该支行员工全程为老人提供贴身服务,高效优质地满足客户需求的情景。就在员工护送老人轮椅出门的一瞬间,他掏出手机抢拍了几下,把这幅感人的场景摄入了镜头。“疫情无情人有情,工行大爱暖人心”,这幅照片在网上流传开,广大市民纷纷为工行人伸出拇指点赞。2021年,他参加陕西省金融系统庆祝建党百年摄影展,获得一等奖。

“为振兴秦腔尽绵薄之力”

图片4.png

杨俊哲是关中渭北农村土生土长的“老陕娃”,从小就受秦腔的熏陶,记得小时候经常跑十里八里地去外村看秦腔戏,再黑再晚也不知道害怕不知道累。参军、工作后,条件好了,他心中的“秦腔情结”也愈加浓烈了。在武警部队从事文化宣传工作时,他有了与秦腔名角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每当逢年过节,部队搞拥政爱民活动,军民联欢时总要请一些优秀的秦腔演员到场,给官兵和驻地群众演出。联络安排、迎来送往、吃喝招待,这些具体任务往往就落在杨俊哲头上。他乐此不疲,抓住天赐良机,交了不少秦腔表演艺术家和新秀朋友,也拍了不少戏曲艺术照片和演员生活照。这种人脉关系,一直到他转业进工行也没有断,退休后他更是成为秦腔艺人圈和剧场里的常客。

在杨俊哲的意识里,秦腔作为本土艺术,那一声声嘶吼中蕴藏着的是黄土地的根,黄土高原的人们用一曲大秦腔诠释着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与理解,表达着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他决心以手中的相机,为“振兴秦腔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尽一点绵薄之力。他自告奋勇,成为西安文化局主办的《大秦腔》杂志和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当代戏剧》杂志的特约摄影记者,每次秦腔界的重大活动和重要演出,都可以看到他身背相机弯腰潜行的身影。为了拍出高质量的戏曲艺术照,杨俊哲下功夫研读了几大本秦腔理论著作,对秦腔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深度的把握。对于一些名角个人的艺术成就和表演特点,他更是烂熟于心。这些“功课”,对于他能拍出得到秦腔界专家认可的好照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陕西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是中国秦腔艺术新一代领军人物之一,从艺四十多年来载誉无数,两度获得戏曲梅花奖,是秦腔戏迷无不追捧的“顶级明星”。为了通过宣传李梅的形象来宣传秦腔艺术,杨俊哲刻意拍摄了李梅许多剧照,但总觉得没有完美地呈现出自己心目中的那个李梅。2003年陕西省举办庆祝戏曲梅花奖创办20周年纪念演出,节目中有李梅的拿手好戏《游西湖》“鬼怨·杀生”一折,这是特别能展示李梅艺术实力的一场折子戏。杨俊哲顿时感到机遇来了。他提前做足了功课,早早来到剧场,“抢占”有利位置,把相机调试到最佳状态,只等李梅扮演的复仇女神李慧娘登台献技。这出戏中最大的亮点是秦腔的绝技“吹火”。从15岁起就熟练掌握“吹火”技巧的李梅,演出中连续吹火十余次,台下观众目不转睛,叫好声一阵高似一阵,杨俊哲的相机快门也“咔咔咔”响个不停。他几乎将李梅表演“吹火”的全过程都摄入了镜头,事后挑选出了一张自己和李梅本人都最满意的照片,题名《火中凤凰》发给了媒体。

这张照片一下子得到专家和广大戏迷的一致认可,认为抓住李梅这个“李慧娘”的神韵,照片中正在向鬼魅喷火的李梅犹如一把炽烈的火炬,象征着追求光明、激情燃烧的正义使者。这张照片被多家媒体刊发,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多次在各项影展中获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作为对外宣传李梅、宣传秦腔的名片使用。

从此,杨俊哲与李梅结下了深厚友谊,李梅主演的许多拿手好戏,诸如《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湖遗恨》《再续红梅缘》等,杨俊哲都给她和剧组成员拍摄了大量照片广为宣传。剧组赴外地演出,他也相伴相随,用相机记录了李梅等艺术家服务百姓大众,让戏曲走进千家万户的生动素材。

其实,西安的秦腔名家、特别是获得过梅花奖的著名演员,像李东桥、戴春荣、窦凤琴、侯红琴、惠敏莉、李小锋、齐爱云、任小蕾、李娟、张蓓、张涛、李君梅、杨升娟……哪个不认识杨俊哲呢?又有哪个没有上过杨俊哲的镜头呢?浏览每期《大秦腔》杂志的封面封底和彩页,满目皆是杨俊哲拍的照片。

西安秦腔“圣地”——易俗社,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至今仍肩负着“振兴秦腔艺术、弘扬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杨俊哲为易俗社的演出拍摄了大量照片,用摄影手段为这个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秦腔殿堂再添光彩。

图片3.png

杨俊哲的戏曲摄影艺术深受广大戏迷喜爱和专家好评,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雷珍民特意题词“影像传神”,称赞他为宣传秦腔作出的贡献。

和充满活力与魅力的秦腔演员在一起,杨俊哲感到自己晚年生活充实愉悦了许多。每当看到自己拍摄的照片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瞬间,再劳累他也觉得心里甜,有说不出的自豪感。他说:“只要我还能跑得动、还能举起相机,就要一直拍下去。这说明我还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晚年的快乐,莫过于此。”

(编辑 邹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