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老兵文苑 > 军旅印记

延安街头那顿工作餐

日期:2022-09-20    文章来源:红云平台    作者:钟峻青

图片1.png

延安的部分风味小吃

说起来,这一生走过的地方不少,吃过的风味美食也挺多。但是,陕北延安的吃食,留在我舌尖上的味道尤为浓郁。延安街头的那顿工作餐,更是难忘。

本世纪初,我在陕西省延安军分区履职时,正赶上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浪潮。那时,我们军分区机关和所属十三个县(区)人武部都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各联系包抓了一个扶贫村。一次,我带机关的同志检查完北部五县的扶贫工作返回时,因为路上遇到了堵车,我们回到市区已经中午一点多了,错过了回机关用餐的饭点,我发话就近找个餐馆吃一顿。也算是工作餐吧。

进了餐馆后,我叮嘱随行的同志们简单一点,随便吃点就行,可随从的两位科长觉得政委在外用餐,应有一定的档次,便拿过菜单把凉菜、热菜点了一大桌。我们一行只有六七个人,点的菜明显多了一些。因为已过中午饭点近两个小时,大家也都饿了,吃的倒也香甜,可就是到最后桌子上还剩下不少饭菜。看到这情况,我又不好当面批评。为了不让浪费,我对大家说“下了几天乡,同志们都很辛苦,下午给你们放假。我们就坐在这里一边休息一边继续吃饭,什么时间把这些饭菜都吃完了,咱们就什么时间再回家”。两位科长见我坐在那里不走,都着急起来了,他们站起身来把剩下的饭菜全部都分拨到了每个人的盘子里,实行“包干责任制”,不大一会,桌子上的饭菜果然吃的干干净净。第二天上班后,那几位同志便给其他人说:“昨天政委把我们整美了,肚子吃得很撑,晚饭连一口都没有吃”。

那顿饭让大家吃的有些超量,并非十分科学,但客观上却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分区机关和人武部的同志都知道了钟政委用餐不让剩饭菜这件事,从那以后,不论是在机关招待所招待客人,还是到县(区)人武部检查工作,安排用餐都特别注意控制好饭菜数量,不讲排场,不摆阔气,以吃饱吃好为原则。

后来,军分区的两个招待所也很快研究制定了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措施,进一步完善推出了“延安特色小吃宴”。延安特色的小吃宴,没有什么大鱼大肉等所谓的 “硬菜”,全部都是当地的风味小吃,用当地产的南瓜、黄花、苜蓿、苦菜、土豆、粉条等调制几个凉盘,作为客人的下酒菜,热菜都是当地小吃,如羊杂碎、小米饭、荞麦面饸饹、豌豆面抿节、洋芋擦擦、麻汤饭等,都是按人份上,每人一小碗,各具特色,各有风味,客人不得不逐一品尝。看起来碗虽不大,但这一碗那一碗,很快就把肚子吃饱了。许多老首长和客人都非常喜欢这种特色小吃,普遍说其他地方虽然常食生猛海鲜,大鱼大肉,也没有像吃延安风味小吃这样饱。其实这种延安特色小吃宴,当时算下来一桌大约是二百多元钱,既实惠又节俭。

身处革命圣地延安,我们这样做,其实也是在践行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延安时期,党和军队面对极其恶劣的环境和十分困难的生活条件,毛泽东同志及时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从中央机关到各个部队普遍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开荒种地、纺纱织布,让党和军队度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无论是战争岁月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自觉保持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之风,毛泽东主席生前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多年,上面补了七十三个补丁。周恩来总理生前用餐时,常常会把剩在盘中的汤汁全部用开水冲着喝了。领袖们的这些做法,不仅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也是他们个人崇高品德和完美人格的彰显。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桌上的浪费现象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还引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来劝导人们反对浪费,厉行节约。在他的倡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完善法规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大力开展“光盘行动”,有效地防止了舌尖上的浪费现象。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如今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已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不论任何时候,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都不能丢。这种精神彰显的是众生对于苍天赐给五谷杂粮,让百姓得以温饱的一颗感恩之心,是人们对广大劳动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一份敬意之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一种传统美德。 

             (编辑  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