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是举国欢庆共迎盛会的伟大时刻;
十月,是果实累累喜获丰收的绚烂季节;
十月,是丹桂飘香霜染红叶的迷人金秋。
霜凝寒意浓,金菊吐芬芳。秋风中,打开好朋友、画家、媒体人、陕西人民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人民书画报》总编张亚尼先生发来的散文随笔电子文集《以笔作犁耕心田》,一缕清香扑面而来,直润心肺。
出书立著,结集成册,赠朋送友,传世流芳,堪称人生一大乐事,作序写评向来专属于享誉文坛的那些名家大腕、权威专家、高官要员的笔墨和强项,亦是为提升著作知名度、增强文章影响力、吸引读者阅读量作锦上添花之功所必需。而在他这位曾给10多位名家、艺人、学者、领导的著作或作品作过序的高手面前,我简直就是高山仰止、班门弄斧,敬佩之余,写下些许文字忝列于前,当作一点阅读感悟,亦是对张亚尼先生及其作品的一次再认识、再学习。
其实,在我真正与张亚尼先生谋面并有缘在一起共事之前,就已“认识”并十分敬慕他——
早在20多年前,我在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社记者处当处长时,每天拆阅分送记者和通讯员来稿,就对一个经常来自陕西省军区某干休所名叫“张亚尼”的作者及其写的稿子所注意。由于隔三差五看到他隽永的文字和文雅的名字亮相于《人民军队》报和《解放军报》等报刊,又写着一手透着清秀绵柔之气的字,一直把他当成一位女同志。直到20多年退休后初次见到这位精干老成的大哥时,才发现他是一位男性,让我为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名取人”、“以字识人”的错断误判之习深感羞愧和愚蠢。
“情缘两边两陌路,咫尺一厘一天涯”;偶遇相逢乃缘分,同处共事是幸福。一个人一生能与兴趣爱好和共同志向的人相逢相遇并同室共事,如同找到情投意合的伴侣和心心相印的知音,实乃一件可遇不可求的幸事。我与张亚尼先生相遇结识,似乎是冥冥之中注定的。
那是几年前,我受邀来到位于西安小寨一座营院里的《老战士》杂志社帮助工作,终于见到仰慕已久的新闻同行。那时,他是《老战士》杂志副总编兼执行主编。亚尼老兄比我年长四五岁,精干老练,充满活力,长得一表人才,看上去实际年龄要比我小好多,我把他视为兄长、当作老师。
“观形见其德,识人见其品。”张亚尼先生是一位十分注重品行修养和言谈举止的人,单从其外在表现就可窥之一二——无论是严寒冬天,还是酷暑夏日;无论是在办公室里,还是在休闲场所,他从来都是衣冠整洁、举止端庄、谈吐文雅,一副文质彬彬之相和礼貌谦和之态,彰显出军人干练、严谨、文明、有素的作风和修养。
平日工作相处中,张亚尼先生既是我的好兄长,又是我的好老师。他学识渊博,为人谦虚,作风严谨,敬业认真,文字功底扎实,编辑一丝不苟,出手的东西干净简约、规范精准。更令我惊叹的是,我俩年龄、性格和爱好虽有差异,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谈论起文字写作和编稿感悟来,都在一个“频道”上,且有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他的办公室几乎成了我俩每天谈写论作的“交流所”。巧合的是,有时编改校订稿子,我俩几乎同时发现某一处、某一句话、某个用词乃至某个标点符号存在错别字或表述、使用不规范之误,真可谓到了“英雄所见略同”和“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程度。这“一点通”源自于两人的一颗灵犀之心和对待文字的敬畏之感。用他的话说,在文字堆里,“我俩是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的人”。
出水方见两腿泥,厚积薄发显功底。张亚尼先生丰厚的知识、丰富的经历以及老道的文字修炼之功,源于他的天赋,更出自于他的勤奋。与他相识后我才得知,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就是河西走廊某部政治机关的新闻报道组组长,其新闻作品常见诸军内外报刊,引人注目。后来,他被调入兰州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当干事。遗憾的是,他先于我调来,又先于我调走,使得我俩未能共处一座办公楼。照此说来,他既是我的新闻老前辈,更是我新闻学步的老师。
“友谊常萦梦里,师恩永驻心田。”亚尼老兄虽然与我相识相交相处只有短短的两年多光阴,但彼此结下的深厚友谊,是无法用时间长度来度量的。在我步入花甲之年的人生路上烙下了感激不尽、永志不忘的印痕——他是一位严厉的恩师,赐予我精神上的鼓励、思想上的引导、工作上的关心、做人上的指点;他是一位敬业的学者,激励我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爱岗敬业、埋头干事;他是一位慈爱的兄长,关心我生活,关怀我家庭,关注我前行;他是一尊高悬于人生之途的灯烛,引领我人生方向,指明我前行之路,照亮我奋斗目标,温暖我冷寂心怀……
漫漫人生路,绵绵恩师情。亚尼老兄、老师是一面旗帜,是一支标杆,是一座警钟,是一面镜子,是一盏灯塔,是一把火炬,是一生恩师,是一世挚友……人生路上,有他这样一位赤诚相助、真情相伴的老师和兄长并肩为伍,指点左右,是天赐之福、地造良缘,让我在书山学海里少走许多弯路,收获一片绿荫——我庆幸遇到亚尼这位好老师、好兄长。
一个品德高尚、有人生信念和坚定意志的人,身后必定留下一串坚实而闪光的足印——张亚尼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是一位好学喜读、勤钻善研、厚积薄发、治学严谨的人。他忠厚善良,待人诚实,性情和顺,爱好广泛;他埋头干事,躬身务实,淡泊名利,胸襟宽广;他不嗜烟酒,不谙棋牌,不涉歌舞,不惹是非,厌恶浮华,乐守清贫。他虽然先后就职于团、师、军区、省军区、军分区政治机关和干休所等不同岗位,但始终未解脱捉笔弄墨的强人之长,并以出众的才华和出彩的成绩深得领导赏识和同事敬重。
“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纯洁的人品,高尚的情操,超众的才华,良好的口碑,是一个人留在岁月长河里最耀眼的星光和引以自豪的财富。张亚尼先生一路走来,留下了他光彩照人的人品风骨和文采学识。
“疏影映窗情思涌,文采飞扬暗香动。” 熟悉张亚尼先生的人,除了敬仰他的人品、情怀和才华外,更多的是赏读品味他的作品后,才真正认识并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的。他退休离开工作岗位后,远离繁华喧嚣,避趋红尘浮躁,依然精力不衰、激情不减,把更多的空闲时间和精力用在潜心读书、静心思索、热心写作上,于一盏孤烛、一壶香茗之中,或置身于晨曦芳露,或徜徉于午后暖阳,或伫立于晚霞黄昏,觅寻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田园和放飞思绪的自由星空,用逸情雅趣和执着坚守,在精神高地上筑起了一道“青灯烛下翻旧卷,梅花纸上书新作”的亮丽风景。
十多年来,张亚尼先生在担任陕西人民书画院领导期间,于处理繁忙的工作事务和繁重的编辑业务之余,凭着一双好奇的眼和一支勤奋的笔,善于观察生活,发现新鲜事物,将平日所闻、人生所历、读书之感、阅史之思以及绘画之悟,凝于胸际,发于笔端。短短几年间,他先后创作出一大批散文、随笔、杂谈、游记、诗词、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尤以散文、杂谈、随笔居多,且一发不可收。收入《以笔作犁耕心田》这本集子中的大多数作品,就是他在担任《老战士》杂志副总编和《陕西人民书画报》主编期间创作的。
“人品见德行,文品显风骨。”人品与文品相统一,做人与做文相辉映,堪称人生最高境界。说到人,自然要不吝笔墨品赏评赞张亚尼先生笔下的佳作。
张亚尼先生是位思想深沉、缜密有心、察事观物有着独特见解的人。他人淡如菊、心无旁骛、甘于空寂、不尚空谈的背后,是独立思考、坚守淡泊,是对自身职业与个人境遇的超越,是向着文化深层的默默掘进。近几年来,他在散文、随笔领域一如他在绘画天地一样,于思想与艺术两个层面一体突飞猛进,真正进入了成熟老到、独树一帜的境界。
纵览张亚尼先生这部《以笔作犁耕心田》散文随笔集,文美语新,意境高远,情思交融,感悟深切,是他每一篇精品佳作展示给读者的一大特点——
著名散文家杨闻宇在《漫谈军旅散文》一书中谈到:“将不得不说的话用最质朴、最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乃真散文。”并指出:“散文的精髓是自由,即感情自由、思想自由、文字自由。”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阎庆生在谈散文创作感悟时认为,“好的散文,是文字美与意境美的高度合体和有机统一,是艺术与思想的直觉胶结一体的,是把思想消融在艺术之中的。离开了意蕴、思想,散文艺术性再高超,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品赏张亚尼先生的许多散文、杂谈、随笔篇什,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文笔的轻盈舒畅、文字的简约秀美、语言的隽永韵致,字里行间透视出一种文字美、意境美、神韵美,深切地感悟到他精细的文笔、精致的文字和精巧的手法带给读者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这种“美感”体现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例如,他在为诗画集《秦岭赏景 汉江怡情》作的序《一帘幽梦诗画中》中写道:“每当我翻看鼠年孟夏陕南游的照片时,电视连续剧《一帘幽梦》的主题歌就会在耳畔响起:‘若能相知又相逢 ,共此一帘幽梦……’是啊,在苍翠静谧的峰峦间,在清澈奔腾的江水畔,故交相逢、新友相识,是多么美妙的‘一帘幽梦’啊!于是,7名朋友相约来到秦岭山麓、汉江之畔,观光赏景、畅叙友情、放飞心境,故交新友怀着激动的心情,冒着蒙蒙雨丝,开始了一次难以忘怀的陕南之旅。俊俏莫过秦岭山,秀丽当属汉江水。五月的秦岭,郁郁葱葱;五月的汉江,烟波浩渺。在蒙蒙雾色、霏霏细雨中,我们从古陈仓建国饭店出发,驱车驰进广袤深邃的秦岭中。张良庙、武侯祠、三清殿;诸葛古镇、华阳景区、香溪洞;金丝猴、野羚牛、熊猫、朱鹮……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色让人目不暇接,厚重深邃的历史文化让人感慨万千,稀世罕见的珍禽异兽让人叹为观止……”在他的笔下,总是彰显出“景物相对,情趣相映,神韵相融,感思相交”的鲜明特征和元素,每一句话都是一幅动感十足、充满诗意的画面,读之令人回味不尽、怀想悠悠。
坦诚地说,写散文我是地地道道的“门外汉”——这是因为长期当新闻记者、做报纸编辑形成的职业缺陷和文字表述之陈规,总显得笔拙、情寡、言简、语涩、话直,倒是写说理论道、平铺直叙的言论和言直生硬、带刺含辣的杂文尚能提得起笔。每当品读张亚尼先生的精美散文和随笔,总是生发些许感慨,并禁不住地在心底里涌动一种情愫。他是一位写散文写随笔的行家、高人、妙手,是在用“心”写作、带“情”耕耘的人,字字句句浸透着真实、真情、真感。“真”和“实”是他做人的本质和本源,亦是他作文的本色和底色,也形成了他与众不同的“文风”。他常说,“真”是散文的“灵魂”,“情”是散文的“血液”,“理”是散文的“味精”,缺“真”散文则空飘,缺“情”散文则冷寂,缺“理”散文则寡淡。现代散文、随笔、小品文和诗歌被人称为口香糖式的“易化品”,过目即忘,难留痕迹,唯真唯实,方能感人动人,方能让人记住,方能久留余香——张亚尼先生笔下的散文和随笔,就是让人受感动、让人记得住、给人留余香的精品。赏读他的散文、随笔,如同畅饮甘露醇酒、品味芬芳香茗、聆听美妙音乐、欣赏优美舞姿,令人心情愉悦、气静神安、爽身净怀,总能勾起一缕缕联想遐思,总能留下一丝丝回味感悟。他的散文、随笔,语言平实质朴,文字生动活泼,用词通俗简洁,没有华丽辞藻,没有刻意做作,没有无病呻吟,朴实中透着纯粹,通俗中蕴含哲理,简约中不失文采,直白中深藏意境,一如他的人品性格——诚实,纯朴,敦厚,简单,字字句句是人、物、事、景的记录描绘,是真情告白,是心灵倾诉,是真理呐喊,是正义呼唤;一句句一段段闪现着鲜活灵动的音画诗意“立体感、韵律感、亲切感”;一篇篇一章章显正气、有底气、接地气、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读之品之如同口含一枚橄榄果,耐人咀嚼回思,越嚼越有味。且不一一评品他众多的精品佳作,单就他为朋友文集作的序和写的书评《情似山水歌自多》《胸有竹梅画溢香》《采撷快乐入画来》《岁月无痕笔有痕》等,就是一篇篇意境高远、文字隽永、情思涌动的精美散文,无不彰显出他力透纸背的文字功底和文学造诣。他的笔下,把山的壮美、水的波澜、原的宽广、竹的灵秀、梅的傲骨、花的娇艳、人的靓丽,描绘得栩栩如生、熠熠生辉。
细观张亚尼先生这部《以笔作犁耕心田》文集中的一些散文、随笔、杂谈和游记,文字生动,语言精妙,词汇新颖,富有韵律,是他展示笔力的一大亮点——
“读书心细丝抽茧,炼句功夫石补天。”这是文坛耆宿柯灵先生十分欣赏的一副对联,亦是对从事文学创作者语言表述、遣字造句之功的见证。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阎庆生指出:“散文、随笔的艺术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语言修炼和文字锤炼。”源于长期的勤学善积、浩繁书籍的浸润培育和从事新闻报道及机关公文写作的磨砺修炼,张亚尼先生对汉语言的炼字、造句、词法、句式和修辞驾轻就熟,十分讲究字、词乃至标点符号的精准用法,体现出他“为吟一得字,捻断数根须”的严谨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细作风。尤其是他对古汉语十分精通且运用得当,文言文、书面语、俗语、诗文、佳句等,在他笔下化用自如,调和鼎鼐,常常化腐朽为神奇,文字简约而醒豁,语言秀美而灵动,毫无干瘪和苦涩之感;掌故史料、名言警句、引经据典,他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从无左支右绌、捉襟见肘之窘态。尤其是他在行文遣词上,擅长于翻新重组,将汉字的组合潜力和表述功能发挥到极致,行文的要紧处他总是力除陈言、摒弃旧词,以新颖的词汇和精巧的修辞拓展出一片别有洞天的艺术天地,且字里行间朗照着一缕淡淡的月光,有种“疏影照窗、暗香浮动”的古典情致,常常给读者以新奇鲜活、变幻无穷之感。他用生动苍劲的笔法和精准规范的表述,印证了语言学家索绪尔“再没有什么比语言学的对象更变幻莫测”的命题。他笔下的许多散文、随笔和杂谈,一如他名字,无不透视出雅逸、曼妙、幽峭、俊美之感,既有古典之韵,又有现代时尚,独擅佳胜,自成一家,已为文坛士林所称许。比如,他在散文《人间好景是秋光》中写道——“天上佳期称七夕,人间好景是秋光。”每每吟诵宋朝诗人吴儆的名句,秋就会浮现眼前:秋景让人美不胜收,秋实让人激情荡漾,秋思让人遐想无限。当秋风吹过、秋雨落过、秋雁鸣过,极目远眺,蓝天、白云、青山、红叶、黄草,五彩缤纷,满目斑斓。赞美秋的锦言妙语更是被万口传诵,如晋代陶潜的“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唐代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元代关汉卿的“红叶满山溪,黄菊绕东篱。”古人把秋描写得惟妙惟肖,令人神往。而最有气势的,当属毛泽东的“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陈毅的“西山红叶好,露重色欲浓”,诗句大气磅礴,脍炙人口。人常形容老年是生命之秋,是因为老年和秋景一样美妙绝伦。你看,白发皓首、鹤发童颜,不正是毋需修饰的外在美吗?阅历丰富、经验广博不也是令人羡慕的内在美吗?
秋是收获的季节,是欢乐的季节,是令人陶醉的季节。当一年的辛劳化作沉甸甸的果实压弯枝头,当一年的汗水化作饱满的颗粒溢满粮仓,当一年的奔波化作喜悦的笑容堆满脸庞,整个世界都沉浸在幸福之中。
在他笔下,这是一幅多么壮美的秋景秋色秋光秋果画卷!
品读张亚尼先生这部《以笔作犁耕心田》文集,他创作的散文、随笔、杂谈和游记作品,满含哲思,寓理于事,回味无穷,启迪心智,是引人吸睛的一大看点——
一位散文名家在谈创作感思时曾这样形象地比喻:把散文、随笔写成满口甜味的“甘蔗”,是凡人;把散文、随笔写成越嚼越耐嚼、越嚼越有味的“橄榄果”,是高人。丰富的人生阅历、不同岗位的工作经历以及与画苑挚友写生体验生活足迹遍布山山水水的游旅亲历,注定了张亚尼先生作品内容繁杂、体裁多样、风格各异,包罗万象,无所不涉;笔触之处,或寄情山水、咏物叙事,或抒发胸臆、歌美颂善;或谈古论今、感悟人生。他的许多散文与杂文、随笔杂糅,更像是杂文、随笔,不单纯写人叙事、描物抒情,更多的是一些感性体悟和理性思考并得以理性升华,使作品显得很厚重、有高度、有思想、有内涵,哲思满满,耐人寻味,毫无干涩乏味之感,读了如同咀嚼橄榄,联想翩翩,感思不尽,给人启迪,引人深思。比如,他笔下的《学会宽容》《懂得包容》《善听唠叨》《学习倾听》《话说眼量》《激活“心卡”》《笑对逆境》《战胜心魔》等杂谈、随笔,篇幅短小,分量沉甸,语言简洁,深含哲理,凝聚着智慧结晶,闪烁着思想火花,充满着辩证色彩,“含金量”高,可读性强,堪称精品中的精品。
“文似看山不喜平,水流缓处难起浪。”值得一提的是,在写作技巧和手法表现上,张亚尼先生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建筑大师”和点墨独到的“绘画名家”,挥笔落墨,早已蓝图在胸、构架成竹、高屋建瓴,善于“留白”,巧设“空间”,其“精彩、精妙、精巧、精致”的布设,给读者留下广阔无垠的思索遐想空间——这源于他长期从事机关公文材料写作和整理编撰党史资料及政治教材锤炼出的深厚思想理论功底和文字驾驭技巧。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总是让读者喜看、愿看、耐看,吸引读者将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字里行间,将思绪定格在历史与现实的回味感思中,并牢牢地记住了他的名字。无疑,这一切都与他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敏锐的思想、宽广的视角、深厚的底蕴以及雄健的笔力、精粹的语言密不可分,源自他独立的思考、独到的见解、深彻的感悟。
特别引人的是,他在文章的架构上,显示出与他绘画密不可分的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辩证理念及巧妙的布局章法。他的一些杂谈、随笔作品,主题突出,立意新颖,标题引人,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见解独特,旁征博引,论理精辟;结体谋篇层次分明,主次有序,段落清晰,或逻辑关系,或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看不出有丝毫拖泥带水之痕和粘连不分之印。比如,他创作的随笔《善于幽默快乐多》开头这样写道:“幽默是生活的调味剂、感情的粘合剂、快乐的催化剂。睿智诙谐的语言,委婉活泼的语气,可以调节氛围、改善心境、增添情趣、展示智慧。”接着以“用幽默密切感情”“用幽默消除尴尬”“用幽默阐述事理”“用幽默改善心境”4个自然段,通过举事论理来阐释善用幽默化解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与人之间遇到的矛盾和误解。再如,他在随笔《乐观心态胜良药》一文中,从“用乐观安慰心灵”“用乐观调适心境”“用乐观抚慰亲属”3个方面,揭示人们保持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的重要性。而在语言文字的表述上,更是简约直白、短小精悍,无不显露出身为画家的他“惜墨如金,洛阳纸贵”之心态。正因为这样,他给别人的著作写的序和书评,从没有超过2000字的篇幅。
放眼张亚尼先生这部《以笔作犁耕心田》文集,书中的一些篇章,将工作经历和经验智慧化为所想所思、所感所悟、所知所得,并凝于笔间、发于报端,是他笔下超越于众的一大强点——
“绝知此事要躬行,洗尽铅华始见金。”有位哲人说过:“一个人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坎坷的经历、丰富的阅历、艰辛的成长和身处不同的环境,并在默默付出中收获出彩、创造辉煌。”张亚尼先生从师团机关到大军区机关,从省军区到军分区,从部队到干休所,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岗位,变换了不同工作。而干休所是他军旅生涯的最后一站,也是他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他担任干休所所长期间,开拓创新,埋头实干,不到3年时间就把一个长期比较落后的干休所带成省军区名列前茅的单位,干休所管理服务和全面建设多次受到省军区和总部表彰,总结的经验报纸上有名、广播里有声、视频中有影。他个人连续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多次被表彰为干休所优秀主官。从一个身居领导岗位的管理者变成一名一头扎进离退休老干部堆里的服务者,张亚尼先生收获的不单是从未有过的经历、体会和感悟,更多的是大家的信任、拥戴和支持。这些宝贵的财富既成了驱动他奋进向上的精神力量,也成了他文学创作田园沃土里酿蜜结果的“营养剂”和“催熟剂”。收入他《以笔作犁耕心田》这本文集中的10多篇反映干休所建设发展、展示老干部精神风采、书写老前辈辉煌人生的故事、特写和随笔,犹如百花园里一簇簇娇艳芬芳的康乃馨和郁金香,成为不可多得的内容,构成了这部著作一道丰满亮丽、与众不同的风景。
“闭眼难见三春景,出水才看两腿泥。”张亚尼先生的文学创作虽称不上是高产,但出手之作篇篇堪称精品佳作。他的文学创作凭的不是一时兴致和冲动,更不是一腔热情和酷爱,而是源于他根植心灵的坚守和长期厚积薄发的展露。有人形象地称文字写作是一种“三力”劳动——比体力还费力的智力劳动。在他眼里,写作历来是“心智+苦力”的劳作,是“心血+汗水”的耕耘,是“收获+付出”的感受。爱写是兴趣,敢写是勇气,能写是毅力,会写是本事,写好是高人——张亚尼先生早已是那“会写”“写好”之列的一员。表述准确,书写规范,是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要求,亦是写作者坚守的“底线”,所有文体无一例外。打开张亚尼先生《以犁作笔耕心田》这本文集,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笔下的文字简洁、凝练、精准、生动,似一泓清澈见底的湖水,澄明透亮,无一丝杂质。这源于他长期从事新闻写作的积淀和长期机关公文写作的磨砺之功以及他置身编辑报刊、绘画创作的历练之果,彰显出他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精细认真的务实作风和对待文字的敬畏之心,亦是他过人之处、强人之项。
“月在浮云浅处明,荷塘水静方显清。”笔者才疏学浅,自感笔拙乏力,即使倾尽笔墨,也难以完美、准确地品赏和感悟透张亚尼先生笔下篇篇佳作之精髓,只能是“蜻蜓点水”“概略瞄准”“挂一漏万”。
笔墨凝血汗,纸砚映丹心。一本书是人生脚印的记录,是心血智慧的结晶,是展示出彩的标志。漫漫人生路,匆匆如浮云。在短暂的岁月里,一个人一生要干成一两件出彩的事并非易事,“所学贵精不在多,所为贵专不在博”。只要一辈子埋头于自己钟情和热爱的事业,并付诸于毕生的心血和精力,最终有所成就,便觉自豪、问心无愧,就是一个非凡之人、一个成功之人、一个不俗之人、一个超众之人——张亚尼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杜甫诗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一个心田燃着信念之火、胸中充满创作激情的人,自然“凌云健笔”,文章“更显老成”。张亚尼先生虽已花甲有余,迈入老年行列,但于绘画创作,他正值“盛果期”;于文学创作,他刚过“更年期”,正值文思泉涌的“黄金段”。衷心期待他这位深植文坛和画苑的双料“常青树”,健笔纵横,饱蘸浓墨,在文学艺术的芳草园里辛勤耕耘,收获丰果,向人们捧献出更多佳作精品;真诚祝愿他在创造人生辉煌的征途上踔厉奋进,笃行不怠,留下一串坚实的足印!
(编辑 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