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老兵文苑 > 老兵心语

快乐就在脚下

——老年感悟系列篇之三
日期:2023-02-14    文章来源:红云平台    作者:纪方

t010dbe4c53e9b961c5.jpg

怎样看待老,是人生最富有挑战的话题

老战友刘奇亮,网名小可,诨号“老玩童”,前些年玩股票赚了一大把,经济宽裕,儿女也都成家立业,后顾无忧。退休后生活滋润又潇洒,成天携带老伴,开着私家车游山玩水,兜风观光。据我了解,他曾游历过境外的五六十个国家和地区,国内的所有省市区和大川名山,基本上跑遍了。新疆去过六次,西藏去过四次,而且大都是自驾游。至于省域内所有市县区和名胜古迹、山川风景哪就更不用说了。圣地延安,先后去过六次,西岳华山,攀登上去八次。

我问他:“有何收获?”

“收获的是快乐,是健康。”他说。

这倒是实情。你看他,接近古稀的年纪,看上去像个40多岁的帅小伙,一张看不到皱纹的脸,双目炯炯有神,走路爬山,脚步轻盈,精气神蛮蛮。每到一处山沟林地或峻岭高坡,他都喜欢穿越和登攀,而且总是像初生牛犊一般欢实,小步快跑,每临高处还喜欢张开双臂咋呼吼叫几声,时常还不忘在他的微信《快乐小可论坛》公众号发一番通俗易懂的顺口溜式感慨。其中展示最多,给人印象最深的诗意文字就是游乐与走路:

“快乐在哪里?快乐就在脚下”,“走路走出健康,兜风兜出精神”;

“要问人生路多长,只有健康能仗量;满目青山景无限,美好永远在路上”。

“人到老年,勤练脚板。多走走,多看看,多玩玩,快快乐乐每一天,健健康康度晚年”......。

当然,各人的生活处境、经济条件和体力不同,锻炼方式也各有所好所长,不可能都像奇亮那样驾着车到处游玩和行走。只是说,老来不要成天闷在家里或总是看电视和玩电脑、手机,有条件的可行万里路,四处旅游观光,不具备远行条件的就在家门口附近散散步,走走路,总是可以的吧!

其实,在现实中,像奇亮同志一样经常外出旅游或常年坚持以散步走路健身的老年朋友很多。我很熟悉的几个年过八十的部队老领导,每天步行不少于两万步,还有一个天天去环城公园跳舞,时间一长,自身原有的一些慢性病也好了。我所居住的小区附近有个丰庆公园,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晚,都可以看到数百成千的人在林荫道和湖边或跑步或行走,也有练功打拳和跳舞唱歌的,其中大多数是年过花甲或古稀的退休老人。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一句名言,流传相当广泛,举世皆认可。

其实,运动养生的道理,我们的老祖先早有所悟。古语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马不行而脚直,车不驾而自朽”,讲的就是运动的重要性。

春秋时期的儒家大师孔子,曾说自己“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不仅是个重道德学问,也是喜欢和擅长体育活动的人。阅读《论语》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精辟言论,足以说明孔夫子对游山玩水是肯定的,对”动“与”静“、”快乐“与”长寿“的关系是很有研究的。据史料记载,孔子在年轻的时候,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也做过负责养殖牛羊的“乘田”,学过多种技艺。后来首开平民教育之先河,收徒讲学,在传授儒家学识礼教的同时,还教习弟子们射箭、驾车、骑马等技艺。带领弟子周游列国,讲学传道,那时候的交通工具和道路条件是相当简陋艰苦的,孔子师徒出行的座驾主要是木制牛车,徒步跋涉的时候也不少。如若没有健壮的体质,能经得起折腾?

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华佗,不但医术高超,救死扶伤声名显赫,而且提出了“动以养生,动以祛病”的观点,他在继承导引理论和自己长期运动实践基础上,潜心研究,创编了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形态的五禽戏导引保健操,并亲身实践,“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有壮容”。通过坚持动态锻炼,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据说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坚持不懈地练习五禽戏,年到90仍耳聪目明,牙齿完整。

深究起来,我国关于人类竞走跑步的记载,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夸父逐日。据先秦典籍《山海经》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追逐太阳的夸父,是一位不停奔跑的悲情英雄,尽管他中途渴死,壮志未酬,却给后人留下了用脚步追赶太阳,自强不息的巨人形象和美丽的神话传说。

在冷兵器时代,体力和技能往往决定着人生的命运仕途。擅长跑步和长途跋涉就是一个很大的优势。西周早期的青铜铭文《令鼎》中,就记载着周王鼓励他的随从和卫士跑步追赶超越马车,锻炼铁脚板的故事。到汉代,则出现了“职业跑步者”。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官员出行,需要有前导开路。其中有个名叫伍伯的人,是一位动作敏捷,身形矫健,训练有素的跑步健将,日行百里而不觉疲惫,所以常常被选聘为高官权贵出行的“前导”。别小瞧,哪在当时可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很风光露脸的职业哟!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也将跑步当作养生健身法宝。他在写给好友程正辅的信中说自己“晨兴疾趋必十里许,气损则缓之,气匀则振之。头足皆热,宣通畅适,久久行之,当自知其妙矣”。能每天坚持步行十里路,有时快跑,有时缓行,直到头上冒汗,手脚发热,才觉得舒服。可见一代文豪的心劲和毅力。

近现代的许多政治人物和社会名流,也都把步行和体力运动作为养生健身之道。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就是个爱好运动的人 ,尤其喜欢散步和击剑。他坚信一个健壮的身体是工作的基础。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中多次提及“体操”意义。同时,强调了适度的体力劳动对青少年身体的锻炼和健康的价值。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最喜欢的锻炼方式是健步走。他每天要走5公里路,往返于住所和普林斯顿大学之间。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居里夫人,也是运动好手。她最喜欢的运动是快步行走和骑自行车。她和丈夫在蜜月期间就曾骑着自行车游遍法国北部。她居住巴黎时每周要骑行大约12公里。

活了92岁的新加坡开国元老、前总理李光耀先生,生前养身健体的主要运动方式是跑步和做体操。不论在家还是出国,每天雷打不动长跑20分钟。即使年逾古稀之后,这个习惯依然如故。他对人说:“我每天都做运动,如果不做,便感到懒散无力。我发现跑步和健身操使我感觉更好,能开胃,也睡得更好。”

美国第39任总统吉米.卡特,活了98岁。他喜欢长距离的慢跑或骑自行车,而且长年累月持之以恒。他认为跑步和骑自行车既能健身,也方便游览,比坐小轿车自由。当年他访问我国时,曾骑自行车在北京的街头游览。他离开白宫后还是每天在户外坚持长跑锻炼,从不间断。97岁时,还在工地上搬砖盖房子。

由此可见,古今中外,都不乏喜欢以运动求健康,在脚印中求快乐的人。

无论是伟人明星,还是草根平民,身体都是一样的血肉之躯,生命都是一样的值得珍惜。养生保健的方式尽管多种多样,但是迈开双腿,散散步,走走路,却是最简单方便有效的一条经验。对于我等年逾古稀之人,尤其重要,也容易做到。

最后,我借用当代诗人徐喆《眼睛不再是摆设》的语言,表达我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世界真大,我要出去看看/天下真美,/莫辜负了上帝的恩典/……苍穹之下,还有净土/还有纯洁的白云蓝天/人生苦短,岁月长长/心莫禁锢于钢筋水泥构筑的空间”。

                       (编辑  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