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老兵文苑 > 军旅印记

红色节目单

日期:2023-03-31    文章来源:红云平台    作者: 卢建修

图片1(1).png

近日在整理昔年演出资料时,在一摞乐谱中发现一张演出节目单。看见这张粉红色的节目单,浏览编排的一个个文艺节目,三十多年前省军区文艺宣传队赴延安慰问演出前前后后的心路历程,像一幕五彩缤纷的舞台剧一一展现在长长的思忆里,引人感慨无尽,心境难平。

(一)

一九九一年春,接到省军区和后勤部有关部门通知,让我负责组建一支军区文艺宣传队,为来陕学习考察的几十名国防大学将军学员们演出,之后还要赴延安进行多场慰问演出。由于我之前因故申请转业,在反复婉拒无果后,不得不硬着头皮接手这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之所以称之为任务艰巨,主要是省军区已经长期没有宣传队,更没有现成的演员、乐队、服装、道具、乐器、音响,一切都要白手起家,从零开始。而更为棘手的是,只剩下一个多月时间就要正式登台演出。稍微懂行的人都会知道,即便是专业文艺团体,要筹备一台专题晚会演出,少则半年,多则一两年。而且,他们的演员、乐队、服装、道具等都是现成的,而业余宣传队需要面临的问题会更多、更难。

我曾在部队也大大小小带过连队演唱组、团宣传队、军乐队以及师宣传队,参加过兰州军区和省、市级各类文艺汇演,但像目前这种没“枪”没“炮”,没“弹”没“料”,仓促应战,真还从未经历过。

重压之下,绝无退路,只能全力应战。我与副队长韩希燕反复研究,制定了分工缜密统筹,分类穿插推进的计划。白天我们四处考试招人,晚上我一个人熬夜创作节目,她构图设计整台节目舞蹈。可以说,工作头绪很多,困难接二连三,好在仅用十多天时间完成了遴选演员、购买乐器、剧本创编等前期筹备工作。

当正式集中进入排练阶段,让我始料未及的是,那些从社会上招来的人员,让我充分体验到老百姓和军人之间天差地别的异同。因为人员构成复杂,干部战士职工和外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互相矛盾纠集。特别是社会上招来的人员派系多、是非多,时间观念差、纪律观念更差。每次排练总是你来我不来,自由散漫不听招呼。经常有人撂挑子不干、不辞而别退出,让辛辛苦苦所排节目前功尽弃。

面临着紧迫的任务,又遇上如此困难的局面,我常常急火攻心,恨铁不成钢,不止一次停止排练大声强调这是部队,不是自由市场。此刻真希望将这些人塞到新兵连,来一次彻头彻尾的大整风、大整顿、严酷训练。

现实让我认识到,部队宣传队,台上身着绿色军装,台下代表军人形象,你要演兵,必须像兵。原先预想千虑,不想失之一隅,首先面临的是散漫、思想混乱和难带的队伍。权衡再三,我们商议,既然不可能停下来进行军训,那只有利用紧张的排练间歇,抽出宝贵时间对大家进行整训;一是重点宣讲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两为方针”、“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和“学习问题”,矫正思想,端正立场,树立演兵学兵做合格军人的正确观念。二是将所有人员编班,由现役军人战士带队,每天早中晚排练前,先列队开展军姿、军容、军纪训练,做到令行禁止。三是下发了夏常服,统一着装,明确了军容军纪,一切实行军营连队化管理。实践证明,以上措施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潜移默化的整顿教育和日常训练,各项管理逐步走向正轨,确保了思想基本统一,队伍基本成型,排练有序推进。

(二)

为了确保演出的艺术效果,充分发挥部队宣传队的独特优势,为特定受众创作出具有强烈心理共鸣、提振军人气概的晚会节目,我连续用十几个晚上广泛搜集资料,反复斟酌筛选,键盘试唱试奏,创编了涵盖军史党史重大事件的音乐歌舞《红歌联唱》。从南湖红船、红军时期、延安岁月、抗战时期、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以及新时期强军战略,用四十多首经典歌曲穿插串联,用电声管乐交织配器,用独唱重唱合唱组合,穿插渲染主题的不同舞蹈,使整台节目主题鲜明,特点突出,音画相辅,气势恢宏,产生巨大的视觉音乐冲击效果。由于这种庞大军事题材的音乐歌舞组合文艺形式在当时还比较少见,完全是一种新式军旅文化的崭新存在,即便在创作中也令我常常激越澎湃,感动不已,在实践排练中也进一步证明了它的艺术冲击感染力。

记得每一次排练时大家都十分兴奋,跃跃欲试,积极性非常高。特别是那些经典的歌曲串联、奇妙的调性转换、相得益彰的舞蹈组合高潮迭起,亮点频出,现场的演员和乐队也深受鼓舞,倾情投入,不时自发称赞鼓掌。

虽然每天练功排练非常辛苦,有时还免不了磕磕碰碰受点小伤,但能明显感觉到,大家的心在一天天靠拢,思想一天天在凝聚,队伍一天天在成型,进度也一天天在加快。

在演员队伍管理中,韩希燕老师可谓用尽了心思,下足了功夫。她每天都要面临所有演员提出的各种问题,逐一辅导每个人的舞蹈动作,同时还要操心这些女孩子们婆婆妈妈的各种问题,负责整台节目的舞蹈创作编排。每日练功她素以严酷著称,舞蹈编排她又展现出高超的专业素质。每每遇到难题,她都要及时与我认真研讨交流,随机调整原创舞蹈程式和相关编序,一丝不苟地细抠演员的动作节奏和情绪表达,力求通透理解歌曲音乐背景,使舞台调度、组舞串联、服装搭配、造型渲染有效推进主题和舞台效果,为整台晚会增添了独特魅力和无可替代的精彩元素。 

由于整个宣传队初期建队专业要求严格,基本都由具有相当专业素质的人员组成,连同军区内部选入的多名干部战士职工,大都具有系统的专业训练和舞台经验。副队长韩希燕本人原系新疆军区歌舞团的专业舞蹈骨干;王聿等多名战士也都曾经过芭蕾舞及严格的舞蹈基本功训练;侯西平、张葵等都是西安音乐学院和师范院校成名的专业演员;何静等多名职工曾毕业于音乐专业院校;高双波等人是新蕾乐团的台柱子,其他演员也都是省市艺术院校的优秀青年演员,可以说,宣传队整体上是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素质,艺术门类编配合理,强项特点比较突出的文艺队伍。加之先后聘请了军艺、省市歌舞团的老师进行严格规范的辅导训练,在创编节目时注重依据节目内容精心选人、因演员特长而对口编创、按节目特点反复打磨,从而使这台节目和演员特质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出军旅文化的特质和演员的典型色彩。

首次登台审查演出,没想到产生十分震撼的轰动效应,兰州军区政治部和省市歌舞团指导老师们在观看后给予宣传队高度评价,省军区有关领导也毫不掩饰地给予热情鼓励。正式演出时观众反响强烈,取得了巨大成功。国防大学的将军学员们看完节目后纷纷称赞,表示整个题材几乎伴随着他们一生的历史背景,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他们激动地评价:“看了演出十分提神提气,让人十分震撼。”“这台节目是他们来陕西后看到的最好的一场文艺演出”。兰州军区政治部相关领导评论“水平相当得高,内容相当得好,人才相当得多”。省市歌舞团的指导老师评价“这台节目具有浓厚的部队色彩,宣传队人才济济”,“这个宣传队实力比陕西省歌舞剧院派出的分队还要好。”

(三) 

首场演出取得圆满成功,受到各方鼓励好评,无形中增强了全体人员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也为奔赴延安慰问演出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赴延安整台节目的艺术效果,突出地域民族艺术特色,宣传队一是成立了重点节目创作组,由乐队副队长崔伦(原延安市歌舞团大管、萨克斯老师)和韩希燕牵头,创作了富有陕北民歌风情的歌舞《军民歌会》;由周耀民、张瑞生负责,创编了富有延安民族风情,歌颂延安精神的器乐联奏《太阳颂》。二是其他节目如歌伴舞《走西口》、独唱《黄土高坡》、《老战士抒怀》、《父老乡亲》、《祖国赞美诗》等,也都紧密围绕双拥专题积极弘扬延安精神,营造军民鱼水情深的热烈气氛。三是诚邀全国获奖青年指挥家赵雨霖老师(市歌舞团延安市人),军艺李宝军老师对整台文艺节目进行排练指导,力求有特色、接地气。四是兰州军区歌舞团委派了朱军、张保和、陈立伟三位艺术家加入演出阵容,带来富有特色的精彩节目,极大地提升了晚会的艺术含金量。三位艺术家就住在省军区招待所,我们很方便将白天遇到的问题主动请教,而三位老师也非常认真负责,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具体排练中给大家在技术上进行耐心指导,使大家在表演心理、表演技巧等方面受益良多。

到达延安后,我们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先后参观了延安七大会址、杨家岭、枣园和刘志丹将军墓等。参观中,队里生于延安的崔伦同志自动成为大家的向导和解说员。由于许多人从未来过延安,更不是很了解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大家对每一处历史文物都感到十分新奇震撼,不断有人发问求解。崔伦同志倾其所知,从红军会师,到毛主席在延安十三年的非凡历程,再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盛况影响,特别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刘志丹将军的生平事迹,还有延安人民对毛主席老一辈革命家的深厚感情,通过崔伦的介绍解说,更增强了大家的厚重感和亲和力。我观察到,平时再调皮的人,看此场景也充满了庄重和崇敬。平时再不关心政治的人,在此时也倾心投入对历史的追忆想象。所有人见到领袖人物和革命前辈艰苦时期的照片,油然而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感动之情。更让我欣慰的是,虽然这些人还不是真正的军人,但此时却自然而然地完全一副军人姿态,有人还发自内心对着领袖庄严立正,举手敬礼!我还发现,通过参观,每个人身着演出军装,时时处处言谈举止都以军人的形象自觉约束。宣传队每次列队行进,人员气质和军人姿态竟然与现役军人一般无二,连荣军院的工作人员和当地老百姓都以为宣传队里全是军人组成,纷纷翘指称赞。看到这些,我由衷为他们感到欣慰自豪,同时对于接下来的演出,心里也平添了底气。

记得在延安市的公开演出,第一个节目《太阳颂》,开场便气氛热烈。由唢呐小号长号萨克斯分别演奏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延安经典民歌,在电声乐队烘托中色彩纷呈、高潮迭出,引得观众满堂喝彩。侯西平、高双波、张葵等人的独唱更是全场轰动,连连返场。而朱军陈立伟的相声《学歌曲》、张保和的陕西快板《可怜天下父母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艺术大师的高超艺术魅力,观众反响极其热烈,个个都不断返场加演。让我始料未及的是最后一个节目《军民歌会》,以军民联欢赛歌形式展现军民相依相存鱼水深情的故事演绎,由于声乐编排新颖,形式欢快幽默,歌曲朗朗上口,引得观众击节和唱,连连叫好,使舞台气氛层层递进,观众自发起立鼓掌。这个节目后来被朱军带到中央电视台,改编移植向全国播放。

图片2(1).png

朱军和陈立伟表演相声《学歌曲》

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还久久不肯离场,反复哼唱晚会歌曲,不断挥手告别。陕北民歌艺术家王向荣早在装台时便和大家互相交流,看完晚会热情向大家祝贺演出圆满成功。

图片3(1).png

作者当时表演唢呐独奏

演出结束刚刚回到西安,宣传队便收到两个喜讯:一是国防大学热情邀请省军区宣传队赴北京进行七场演出。二是兰州军区歌舞团高度评价省军区宣传队的成功演出,并盛情邀请宣传队七名骨干参加兰州军区歌舞团的重大晚会节目排练演出。

至此,一场为奔赴延安慰问演出的艰苦筹备演绎历程,成为省军区宣传队成功蜕变的契机,也使宣传队由最初的思想涣散,队伍散乱,素质参差不齐,派系矛盾林立的初创期,通过艰苦努力成长为凝聚力日益增强,艺术水平逐渐提高,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军旅文艺队伍。

图片5(1).png

作者(左二)和朱军(左一)张保和(左三)张瑞生(左四)在刘志丹墓前合影

(四)

人生如戏,总有谢幕的那一刻。一九九二年底我确定转业,面对即将离开一手创建,辛勤耕耘,小有名气的宣传队,我虽然于心不忍,但又不得不选择离开。虽然舍不得这些朝夕相处、在磨砺中成长的文艺战友,但能看着他们由一个个懵懂的文艺青年,成长为逐渐成熟的军队艺术人才,我发自内心地为他们感到高兴。至于自己,比起这些人的成长,比起整个宣传队所取得的成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深刻理解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是一条部队铁律。 

两年风雨两年磨砺,一台歌舞一台情谊。我能感觉到,所有队员都不理解我的离队,所有队员都不愿我的离开。宣传队副队长韩希燕、乐队的张瑞生、崔伦及付革利、李宝林、何静等一大帮骨干强烈要求我继续留任,并要向上级反映。听到这些我心有不安,反过来变成我不断劝说他们服从组织决定,以免影响工作。

三十多年过去,赴延安慰问演出的前前后后,如同一段艰苦行程,一路风尘一阵雨,一路艰辛一叹息。一路风景一路画,一天艳阳一天碧。两年时间不短不长,短暂的是岁月无情两厢别离,悠长的是甘苦与共真情永续。那张红色节目单,那些舞台留下的记忆,恰如其分地犹如一幕剧情演绎,缓缓地音乐铺垫,复杂的矛盾纠集,辉煌的高潮递进,欢乐的奇异结局。有激越,有惋惜,有回味,有思忆。但是,无论欢乐悲喜,那毕竟是一种结局,一种感人肺腑的经历。

那个舞台之于我,总是具有非凡的意义。那毕竟是我军旅生涯的最后演出,也是人生舞台上最后一个军装谢幕,更是面对观众的庄重敬礼。

幕已落,人已去,但剧中的每一个角色,以及他在每一出戏中的权重意义,永远平衡牵系着整个舞台的长长记忆。还有那些在舞台上磕磕碰碰留下的伤疤,在无人处悄悄流下的泪水,在练功扒杆滴下的汗水血水,虽然无人看见,无人提起,但彼此都会知道,这些镜头无形辑录在那张红色节目单里,收藏在人生艺术奋斗的那本红色日记。

它是芳华军旅生涯的一滴浪花,汇集了由辛勤汗水汇聚而成的涓涓小溪,虽处低位而不气馁,处于艰困而不放弃,终以磅礴之势聚滴为涛,直奔大海向东而去。

延安,便是它的起点和契机,也是它顽强奋进的身躯。

它是韶华岁月的一首组曲,有轻声吟唱的《向往延安》;有列队齐唱的《奔赴延安》;有雄劲合唱的《歌颂延安》;更有铭刻在心的《怀念延安》,那,就是韶华岁月由衷而发的款款心曲。

虽然已成记忆,但却长在心底。

(编辑  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