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老兵文苑 > 老兵心语

莫为“物役” 但求“适意”

日期:2023-09-07    文章来源:红云平台    作者:常保民


最近读了本《心灵桃花源》,很有启示。说起桃花源,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它的归隐派掌门人陶渊明。长期以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成了无数文人的梦幻。如果陶渊明能活到现在,桃花源便会成为他的专利,成为中老年的网红打卡地。

话又说回来,到了现代这个社会,如果要重建一个桃花源,远不像当年陶渊明那个时代。一是社会环境变了,凡是可建桃花源的地方,村民占了先机,早已变成了旅游胜地或度假村、农家乐;二是在欲望横流、价值观混乱的社会环境里,只能在心灵里建立一个桃花源,以淡泊明志,弄清来路,回归本心。这本书名谓之《心灵桃花源》告诉我们:一切苦乐皆源于心。只要内心丰盈,桃花源无须外找,它就在你心里,在你的灵魂里。

陶渊明是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有名,而且也以蔑视权贵、淡化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闻名。最典型的例子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由于社会动乱,为了养家糊口,陶渊明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他当县令八十多天,上司便派一名官员来视察工作,陶渊明手下的属吏告诉说:“你要穿好官服,束好带子,前去迎接。”当陶渊明准备动身时,手下人又拦住说:参见这个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整齐,态度要谦恭,要当心他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向清高正直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左思右想,长叹一声说:“我宁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于是交出官印,辞职回乡,从此告别了13年的仕官生活。在《归去来兮辞》的序中陶渊明解释了自己辞官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意思是说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过去做官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志趣。

《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脱离仕途回归田园所写。有人说这是作者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书。如是,好像听到了陶渊明兴高采烈地大喊声:我回来了,回到了田园!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述:“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让心神为形体所役使。这种“心为形役”的生活是可悲的。自己本心不想出仕,但为了免于饥寒,违背本意做了官。表现了作者不随世俗,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情操。同时作者也认识到了这种违背心愿“心为形役”是自己的错,知错就改,不走回头路。

陶渊明承认,躬耕田园比较累,比较苦,遇到灾年,可能“夏日报长饥,寒夜无被眠。”有人劝他做官挣俸禄。陶渊明想了想,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

“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而这句话更符合陶渊明的想法。何谓“适意”?“适意”就是适意自然的生活,就是自己心里感到安适的生活。它的极致点便是简单的生活。事看淡了,就会简单;情看淡了,就会释怀;缘看淡了,不悲聚散;成败看淡了,顺其自然;得失看淡了,自在坦然。一切淡然,一切简单。走过、经过、尝过,还是淡然为好。听过、看过、想过,还是简单最美。

人生一直忙忙碌碌,当繁华落尽之后,我们终究要回归安静淡然的从容,只要心情舒畅,处处都是鸟语花香,常怀一颗素心,守住一方属于自己世界的净土,在纷纷扰扰的尘世间,抛弃一些繁杂,排除一些干扰,少花点时间取悦别人,多花点时间经营自己。贵不逢迎高不攀,清风常伴心自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朵花,美丽的风景来自美丽的心,好好欣赏自己内心的风景吧!

(编辑 邹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