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老兵文苑 > 散文

延安,我还会来的

日期:2024-01-24    文章来源:中华魂网    作者:丁延平

对于延安,我是有感情的。首先,我这一辈,就是“延”字辈,我的弟弟就叫延安。我们从小一块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代,建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所以,从小看到有关延安的任何东西,我都格外亲切,什么延安牌火柴,延安牌卷烟,一见到那宝塔的身影,物品也显得格外亲切些。

后来,听了小说《保卫延安》,知道了延安是我党陕甘宁边区的首府,这里的人们在党的领导下,击退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从而领导全国军民战胜国民党反动政府,建立新中国。后来,上学读书、观看文艺作品,更多的有关延安的细节,进入我的脑海。荒凉的山坡,贫瘠的土地,缠着头巾的老农在夕阳的余晖中引吭高歌,那苍凉的信天游,催促着羊群聚拢,随着一声声鞭啸声,消失在暮色苍茫的沟壑间,唯有一股股腾起的烟尘在空中回荡。哦,多么雄壮的画面呀!我的延安情结,使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到延安去看看。所以,当淳化延安精神研究会发来去延安研学的邀请时,我便欣然接受。

汽车在宽阔的高速路上一路奔驰,两边的山坡上一片葱茏,间或有挺拔的玉米,在微风中摇曳。这使我想到了艾青的诗歌《爷台山》,“爷台山/是咱们的地方//爷台山上/满山是淳朴老乡的玉米高粱……”诗歌里那种豪情万丈、不畏强权、追求光明的理想信念,令我毫无倦意,一路4个小时,我都在路旁的谷壑间搜寻脑海里的延安模样——荒山秃岭、群群山羊、扬鞭老农以及那飘逸的信天游。“延安到了!”导游的提醒,使我不觉从恍惚中惊醒,原来延安早已改变了模样。从导游处知道,1973年6月9日,周总理陪同越南外宾到延安参观,看到延安百姓依然贫穷的模样,非常难过,表示要修一条西延铁路,要让延安的百姓过上好日子。从那时起,几万筑路大军开赴修路前线,和我们同行的芳的父亲就是在延安修路时,娶了延安婆姨,生下了芳。十八年时间,一条经济动脉连接起了西安延安,从此延安乘着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一路狂奔,后来封山禁牧,植树造林,曾经的荒山秃岭上,布满了新栽的树木,绿色成为延安这块土地的主流色彩。芳说,以前人们放牧,群山之间,唯有信天游,打发寂寞的时光。现在有了收音机、收录机,甚至电话后,以及养殖方式的转变,信天游这种民俗已经在20世纪逐渐退出历史,只能在舞台上欣赏到其美妙的旋律。哦,是这样呀,我肤浅了。 

延安的城市建筑就在山谷中,这和渭北高原上的城市没有什么区别,但那些建筑规划齐整,就连建筑外立面,看起来和周边的环境一点也不违和,可以说城在山中,山在城里,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和谐。街道上分外整洁,特别是角角落落,也见不到垃圾。我知道在一些城市,河道边,或者水草里会夹杂些许白色塑料垃圾,在宝塔山下延河边散步时,我特意观察许久,也没发现一块散落的垃圾。其他地方的清洁工都是看人不注意往河道倾倒垃圾,但我在延河边看到的清洁工,却是从下水道口往外掏垃圾,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河道如此清洁了。我本想问下他工作的情况,但看到他专注的神情,我也就不忍打扰了。街上的行人不多,但个个神采奕奕,穿着时尚新潮,特别是脸上,根本看不到一点黢黑的印迹,这是脱离体力劳动和注意保养的结果。  

在一家小饭馆,我吃到了传说中的香菇面,满满的一碗,不够还可以免费加面,借等饭的时间,我和老板攀谈起来。“以前电影上看到,周总理回延安,吃饭都要舔干净,我都落泪了,没想到延安发展得这么好!”“那些都是老皇历了。延安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因地制宜,依靠矿产资源、红色资源、民俗资源,发展起来。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呀!”看着老板淳朴的脸上挂满幸福的笑容,我不觉追问起来。“家里还种地吗?”“早都不种了,退耕还林,领取补贴。但咱主要收入还是这个饭店,一年也就大三十个吧。”我顿时肃然起敬。延安百姓在革命战争年代出人出力,为新中国建立做出巨大贡献。而今搏击商海,风采依然不减当年。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基因,造就了延安人这种不屈不挠、敢于追求的品格呢。我找到了本次研学的切入点。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我们再一次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无数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才推翻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这当中的陕甘宁边区,也包含我的家乡淳化,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淳化据说仅烈士就有上千人。听着解说员声情并茂的讲解,我心潮澎湃,我们这些革命老区,国家并没有忘记,在淳化县原老区建设办公室主任郭永祥的回忆录里,我知道了国家倾其所有,大力支持老区建设,所以才有了今天老区崭新的模样。敢于反抗、敢于斗争,为了追求光明,不怕牺牲,这是革命先烈们最鲜明的特征。我们在烈士们鲜血染红的党旗下,慷慨激昂地重温了入党誓词。那高昂的声音,代表着学员们的心声,永远跟着共产党,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在枣园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我们走过革命前辈们踏过的石铺路,进入当年的窑洞,看到了简陋的陈设,能够想象得出在那艰苦的岁月里,革命先辈们是如何度过的。虽然环境恶劣,但革命意志却愈加坚强。在杨家岭革命旧址,两边山石耸立,易守难攻,在小河边我们见到毛主席耕种过的菜园,里边辣椒、白菜、萝卜、青菜长得旺盛,和当年的情况一样。眼前似乎浮现出主席提着水桶,为蔬菜浇水的情形。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里,我见到了更多的珍贵历史资料,当年的革命先辈,官民一致,都投入到了大生产运动中,特别是改造“二流子”运动,让人耳目一新,这正是发扬了我党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的特长,从而使成千上万的“二流子”改邪归正,努力参加生产,为边区度过困难时期做出贡献。在南泥湾的稻田里,即将成熟的水稻铺满了沟谷,这陕北的好江南果然名不虚传。随后,我们还自发参观了炮兵学校旧址,知道了在国民党严密封锁的情况下,我军依然克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举办炮兵学校。学校里组织机构健全,可以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所有人的吃穿用度,几乎都可以自行解决。在这块不大的沟道中,当年指战员还就地势修起了一座体育场,那看台是就着坡崖一台一台挖掘的,取下的土用于平整场地,许多器材都是从日寇手里夺来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出了我军的炮兵精神,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延安时期,不光建设有炮校,还有鲁艺、报社、电台、医院、保育院等机构,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一大批文艺人才得以成长起来。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纪念馆里,许多版画引人注目,这些都是当时的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起到了记录历史、鼓舞士气的作用。我党适时召开文艺座谈会,为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不注重艺术修养的民族,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一个不注重发展艺术的地方,就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地方。这为我们重视并发展包括文学在内的所有文艺门类,唤起民众的革命意识,会起到无法估量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佐证。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我们依然需要高举文艺大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加油。

在炮校窑洞墙上的文件袋里,我们小心地展开当时的《解放日报》,随手翻看起来,当年淳耀县、赤水县的新闻映入眼帘,那时的淳化由三部分构成,我党掌握着淳化北部淳耀县、赤水县部分,而南部则为国民党所控制。《赤水九倾塬村主任王振学捐工兴学》刊发于民国三十四年六月二十八日,《赤水:召开家庭会讨论节约》《淳耀:组织和尚居士参加生产》刊发于民国三十四年六月十二日,《赤水居民晒干苜蓿  民小上防荒课》刊发于民国三十年六月十七日等等,从中可见我们淳化县这个陕甘宁边区南大门的重要性,也同时反映了当时淳化干部群众对边区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老区淳化人,我特别自豪,我们要继承先辈的革命意志,助力“四个淳化”建设。

是什么激发了这些天南海北革命者的革命热情?从那一帧帧照片中,我们看到的一张张清癯的脸庞上,一双双目光坚定的神情,是对我们民族深厚感情的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年,很多生活本来优越的人,也背叛了自己的阶级,怀揣革命理想,投身于民族解放的洪流中,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就是心怀家国天下,敢于抗争的精神;这是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所以,从古至今,人民的权力都是要靠自己去斗争,去争取的,渴望统治阶级良心发现,去施舍点残羹剩饭,那是痴人说梦。就像《国际歌》里唱的那样,“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有了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团结起来,奋起反抗,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生活。这就是我这次研学最大的收获。    

延安,我还会来的,到时会带着我的家人和朋友,一起来接受延安精神的洗礼,感受这如诗如画的山城魅力。  

(编辑 刘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