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2月,红军第一所军医学校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城正式开学。毛泽东为学校作了“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的题词。红医精神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军民在医疗卫生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先进精神文化。红医精神萌芽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苏区,成熟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长期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其中,党在延安的十三年革命岁月中,红医精神得到长足的理论发展和实践丰富。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也是红医精神的精髓。半个多世纪前,延安就以红色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放弃优渥生活、带领全军投身革命的傅连暲就是其中的优秀分子。面对日军飞机对延安的狂轰滥炸,党中央根据时任中央总卫生处处长、后任中央医院首任院长傅连暲的建议,在延安城北选址建立起了最初的延安中央医院,这也是我校附属医院的前身。斗转星移,抚今追昔。吾辈当紧密团结和凝聚在我们党的周围,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青春之躯担时代之责、宣报国之志、奏理想之歌,以红医之责,以白衣执甲的行动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内涵,亦是红医精神的内核。1938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凤凰山麓的窑洞里亲切会见了率领医疗队来华支援抗日战争的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不幸的是,在敌后根据地救治伤员的白求恩,在一年多后的急救手术中感染,牺牲在救治中国军民的医疗一线。毛泽东为此非常悲痛,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称赞他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并号召每一位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1941年,也是在延安,毛泽东同志为红军卫生学校毕业学员题写了“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题词,这一党的卫生工作核心价值被正式提出,成为党领导的政府和军队卫生工作的行动指南。40多年后,一位名叫张华的军医大学学员,为救落入粪池的淘粪老人光荣牺牲,年仅24岁。无论时光流转,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始终闪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亘古不移。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特征,也是红医精神的标志。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也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在杨家岭,毛泽东同志亲自耕种的菜地,延安革命纪念馆里,周恩来同志的“三用”大衣和“劳动英雄”的纺车……为全党树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榜样,无不展现出我们党人自信自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革命意志。新中国成立后,医务人员在“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卫生工作,明显扭转了医疗条件简陋、医疗人员稀缺等不利局面。1955年,新中国首批旅美学者陆裕朴,带着变卖财产后购买的全套骨科手术器械回到祖国。白手起家创建起西京医院骨科,而后获批全军第一个骨科研究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国家级重点学科。红医对精湛医术的不懈追求、对医学难题的刻苦攻关,是医学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有机构成。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红医的底蕴历久弥新。在延安的铸魂之旅、研学之旅中,我们在历史光影中真切地感触到了真理之光、信仰之光,作为未来人民军医,也感受到了延续红医精神的使命担当。“青年兴则国家兴,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希望”,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延安精神、切实践行红医精神,精学医术、苦练本领,成为勇担强军重任的新时代人民军医。
(编辑 张东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