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老兵文苑 > 军旅印记

我与“仿毛体”书法

日期:2025-03-17    文章来源:延安红云平台    作者:张志瑜

“文革”初,我刚十二三岁,按说正是上学的年龄,但哪有学可上?好在家里有旧书,从书中了解外面的世界。由于大叔父是教书先生,对我文字书写极严格,小楷大字从不马虎,加上有在西安上学的二哥做榜样。忽一日看见毛主席手书,觉得领袖的字“美观好看”,爱不释手就照葫芦画瓢。干完农活,“三国”“水浒”也不看了,迷上了模仿毛体字。麻纸草纸旧书烂报纸,家里能找到的纸都被我抹完了,有时甚至干活间隙用柴棍在地上划,近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几年过后,那传播最广我最为钟情的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等,已临摹得有模有样,很像一回事了。

1972年冬,赶上部队军分区在所属各县招“文体特长兵”,报名后接受目测、体检、政审、家访,最后竟以两幅仿毛体而被军分区征兵办看中,我有幸成了本县那批特招生的二分之一,光荣参军。

仿毛体,使我迈出了人生极为重要的一步。

当兵三年,写写画画的小小特长还真派上了用场,墙报,办专栏,“批林批孔”,兵当得红红火火,入党,立功,还当上了“兵头将尾”。1976年,我为连队会议室正面墙上写了幅《江红·和郭沬若》,特别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更是毛体的翻版,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半年考核时(时连队已交省军区独立第三团),带队的司令部领导看了我的仿毛体,连说“不错”,问明情况后,即告诉连长指导员张班长今年就不复员了,团司令部随后要进行沙盘作业推演,让他去帮忙吧!因为五六十年代参军的虽说也有从大学直接招收的学生,但干部队伍文化总体偏低。我在帮助工作期间,不论起草军用文书、识图用图标图,还是沙盘演练,竟时有超过那些老参谋之势。此后正好有机会,作为“有培养前途的战士”,参加了省军区举办的第一期现职参谋集训队,近200名学员中,仅3名战士学员。集训结束,我即被命令为排长,23级,穿上了四个兜的军装,成为干部。

好幸运,又是在我人生最为关键时刻,一幅仿毛体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使我从此端上了家的饭碗。在军营摇摇晃晃干了25年,最后落脚到了省城,退休后还“不劳而获”。在今天,省城人乡下人没多大差别,体制内体制外算不了啥,五十年前,可就天壤之别了,特别是农村娃。谁能说这不是沾了毛老人家的“神灵仙气”呢?!

作者简介:

67d7892590eff.png

张志瑜,男,1954年4月生,1972年11月入伍,1997年转业到陕西日报社。撰写版有散文诗歌集《华原子语》《槐庙纪事》。

(编辑 马雨辰   审稿 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