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北沟的“枣园”,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13年期间的一处重要办公和居住场所,当时中央的五大书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曾在这里居住长达四年。枣园后沟的山坡下有一个约一米高的土台子,就是当年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发表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的地方。
张思德,1915年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家庭,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生前为中央警卫团班长、毛泽东主席的卫士。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在安塞山中烧木炭时,因炭窑崩塌而不幸牺牲。9月8日,中央警卫团在这里为张思德同志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主席亲自参加,并在会上发表了这篇讲话。
20世纪70年代末,延安军分区官兵为了保护好这处革命纪念地,在这里勒石刻碑。石碑正面刻着《为人民服务》全文,北面刻着张思德同志生平简介。官兵们还在土台子周围栽植了许多松柏树,对这里的环境进行了绿化美化。我曾在延安军分区工作过七年时间,在这七年里,我陪同军内外客人来这里参观学习过多少次,已经记不清了,但每次来到这里,站在讲话台前看着《为人民服务》这金光闪闪的五个大字,总是心潮澎湃,感慨万端。前不久,我又有幸来这里参观一次,我的思绪像大海的波涛一样,一浪接着一浪。
站在讲话台前我想到:中国共产党仅用28年时间就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党的旗帜上写着“为人民服务”。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还有什么理由不坚决拥护,大力支持呢?因此,这面旗帜一高高举起,后面就有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紧跟其后,不惧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这就是我们党的力量所在。毛泽东同志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纵观革命历史让我们明白,共产党之所以胜利,胜就胜在这个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深得民心;国民党之所以失败,败就败在他们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遭到了人民反对。
站在讲话台前我想到:人民军队从数量规模到武器装备,都不如有美帝国主义等西方反动势力支持的国民党军队,为什么能够由弱变强,由小变大,最终打败国民党军队,解放全中国?根本原因也是因为我们人民军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人民群众把军队看成自己的军队,把军人当成是自己的亲人,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地来支援人民军队。革命战争年代,军队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支援到哪里,我们就胜利到哪里。电影《车轮滚滚》反映的就是人民群众牵着毛驴,推着独轮车,挑着扁担,抬着担架,踊跃支前的故事。资料记载,仅淮海战役中,参加支前的民工就有540万人之多,担架20.6万副、人力车88万辆、扁担35.5万根、船只1.3万艘、汽车257辆。给前线运送武器弹药1460万斤、粮食9.6亿斤(包括民工自用部分)、抢救转移伤病员11万人。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话一点也不过分。
站在讲话台前我想到:我们党的发展历史极其艰难曲折,国民党反动派又是大围剿,又是大屠杀,多少次想消灭共产党,我党也确实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但是,我们党非但没有被消灭,反而不断发展壮大,最终登上了执政舞台,根本原因也是因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最好的保护神。白色恐怖的战争年代,我们党生存空间非常有限,许多活动不得不转为地下,但每遇危险时刻,共产党员只要来到人民群众中间,就会得到保护,化险为夷。人民群众视共产党员比自己的亲人还要亲,危急时刻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好共产党员。《沂蒙颂》中的红嫂,《沙家浜》中的沙奶奶,就是这类典型的代表。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人民群众才是我们党生存和发展壮大的最好土壤和最佳营养。
毛泽东主席晚年时,一次与警卫营的官兵座谈,他向大家发问:“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时刻牢记什么?”一位指导员马上回答:“实现共产主义”,主席微微一笑说:“也对。”稍顿后,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可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在主席老人家心中有多么牢固,多么崇高!
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我们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人心背向。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就会走向失败。习近平总书记时常告诫我们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共产党人要坚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理解,这个初心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个使命就是把为人民服务的旗帜举得更高,把为人民服务的事情办得更好。我们党只要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紧紧地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编辑 马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