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北抗日根据地建立
广州、太原失守后,华北地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基本结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八路军各部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华北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建立游击区,创建华北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937年9月24日,毛泽东对八路军在恒山、五台等地工作布置做出了指示:“目前应全力布置恒山、五台、管涔三大山脉之游击战争,而重点于五台山脉。”因此,“应设置军政委员会一类的领导机关,应选择能独立领导党政军各方面之干部,应立即开始普遍的组织地方支部及群众组织,在半个月内应完全布置完毕,并表现初步成绩”。10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由五台山南下,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领一部分部队和军政干部共约3000余人,留守五台山地区。他们组织工作团,分赴晋东北、察南、冀西各地,建立战地动员委员会、抗日救国会等半政权性的组织,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收复多座县城。人民群众踊跃参战,部队迅速扩大。
北岳区根据地是晋察冀边区中最早建立的抗日敌后根据地。北岳区包括晋东北、冀西、察南、东雁北等地区。I937年10月,杨成武率领一一五师独立团活动于灵丘、广灵和涞源一带,并乘胜收复了阳原、浑源、易县等,打开了晋察冀地区北部的局面。刘云彪、蔡顺礼率领骑兵营越过太行,活动于阜平、曲阳,向平西、平绥和平汉北段铁路挺进,开辟了冀西抗日游击区。11月,赵尔陆、舒同等率领一部分军政人员组成工作团在部分兵力掩护下,活跃在五台山以西的定襄、代县、繁峙、崞县等地,摧毁伪政权,建立游击队,开辟了晋东北抗日游击区。三四三旅副旅长周建屏率领工作团在一部分兵力的掩护下,活跃在正太路以北的平山一带,组织农村游击队,打开了晋察冀南部的局面。各路武装打开局面后,各地区地方党组织大力进行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和组织游击队的工作。在晋东北,宋邵文以山西第一区政治部主任公署主任的合法身份向晋东北、雁北18县派出县长,建立各县救国会。在冀西,中共地方组织在八路军工作团协助下,普遍组织了半政权性质的战地动员委员会,并成立抗日义勇军、自卫军、游击队等抗日组织。到10月下旬,以五台、阜平、平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
抗日武装的壮大迫切需要建立统一领导的晋察冀地区武装力量的军事领导机关。11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以阜平、五台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在山西五台正式成立,聂荣臻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4个军分区。为了使军区领导机关处于适中的地理位置,11月18日,军区司令部由山西五台移驻河北阜平县城。中共晋察冀省委也于同月在阜平正式成立,黄敬任省委书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立与发展,对日军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在晋察冀军区成立仅半个月,日军即调集2万余人从平绥、同浦、平汉、正太铁路分路对根据地进行围攻。在近一个月的作战中,日军虽侵占7座县城,八路军采取广泛的游击战和集中主力歼敌一部的作战方针,经过多次伏击、袭击作战,共毙伤日军、伪军1000余人,打击和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迫使日军回到铁路沿线。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展到30余县。
为了统一晋察冀边区的军事、财政、经济及行政,打击汉奸政权,团结一切抗日爱国力量,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导下,经过晋察冀军民领导人的协商和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的同意。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代表大会在冀西阜平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共产党员、国民党员、各抗日军队和抗日群众团体的代表,有工人、农民、开明绅士和资本家的代表,有蒙、回、藏等少数民族的代表,以及五台山的和尚与喇嘛的代表等,共140余人。他们代表着边区30余县的广大民众。会议经过民主选举,成立了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宋劭文为主任委员,胡仁奎为副主任委员。这是敌后由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民主政权。边区政府成立后,颁布和实施各方面的政策法令,根本改变了原国民党政权在日军进攻面前土崩瓦解而出现的混乱局面,稳定了社会秩序,使晋察冀边区的抗战力量得到迅速发展。
1938年2月、4月、7月,晋察冀军区为了发展抗日根据地和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对平汉、平绥、正太铁路进行了三次破袭作战,给日伪军以重大杀伤,并扩大了抗日武装力量。9月下旬,日军出动5万多人的兵力,对五台、涞源、阜平等地区发起围攻,企图分割抗日根据地,打击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寻歼军区主力。晋察冀军区依据基本的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依靠人民群众,实行坚壁清野,以小部队不断袭扰、消耗、疲困敌人,主力部队灵活转移,选择有利战机集中歼敌一股或一部。敌人因找不到八路军主力和固定的阵地而扑空,并不断遭到袭击。在一个多月的反围攻作战中,晋察冀军区在第一二〇师部队的配合下,共毙伤俘日伪军5000余人,雁北、察南基本恢复,北岳抗日根据地在战斗中获得了巩固和发展。
冀中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也迅速发展起来。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共中央派军事干部到河北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37年10月初,国民党东北军第五十三军向冀南撤退,该军六九一团团长吕正操(共产党员)同中共地方组织取得联系,向部队提出“北上抗日,到敌后打游击”的主张,率领团部及两个营脱离原建制,改编为人民自卫军,同当地共产党的游击队会合,奠定了扩大和巩固冀中抗日武装及根据地的基础。1938年5月初,中共冀中省委(同年8月后改称冀中军委)成立,黄敬为书记。冀中的抗日武装部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并成立冀中军区,吕正操任纵队司令员。同时成立冀中区统一的政权领导机关——冀中区政治主任公署,吕正操任主任。
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艰难初创。抗战爆发后不久,中共中央和中共北方局指示河北省委,冀东地区应迅速发动武装起义,开辟游击战争,建立冀热辽边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了加强领导,北方局与河北省委先后派遣李运昌、胡锡奎等进入冀东,组织冀热辽特委和京东特委。1938年春,中共河北省委先后与平西和晋察冀军区取得联系,并向中共中央和北方局汇报准备发动冀东起义的计划。中共中央决定一二〇师宋时轮支队和晋察冀军区邓华支队,合编成为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内外配合,举行起义。为适应起义需要,中共河北省委将京东特委和冀热辽特委合并组成新的冀热辽特委。6月,八路军第四纵队在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邓华的率领下,挺进冀东。7月,冀东起义爆发,冀东丰润、滦县、迁安、遵化、蓟县、乐亭、通县等21个县和开滦矿工共20多万人参加抗日武装起义。8月6日,刘少奇电示八路军第四纵队,应在蓟县、平谷、密云地区建立根据地,与冀东起义部队主动联系。8月中旬,八路军第四纵队与冀东起义部队会师。八路军第四纵队、冀热辽特委和抗日联军的主要负责人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冀察热辽军区,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为副司令员,下辖5个军分区;成立冀察热辽边区行政委员会;坚持冀东斗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冀东抗日武装暴动震惊了敌人,在日伪军联合围攻下,八路军第四纵队与敌苦战伤亡较大,加之暴动部队成分比较复杂,于是纵队党委决定抗日联军和八路军骨干各留下部分坚持冀东斗争,其余随八路军主力转移到平西根据地整训。但由于对形势估计过分严重,八路军第四纵队全部西撤,冀东抗日联军也西撤。在西撤过程中,起义部队受到日伪军围追堵截,大部失散。尽管如此,冀东起义为创建冀察热辽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不久,冀东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又得以恢复和发展。
晋西北地区是陕甘宁边区通向华北、华中各敌后抗日根据地重要通道,又是阻敌西进、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重要屏障。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对坚持华北敌后抗战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1937年9月中旬,毛泽东多次指示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应活动于晋西北的管涔山脉和吕梁山脉北部地区,并向绥远、大同游击,以钳制日军,配合友军作战。当太原失守、国民党军向晋西南撤退时,中共中央指示第一二〇师进一步发挥独立自主的作战能力,在敌人侧后的晋西北广大山区和乡村开展游击战争。
宋支队开辟雁北抗日游击根据地 雁北是山西雁门关以北13个县的总称。1937年9月,日军占领大同以后,雁北地区的形势十分严重。为了挽救战局,保护人民,把日军赶出雁北,一二〇师师部决定派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团长宋时轮率领该团第二营进入雁北同蒲路以西地区。10月1日,宋支队收复朔县以北的井坪镇,其后收复马邑、安阳桥、平鲁县城等。并在雁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袭扰敌人后方,破袭敌占交通,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太原失陷后,宋支队驰骋于雁北地区,粉碎日军的两次大规模的围攻,部队在斗争中得到不断壮大。宋支队在雁北斗争及胜利,激发了人民群众抗日救国的热情。1937年10月,神池、朔县的人民在一二〇师工作团的帮助下,建立神(池)朔(县)抗敌委员会。11月,平陆县战地动员委员会成立。在抗敌委员会和战地动员委员会领导下,组织成立游击队和自卫军,补充主力部队。同时,农民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的群众抗日团体相继成立,雁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初步形成。雁北游击根据地“屹立于敌人侧后方,成了被敌人摧残千百万同胞的灯塔;在敌人侧后方占领巩固的阵地,成为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八路军一二〇师配合正面战场作战以后,于1938年1月进行整训,重点是整编,扩大建制,提高游击队的素质。整编后,第一二〇师由两个旅3个团8200余人,扩大到6个团共2.5万余人。而且晋西北各县都成立了1000至2000人的自卫军或游击队。自1938年2月18日起,为配合国民政府组织的晋南会战,遵照八路军总部的命令,第一二〇师对同蒲铁路北段及太原、忻县间的公路展开破袭战。到28日,共歼敌5000余人,有力地打击了日军。2月下旬,日军调集1万余兵力,分五路向晋西北发动围攻。日军先后占领偏关、保德、宁武、岢岚、河曲、神池、五寨等7座县城,妄图摧毁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为粉碎敌人的围攻,第一二〇师以第三八五旅主力转移离石、军渡以北地区,侧击西犯之敌;第三八五旅主力转移到岢岚地区,阻敌南侵。3月7日,第三五九旅首先将日军1000余人围困于岢岚城内,迫敌弃城北逃。第一二〇师以一部分兵力围困五寨城,主力则集中在五寨至神池之间,相机歼敌。3月20日,日军被迫全线撤退。此次反围攻作战,收复被日军侵占的7座县城,歼敌1500余人。在抗击日伪对根据地的围攻斗争中,一二〇师指战员“不怕严寒,不怕酷暑,不怕一切艰难困苦,以血肉创造与保卫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因此,一二〇师和晋西北有着血肉相关的联系”。1938年5月26日和6月15日,毛泽东从全国抗战的局面出发,指出,为配合中原作战,为缩小华北敌占区,为发展并巩固华北根据地,都有大举袭敌之必要。一二〇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以主力一部坚持雁北、晋西北根据地的斗争外,宋支队开赴平西与一一五师邓华支队会合,扩大平西根据地;三五九旅全部开往恒山山脉的浑源、广灵地区,配合晋察冀军区创建恒山地区根据地;三五八旅七一五团等组成大青山支队挺进绥远,开辟大青山游击根据地。8月,一二〇师独立第一支队深入敌占晋中平川地带,在清源、太谷、文水、祁县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武装,扩大了晋西抗日根据地。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在平绥铁路以北,沿大青山山脉建立根据地,不仅可以屏障晋察冀边区,守卫陕甘宁边区的北大门,而且对钳制日军向大西北的进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中共中央对在大青山开展武装斗争极为重视。1938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在大青山建立游击根据地的决策。5月14日,毛泽东电示朱德、彭德怀、贺龙等电报中指出:“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甚为重要。”6月11日,毛泽东又在电报中对派出部队的条件作出具体指示,强调派往该地区的部队“须选精干者,领导人须军事政治皆能对付,且能机警耐苦,而有决心在该地创立根据地者”。同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八路军总部决定组织大青山支队,进入大青山山区开辟抗日根据地。7月,八路军第一二〇师派出由李井泉等率领的大青山支队,从五寨进入雁北地区。同时,“战动总会”组织晋察绥工作委员会及其所属独立第四游击支队配合李井泉支队去大青山从事地方工作,双方共计2300余人。8月,挺进支队向绥远开进。9月初,越过平绥铁路进入大青山地区。同当地中共组织负责人杨植霖领导的蒙汉游击队会合,在平绥路以北。9月下旬,大青山一部留在绥中活动,主力进到武川、百灵庙以西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到12月,开辟以大青山为依托的绥西、绥南、绥中游击根据地,并同晋西北根据地连成一片。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太原失守后,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创建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布置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的任务。师参谋长倪志亮、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等率领工作团和部分武装,分别到沁县、长治、晋城、武乡、襄垣、平顺、沁源、安泽、屯留等地,在中共地方组织及山西牺盟会、决死队的密切配合下,通过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开展改造旧政权、减租减息、合理负担等工作,调动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很快在晋东南和冀西地区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杭日武装和抗日民主政权。1938年1月,邓小平接替张浩任第一二九师政治委员。2月初,第一二九师在辽县先后召开军政委员会和团以上干部会议,对进一步实行战略展开、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等工作,进行了部署。2月下旬,第一二九师派出部分干部协同中共晋豫边特委,发展抗日游击武装。至此,晋冀豫边区的抗日游击战全面展开。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对日军构成重大威胁。日军为维护后方交通,巩固占领区,调集大批军队进攻根据地。1937年12月下旬,第一二九师在寿阳、西洋地区打退敌人的六路围攻。1938年1月中旬,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副旅长陈再道率东进纵队挺进冀南,发展冀南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2月,为策应晋南、晋西友军作战,第一二九师和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多次向正太铁路日军据点出击。3月中下旬,第一二九师在徐向前指挥下,与邯(郸)长(治)公路线上的潞城县神头岭和涉县响堂铺,取得两次伏击战的重大胜利。4月初,日军调集3万余兵力分九路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大举围攻。八路军和山西新军积极进行反围攻作战。4月16日,第一二九师主力等部将日军一部包围于武乡县长乐村地区,歼敌1500余人,各路敌军相继被迫回撤。4月下旬,日军的九路围攻被打破。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从4月下旬开始,第一二九师分兵进入冀南、豫北等平原地区。到8月初,已在冀南大部分县站稳了脚跟。8月中旬,召开冀南区军政民代表大会,成立了冀南区行政主任公署,杨秀峰任主任,宋任穷任副主任。在豫北,8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一二九师一部为牵制日军进攻潼关、洛阳,开辟漳河以南地区,进行漳南战役,收复滑县、浚县等城镇,并协同当地党组织建立了安阳、内黄、汤阴等数县的抗日政权。至此,奠定了晋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基础。
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太原失守的当天,毛泽东强调,吕梁山脉是八路车的主要根据地。1937年11月9日,八路军总部命令第一一五师直属队和第三四三旅由正太路南进,准备适时转向吕梁山脉,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这里有决死队第二纵队等山西新军。12月,第一一五师进抵赵城、洪洞地区,因阎锡山的无理阻挠,乃停止向吕梁山开进。
1938年2月中下旬,日军第二十师团由祁县向晋西南发起进攻,先后侵占介休、孝义等地并向西南进犯。2月27日,日军第一〇九师团侵占军渡、碛口。国民党军纷纷退向晋南和黄河西岸,吕梁部分地区成为敌后。这就直接威胁到陕甘宁边区的安全。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直属队及第三四三旅立即进至灵石、孝义以西地区,一面包围黄河防线,屏障陕甘宁边区,钳制日军行动;一面发动群众,在山西新军的配合下,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
3月14日至18日,第一一五师在大宁、蒲县之间的午城、井沟地区同日军连续作战5天,先后毙伤俘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60余辆,缴获骡马200余匹和大批军用物资。此次战斗粉碎了日军西犯黄河河防的企图,迫敌东撤。此后一段时间里,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汾离公路沿线及其以南地区,对日军和敌后运输部队多次进行伏击作战,给敌以消耗和杀伤,保卫了晋西南抗日根据地。1939年初,第一一五师主力一部转向山东,扩大山东抗日根据地,晋西南留下部分兵力与山西新军共同开展抗日斗争。
二、山东抗日根据地建立
山东抗日根据地是以山东党组织领导发动各地武装起义为起点,继而由山东地方抗日武装与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山东部队协力,浴血奋战开辟出来的。抗战爆发后,为了开展山东的抗日斗争,中共中央和山东党组织做了大量的工作。1937年7月下旬,中共中央派张经武以军事联络官的身份到济南,开展对韩复榘的抗日武装工作,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商讨释放政治犯和发动群众等问题。经过多次谈判,韩复榘终于同意释放政治犯,一批共产党员走出牢房,踏上抗日的征程。同时,中共山东省委大力发动群众,组织各种抗日团体,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根据中共中央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规定,结合山东的实际情况,中共山东省委制定了组织和发动抗日游击队的十大纲领。计划在山东地区以最快的速度组建几万军队,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同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建抗日救国会等群众团体。
1937年9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太原召开由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山东等省委负责人和冀南、冀中、晋西等特委负责人参加的会议,部署发动群众,建立数万武装,配合八路军游击队战争的任务。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在参加完会议返回济南后,于10月上旬在济南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全省分区发动抗日武装斗争。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将山东按东、南、西、北划分为十几个区,计划在冀鲁边、鲁西、鲁中、泰西、泰安徂徕山、沂蒙山区、临朐、淄博矿区、长山、昌潍、寿(光)广(饶)博(兴)一带和胶东地区,分别建立10个军和10个支队。起义的地点应选择具有控制全省的重要战略要地。各军武装起义后,可用“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或“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名称。各地党组织根据省委这一会议决定,深入进行动员,恢复发展党组织,从思想上组织上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做准备。12月,日军渡过黄河,韩复榘率领军队和政府机关南逃。山东除铁路沿线城镇为敌所占外,广大地区成为空虚地带。从1937年底到1938年初,中共山东省委紧急会议部署,各地党的组织抓住有利时机,领导人民举行了20多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遍及山东各地的武装起义,在中共中央的指导和山东省委的统一领导下,得到蓬勃发展,相继在鲁中、鲁南、清河、冀鲁边、胶东、秦西、湖西、鲁西北等地开辟了一系列游击基地。
中共中央对山东各地的抗日武装斗争和根据地的开辟极为重视。1938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指示:“山东应以发动游击战争与建立游击区的根据地为中心”,“省委的工作重心应放在鲁中区,开始依靠新泰、莱芜、泰安、邹县的工作基础,努力向东发展,尤其莒县、蒙阴等广大地区为重心”。在山东创建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迫切需要一支政治和军事素质都好的正规部队,给各起义部队以正确的指导。为此,毛泽东电示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长江局速派军事干部和部队去山东。7月,八路军一一五师第五支队和一二九师津浦支队挺进冀鲁边,加强这一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9月,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委萧华率领机关干部百余人到达冀鲁边乐陵城,统一领导冀鲁边党政军工作。为了加强山东党的领导,中共中央于1938年5月派郭洪涛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5月21日,中共山东省委在泰安南上庄召开干部会议,郭洪涛作了《为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而斗争》的报告。随后,中共中央决定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郭洪涛任边区省委书记,边区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大力发展山东抗日武装,建立民主政权,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使山东成为八路军在敌后的一个战略基地的指示,制定了发展山东游击战争,在全省范围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规定。为了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山东刚刚建立起来的各地游击队,1938年6月6日,毛泽东电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凡属我党领导,已得到广大群众拥护、又近邻友党友军之游击队,以八路军名义为宜。”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将全区部队统一整编,除冀鲁边已有主力和鲁西北外,先后编为7个支队,统一使用“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番号,鲁西南和湖西地区起义部队,仍沿用抗日义勇军第一总队、第二总队的番号。山东地方抗日武装统一使用八路军番号,是山东的抗日武装斗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38年6月30日,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向中共中央报告《发展和坚持山东游击战争的战略计划》。7月4日,毛泽东复电批准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的战略计划。7月中旬,山东省委领导和第四支队分兵南下,进一步扩大根据地。郭洪涛率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南下藤县,支援鲁南起义武装,并准备创建抱犊崮山区根据地。林浩率领另一部进入沂蒙山区。8月,在胶东成立了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在冀鲁边也建立督查专员公署。这样山东八路军在鲁南、鲁中、鲁北、胶东等地分别建立了游击根据地。1938年12月,中共中央根据形势的变化,又决定改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郭洪涛仍任书记);同时,为了加强对山东各地武装起义部队的统一领导,决定成立八路军山东总队,任命张经武为总指挥,黎玉为政治委员,江华为政治部主任,山东人民抗日武装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若干分散的游击队成为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
三、华中抗日根据地建立
在新四军开赴大江南北对日作战的过程中,苏南、皖中、皖东和豫东抗日根据地开始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938年4月至7月,新四军奉中共中央之命,陆续派遣先遣支队和第一、第二支队挺进江南,开始创建苏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到江南后,积极动员群众抗日,帮助地方抗日的游击队。陈毅到茅山地区后,联系到了丹北管文蔚领导的江南抗日自卫军。7月,新四军将江南抗日自卫军改称为丹阳游击纵队,管文蔚被任命为游击队司令员。这时,丹阳游击纵队除有4个大队主力外,还编入抗日自卫团的青壮年2万余人,其中拥有武器基于队员3000余人,已经控制了东至武进以北,西至镇江市郊,南抵京沪铁路,北到长江的一块抗日根据地。9月,丹阳游击纵队正式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管文蔚任司令员,原游击纵队所辖的4个大队扩充为4个支队(相当于团),当时对外仍以丹阳游击纵队或者江南抗日义勇军游击纵队的名义。10月,中共苏南特委宣传部部长周苏平到丹阳,他以挺进支队政治部民运科长的名义,负责丹北地方党群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党对丹北地区的领导。同月,新四军还授予中共上海地下党掌握的江阴西石桥抗日武装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军”的番号,派干部去加强领导,为新四军向东路地区发展准备力量。此外,第一支队在茅山、第二支队在小丹阳等地还争取一些游击队。抗日游击队力量的发展和壮大,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建立和健全苏南党的领导机构。1938年7月,在新四军第一支队活动的地区,建立了苏南特委,下设丹南、丹北、江溧句、江当溧4个中心县委。在新四军第二支队活动的地区成了苏皖特委。同时,新四军在开辟根据地过程中,十分注意统一战线工作,建立了统一战线的半政权机构。1938年7月7日,在新四军第一支队战地服务团积极发动群众成立各种抗日救国团体的基础上,成立了镇(江)句(容)丹(阳)金(坛)四县抗敌总会。8月,在二支队活动地区,成立江(宁)当(涂)溧(水)三县抗敌自卫军委员会,组织抗战动员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后来成为统战性质的半政权组织,对于安定社会秩序,团结各阶层抗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新四军一、二支队,特委党组织、抗敌总会和抗战动员委员会的领导组织下,各地群众普遍发动起来了,纷纷参加抗日团体和抗日活动,初步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根据地。
皖中、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皖中、皖东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第四支队在中共地方党组织协助下开辟的。1938年8月,日本进攻上海后,皖中一带的国民党政权动摇,局势混乱。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和长江局多次派遣干部进入皖中,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1月,南京八路军办事处派干部到无为,组织皖中工委。皖中工委在舒城、庐江、无为、巢县、和县、含山等地恢复组织,建立舒城、铜城和无为县委。同时成立了无为游击队——县国民自卫总队。
1938年4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在高敬亭的率领下,于4月间东进到舒城、桐城、庐江、无为地区。打击日军,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7月,中共中央长江局派刘顺元成立皖东省委,管辖淮海以南,淮南路以东的皖东地区,包括合肥东部,巢县、全椒、滁县、含山、和县、丹阳和嘉山的一部分。省委成立后,派人到津浦路以东开展工作,成立了路东工委。同时,鉴于控制安徽的桂系与中共保持密切的统战关系,在安徽省“动委会”总会和皖中各县、区“动委会”组织成立过程中,中共中央长江局派彭康到六安成立安徽省工委,工委利用和安徽省府的统战关系,派人参加总动委会,利用动委会的合法名义,派出若干工作团,分赴皖中无为、含山,皖东滁县、全椒等地活动,发展抗日力量,组织各种抗日协会。因此,皖中皖东农抗、青抗、妇抗、商抗和儿童团等民众抗日团体纷纷建立。
1938年10月,廖磊接任安徽省主席,因向无为、庐江派任进步县长遭到当地封建势力的拒绝,请求新四军第四支队给予援助。第四支队于是派参谋长林维先率手枪团于10月下旬攻克庐江、无为两座县城,共歼灭勾结日军的当地反动武装2800余人,初步打开了这一地区的抗战局面。随后第八团挺进淮南铁路以东,与地方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取得联系,初步开展了皖东地区抗日游击战争。
豫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豫东抗日根据地是由彭雪枫和河南省委及其组织、领导的游击队开辟的。1938年初,中共中央根据抗战时局的变化,决定撤销八路军驻临汾办事处。八路军总部参谋处长兼临汾办事处处长彭雪枫于2月份奉命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到达中共豫南特委机关和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驻地确山县竹沟镇,主持豫南地区党和军队工作。后张震等率领部分干部并携带电台到达竹沟,配合彭雪枫工作。为了扩大第八团的力量,彭雪枫、张震等收编了豫鄂边区两股较大的土匪武装,经过教育和整顿,补充进了第八团。3月29日,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开赴皖中、皖东抗日。经周恩来、叶剑英与国民政府交涉,决定在竹沟设立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留守处,彭雪枫负责全面工作。为了培养抗日骨干,彭雪枫根据中共中央长江局指示,招收武汉、开封、洛阳及豫南各县青年学生,在竹沟创办了军政教导大队。
中共中央对开辟竹沟和豫东根据地非常重视。1938年4月,刘少奇致电彭雪枫,指示他“目前中心工作是在各重要地区打下巩固基础”,“应埋头苦干准备武装与地方党的工作”。应“大批训练干部,如可能应继续办理,这是中心工作,尤其要注意军事干部的训练,因目前各方面都缺军事干部”。7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指示,彭雪枫派萧望东率领部分干部和一个武装中队组成东征抗日先遣大队,从竹沟开赴淮、太地区,与吴芝圃领导的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会合,开展豫东游击战争。8月19日,彭雪枫致电毛泽东,报告豫东地区武装发展的情况,建议派遣正规部队深入豫东开展游击战争。9月2日,周恩来、叶剑英电示彭雪枫,要求把工作重心放在豫东,开辟苏鲁皖豫边新局面。9月3日,彭雪枫致电毛泽东,表示“准备东进豫东”。他认为“豫东、苏北、鲁南、皖西交界地区,不仅国民党力量薄弱,且日军仅盘踞在津浦、陇海西线各要点而已。倘我进入柘城、鹿邑、毫县、夏邑、永城、涡阳、蒙城”,“南与第八团相应,北与徐陈及山东党武装得联系,面向蚌埠、徐州段以西山地,背靠西华、扶沟、刘、宋两区,在不断袭扰津浦、陇海之敌及消灭土匪汉奸武装中能于最短时间壮大自己,相当大地牵制敌沿大别山脉西进的战略作用,扩大党的影响,发动民众运动,在武汉失守,平汉危急条件下,有可能造成冀察晋抗日前途”。9月17日,彭雪枫又致电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指出“日前豫东大可发展”,表示“拟待第二期教导队毕业即可出动”。9月中旬,毛泽东电示彭雪枫,要尽快组织部队先行开展豫东敌后抗日游击战争。29日,周恩来电示彭雪枫,情势紧急,速去豫东。30日,彭雪枫与张震等率领东征游击支队,离别竹沟根据地,向豫东敌后挺进。
1938年10月12日,东征游击支队到达西华杜岗,与萧望东和吴芝圃领导的部队会师。同月,三支部队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谭友林任政治部副主任,辖3个大队。部队合编后稍作休整,于10月底,在淮阳东窦楼与敌遭遇,毙伤数十名,揭开了豫东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
四、华南抗日根据地建立
1938年10月,广州失守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东东江和海南岛人民英勇地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分别创建了东江根据地和琼崖根据地,统称为华南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三大战场之一。
东江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预计到华南地区将成为前线和敌占区,为了加强对华南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领导,中央委派张文彬、廖承志到广东,分别成立了中共广东省委、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1938年6月,广东省委在广州召开了广州外围县委军事工作会议,决定各地党组织要派党员参加军事训练,要利用合法形式,组织民众抗日武装。会议召开以后,广州外围各县及东江、珠江三角洲地区党组织迅速组织了人民抗日自卫队、自卫团、常备壮丁队等抗日武装组织,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做好了人员和物资准备。10月,八路军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在东江、敌占区后方开拓游击区的指示,在香港召集会议,部署开展东江游击战争,派曾生等到惠阳发动群众,组织人民抗日武装。
10月12日,日军在广东大亚湾登陆,国民党守军一触即溃。21日,日军占领广州,华南沿海广大地区沦为敌手。在日军登陆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即电示广东省委、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指出:广东省委“要在东江日占后方开拓游击区”。接着,在11月1日,又给广东省委指示:广州沦陷后,广东党组织必须在广州及其他被敌人占领的地区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在东江、海陆丰等地建立抗日根据地,并利用国民政府的命令到处组织自卫军,发展人民抗日武装。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广东省委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委派了一批党员干部、港澳工人,到东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游击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和建立抗日根据地。
在东江地区,在1938年12月,成立了以曾生为总队长的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1939年1月东莞模范壮丁队组成东(莞)宝(安)惠(阳)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王作尧为大队长,两队各有100余人。这两支部队在广九路两侧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2月,广东省委、东江特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经过积极的统战工作,这两支抗日游击队先后取得国民党军的番号,分别为第四战区游击纵队指挥所第四游击挺进队新编大队(简称“新编大队”)和第四战区游击纵队指挥所第三游击挺进纵队直辖第二大队(简称“二大队”)。两支游击队分别进入东莞大岭山区和宝安阳台山区,开展对敌斗争,创建根据地。次后,抗日游击队发展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建立了以罗浮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并挺进粤北。在珠江三角洲,到1939年2月,先后成立了林锵云领导的顺德抗日游击队,欧初领导的中山抗日游击队,以及吴勤组织的抗日义勇队(后经党的同意,接受国民党军番号为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这三支抗日武装共有近300人(枪)。
琼崖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抗战爆发后,海南的国民党当局在民众要求武装自卫压力下同意冯白驹领导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广东省第十四统率区民众抗日自卫团独立队”。1939年2月,日军两个联队5000余人在琼山县天尾港和海口秀英港登陆,大举进犯琼崖。国民党政府琼崖守备司令逃进深山,海口陷落。“独立队”闻讯即派黄大献率第一中队埋伏南渡江口潭口渡迎击东向之敌,潭口阻击战揭开全岛抗战的序幕。在斗争中,冯白驹部不断发展壮大,到1941年发展到6个中队达数千人,建立了琼(山)文(昌)根据地,成立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
从卢沟桥事变爆发到广州、武汉失守的15个月,是国共两党团结一致,共同御侮的重要时期。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作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以正规战、阵地战抗击敌人,有力地支援了敌后战场;而敌后战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敌人,配合了正面战场。两个战场的配合作战,延缓了日军的进攻,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同时,也显示了国共两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团结抗日,共赴国难的巨大力量。
(编辑 邹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