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革命纪念馆 场馆资讯

遵化红色旅游再添一景 卧龙山红色革命纪念馆奠基

  • 发布日期:2018-09-19
  • 阅读次数:1904
  • 来源:唐山晚报
  • 收藏:
  • 分享:

红色场馆添魅力

卧龙山红色革命纪念馆坐落在遵化市娘娘庄乡下峪村,由遵化市卧龙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筹建,占地约12亩,总建筑面积9622平方米,包括两栋单体建筑、大型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红色培训中心。其中,红色革命纪念馆为一层,建筑高度18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附属用房为两层,建筑面积6622平方米。

整个项目场地由三部分组成,由南向北分别为纪念馆基地主入口、纪念广场、纪念馆用地三个区域。进入纪念广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开敞的大空间纪念广场,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沿着纪念馆广场直走,通过“大台阶”直通主入口平台,室外大台阶的设置,一方面是建筑功能需求,同时也能营造出一种革命先烈举步维艰、迎难而上的情感体验。纪念馆主入口、纪念广场、纪念馆同时也构成了基地的主要纪念序列,并结合山地高差层层而上,形成庄重、肃穆的场地空间。预计2019年8月,该纪念馆可竣工投入使用。

“红色革命纪念馆将主要记载冀东地区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记载《唐山劳动日报》的发展历程等革命历史事迹,必将成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激励后人爱党爱国,打造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科学文化和生态环境相结合的一座丰碑!”娘娘庄乡党委书记张彦宏如是说。

卧龙山红色革命纪念馆最初由下峪村村民王洪成发起筹建。今年77岁的王洪成老人身体硬朗,言清语利。提及筹建初衷,他感慨万千:“在抗战年代,卧龙山是100余名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地方。当年,父亲就曾背起战士的遗体,亲手将其葬在山上!”老人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自己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他从小听着革命故事长大,早就萌生了在山上修建纪念碑、纪念馆以缅怀英烈的想法。

1999年,在热心村民的帮助下,王洪成选准卧龙山的中心位置,陆续修建抗日烈士纪念碑、中华伟人馆等纪念性建筑。期间,此举得到了众多爱心人士的支持和响应,大家纷纷慷慨解囊,捐助的大量善款为“红色建筑”顺利竣工提供了坚实保障。

受父亲的影响,王洪成的儿子王宝路如今也加入到了挖掘卧龙山红色文化的行列,参与修建卧龙山红色革命纪念馆,打造遵化红色旅游鲜明品牌。

红色景区故事多

遵化北倚燕山,毗邻京津,是一座千年古县,拥有清东陵、古长城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素有“畿东第一城”之称。不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且红色革命基因深植。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带领广大军民在此艰苦血战,洪麟阁、包森、刘诚光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将宝贵的生命献给了遵化这方热土。地北头镇鲁家峪被誉为“冀东小延安”“江北小井冈”;铁厂镇甲山至今传颂着“冀东狼牙山”的悲壮故事;娘娘庄乡曾建立冀东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丰玉遵联合县抗日政府,并诞生了冀东抗日最早的报纸、《唐山劳动日报》的前身——《救国报》。

1942年2月2日,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分区主力在遵化与日伪军进行激战。次日拂晓,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转移,十三团三营十连的战士们舍命佯动诱敌至卧龙山,与敌军展开决战,最终因过度疲劳,弹尽粮绝,全连一百多名战士壮烈牺牲。1999年10月,娘娘庄乡下峪村村民在卧龙山龙腹峰修建了“抗日烈士纪念碑”,以此缅怀先烈,激励后人。

解放后,遵化西铺“穷棒子”精神、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分别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赞誉,名扬全国。

红色旅游掀热潮

作为革命老区,遵化市数不清的战斗遗址和英雄传说串联起一个个感人的抗战故事,展现出一幅幅壮烈的抗争画面,凝聚成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激励和感召后来人战天斗地、奋勇向前。以红色资源为依托、红色文化为主脉,把绿色生态环境和红色人文景观相结合,遵化市正逐渐打造属于自己的红色旅游“新名片”。

遵化市副市长王洪军认为,卧龙山红色革命纪念馆正式奠基,既是遵化献给祖国69周年华诞的一份厚礼,也是遵化倾情打造的又一张红色文化名片,必将成为遵化红色文化地标之一,对丰富遵化的旅游产品和人文内涵,促进遵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将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我们将千方百计发掘好、保护好革命前辈留下的宝贵资源,详实地记录冀东地区革命的辉煌历史,充分展示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努力发掘并建设更多的红色旅游项目,使之成为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革命传统教育的庄严课堂。”王洪军说。

据介绍,近年来,遵化市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力促文旅产业融合大发展、快发展。目前,共有在建文化旅游项目22个,总投资达1080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30亿元。该市以“红色旅游+”为基础,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打好红色旅游牌。统计显示,该市红色景点每年吸引外地游客40多万人前来观光,带动了采摘、农家院的发展,为老区群众开启了旅游致富的绿色新通道。

合作共赢的延安红云资源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