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伟大的延安精神教育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话说延安精神》一书,由马朝琦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是陕西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成果。梁星亮、马朝琦、王春泉、闫团结、张炜达等知名专家以及西北大学延安精神与党的建设研究院、陕西日报社等单位的多名作者,数易其稿、精益求精、集体攻关,历时近三年完成。每篇故事均取材延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史料详实、图文并茂,通过一个个真实而感人至深的革命往事,生动展示了延安精神的博大精深与活力无限。有助于广大读者和听众,在全面、具体、深刻理解延安精神的同时,更好地传承、弘扬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人,纷纷请缨出战,希望奔赴抗日最前线,主动担负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当时,在延安住院治疗的陇东特委书记兼八路军驻陇办事处主任袁国平,就是其中的一员。这位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并从长征中一路走来的优秀红军将领,恳请党中央能派他去抗战前线,认为自己更适合战地生活,并重申了“愿为中华民族之生存捐躯疆场,死而无憾”的志向,立下了“愿以最后一滴血贡献于国家民族”的誓言。
01
宣传鼓动家
袁国平1906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邵东县一户贫苦家庭。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亲历了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攻克武昌城等重大战役。曾受党的派遣,帮助贺龙改造和整顿部队,从此开始了军队政治工作的生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袁国平为红军的发展壮大做出突出贡献。广州起义失败后,袁国平提议将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并担任党代表。他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高度关注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解决部队中存在的自由主义、地方主义、游击习气和革命目标不明确等问题,油印出版了《红军生活报》和《造反》等刊物。后来,袁国平率领部队,在毛泽东、朱德直接领导下转战中央苏区,他先后担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兼红八军政委、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代主任等职务,并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参与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的政治领导。长征期间,袁国平先后担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代主任等职,他智勇双全、多谋善断,被誉为“彭德怀的得力助手,杰出的政治家、鼓动家”。
袁国平
到达陕北后,袁国平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政治部主任。1936年2月,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后改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第三科政委。为了办好学校,他亲自主持学校选址、制定教学大纲、编写审定教材等工作。由他主编的《战时政治工作》《党的性质和任务》等教材,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深受学员好评。他还坚持与学员一起讨论、纠正学员训练中的不规范动作,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能文能武的好政委”。后来,袁国平还担任红军教导师师长兼政委、抗日军政大学步兵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等职,他克服艰苦条件的制约,为党和红军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
1937年3月,袁国平率领红军教导师来到甘肃庆阳,遵照党中央提出的“动员一切抗日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方针,组织全体干部深人农村,有效宣传和发动群众,组织壮大抗日力量,大量吸收先进分子入党,不断壮大党的力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以庆阳为中心的陇东开创了一个联合各界一致抗日的新局面。
新四军成立后,中央决定任命袁国平为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当时,对于这一重要职务人选的确定,中央曾经非常慎重。酝酿过程中,先后提出了陈毅、张际春等多位同志。最终,毛泽东慧眼识英オ,极力举荐袁国平,并称赞他“政治开展,经验亦多,能负担独立工作”。
1938年4月,袁国平带领50多名干部,从延安出发,经过艰难跋涉,顺利到达安徽岩寺新四军军部。到任后,他认真分析了实际情况,依据中央要求,对全军的政治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部署,建立健全了政治工作制度。他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指示,高擎我党我军抗日救国的旗帜,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大量吸收培养和锻炼知识青年,广纳贤才,委以重任,使他们成为发展人民军队、开辟革命根据地的宝贵人才,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大江南北游击战争的有效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顺利创建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9年,周恩来与部分新四军重要将领在新四军云岭军部
袁国平从小就酷爱文学,曾深受人民艺术家田汉的赏识。他在文艺理论方面卓有建树,而且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他领导下的政治部创办了战地服务团,下设抗敌剧社、宣传队、创作队和民运队等,先后创作和演出了不少抗日剧目和歌曲。他涉猎广泛、知识渊博、思想敏锐,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袁国平的政论文章立论精辟,说理透彻;他的演说材料充实、语言风趣、深入浅出、感染力强。毛泽东曾多次表扬他是“我军著名的宣传鼓动家”,陈毅也曾夸奖他“是个好的宣传鼓动家,有才干”。
02
革命的殉道者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袁国平毅然决然地坚守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并做好了和反动派血战到底的准备。随军开赴前线之际,他寄给母亲一张照片,在照片背面写下了这样的话:“此行也,愿抛热血头颅,战死沙场、以搏一快。他日,儿若成仁取义,以此照为死别之纪念。若凯旋生还,异日与阿母重逢,再睹此相,再谈此语,其快乐更当何如耶!”“战死沙场,以搏一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袁国平革命事业至上的生死观,也彰显了他坚如磐石的革命信仰。
20岁就投身革命的袁国平不仅无法在母亲膝下尽孝,而且对自己的三个孩子也不能照顾和关心。长征前,他把大女儿送到了岳母家,交由妻姐抚养,这个孩子13岁给别人当了童养媳;送给老母亲照看的二女儿,因为贫寒困苦而夭折;儿子在八个月大的时候,也被送回了湖南老家。袁国平牺牲后,老母亲闻讯伤心过度,哭瞎了双眼。儿子袁振威幼年时,曾一度牵着失明的奶奶讨饭度日。
把一切都奉献给革命信仰和事业的袁国平根本无法照顾自己的家庭,然而,家境的困苦和爱莫能助却使他时常陷人深深的愧疚之中。在家书中,他这样说:“此刻我身无分文,无法帮助家里,因为我们是以殉道者的精神为革命、为国家民族服务的。或许有人要说我们是太不聪明了,然而世界上应该有一些像我们这种不聪明的人。请家里不要想将来生活怎么办,因为中国正在大的变动之中,中国抗战成功,不愁无饭吃;抗战不幸失败,则大家都要当亡国奴。所以,我希望家里在这方面能够想得远大些,能够原谅我。”“以殉道者的精神为革命、为国家民族服务”,是袁国平始终秉承的信念与追求。
1941年1月6日,蒋介石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9000余人遭到了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突然袭击。英勇抗击七昼夜后,新四军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后遇难。万分危急之际,袁国平挺身而出,指挥所剩无几的部队继续突围北撤。激战中,他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之中。几个小时以后,当袁国平被战友们发现时,已经血肉模糊,不能行走,他示意大家赶快走,不要管他。但战士们怎么也不肯丢下自己的首长,坚持要用树枝扎成的担架抬着他走。敌人很快发现了他们,密集的子弹飞来,抬担架的战土倒下了,后面的战士接着又抬,又倒下…。见此情景,袁国平赶紧叫停。他挣扎着起身,断断续续地对身边战士们说:“你们赶快突围,不要管我了!出去一个是一个,否则一个都出不去。”他掏出一个笔记本和七块大洋,让战士们替他交党费。乘人不备,袁国平悄悄出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机。战士们震惊了,他们还清楚地记得就在几天前,袁政委在做战斗动员时曾铿锵有力地宣誓:“如果我们有一百发子弹,要用九十九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为了不当俘虏,为了不连累战友,时年35岁的袁国平,将宝贵的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实现了他“舍身赴敌,战死沙场”的夙愿。
袁国平
03
不朽的英烈
袁国平牺牲后,战友们把他的遗体委托给当地游击队负责人刘奎后,便陆续突围了。刘奎把袁国平的遗体安葬在一个老木匠家的坟地里,向这个木匠告知了袁国平的真实身份,并叮嘱千万别让人知道。老人一直严守着这个秘密,并坚持扫墓和祭拜。直到临终前,他才将实情透露给自己的老伴,要求她“等新四军回来,一定要报告部队”。
1949年4月,解放军开进芜湖,老太太终于找到部队并报告了具体情况。经由刘奎确认后,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1955年6月19日,袁国平的遗骸移葬南京雨花台烈土陵园,与项英和周子昆两位战友墓冢相邻。
1956年,袁国平的遗孀、经历长征的红军女战邱一涵积劳成疾,与世长辞。临终前,她留给儿子袁振威两句话:一是不要将父亲的功劳记在自己的账簿上;二是忘记社会上给予的一切优越条件,依靠自己去生活。为了抚养好烈士遗孤,中共江苏省委决定由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代管袁振威。20世纪60年代初期,江渭清带袁振威去看望时任华东局第二书记曾希圣,在谈到袁国平牺牲情况时,曾希圣对袁振威说:“你父亲真了不起,情愿自己牺牲也不连累战友、不当俘虏。人家都是战士为了掩护首长而牺牲,而你父亲却为部下、为战英勇自尽,世上少有。”袁国平的战友们都把怀念之情倾注在对袁振威的关爱上,不光在生活上关心,更是用父辈的优秀品质和事迹教育袁振威,为他指点成长的方向。朱德曾对康克清说:“他(袁振威)也是我们的孩子,叫他来北京,我们管起来!”陈毅夫人张茜对袁振威说:“你父母都不在了,我们跟他们一样,就是你的父母,这里就是你的家。”
袁国平选择了为信仰而奋斗到底,并不惜抛家舍子,流血牺牲。他曾自谦为“不聪明的人”,要把“所讲的一切真理见诸行动,言行一致地为未来的新中国的创造而服务”。无论是抗战岁月,还是现时今日,我们都需要一大批袁国平这样“不聪明”的革命家。这种“不聪明”,其本质是对民族、国家和人民的高度奉献,是对理想信念的绝对忠诚和无畏坚守。
链接:袁国平谈军队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我们说建军必先建人,建人必先建脑。如何建脑?就是加强宣传教育,这个思想上的武器,把头脑武装起来。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同时,要把我们的政治主张形成一种实际的物质的力量,就要依靠宣传教育,把这个主张变成人民自己的主张。一切革命,没有这个前提,是不会成功的。要把我们的军队变为铁军的基本的一点,要求这个军队是信仰主义的。一切工作的积极性、牺牲的精神、作战的勇气、艰苦耐劳的精神建筑在信仰主义,建筑在这个伟大的理想上面。在这个基础上,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巩固,战斗情绪才能坚持。当然,政治工作在军队中是极重要的,假如把政治工作分为组织与宣传,那么组织工作是骨干,宣传工作是血和肉,只有骨干没有血肉,躯干就腐朽下去。我们政治工作最主要的是政治的领导,政治领导上最主要的是思想上的领导,说服群众,宣传群众,鼓动群众,教育群众,这是政治为领导基本的内容。
(编辑 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