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去伪求真 > 史海钩沉
毛泽东在中南海的“土包子”生活
日期:2022-02-25   来源:延安精神在莲城  作者:徐韬

640.jpg

(图为1945年10月11日毛泽东和张治中在延安机场)

毛泽东时刻注意勤俭节约

毛泽东住进中南海后,菊香书屋毕竟是一座老式建筑,院内的柏树阴影,加上古式建筑的瓦房飞檐,使得东厢房里毛泽东的寝室和办公室光线很差,射进去的阳光很少,为此一到秋末以及冬、春季节,即使是在白天,也要借用灯光照明。毛泽东的办公室很宽敞,几乎有舞厅般大小,家具是虽不算很新但很实用的西式家具。卧室南北墙上的4个大玻璃窗,都用一层黑布、一层紫红色线绒窗幕遮住,因此在卧室内完全分不出白天或夜晚。

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一生追求勤俭,他的居所不讲奢华,只要求房间高大。他人住菊香书屋前,房子简单修缮了一下,此后十几年间大致上没有动过。供暖设施对于北方的住房来说极其重要,而菊香书屋院里的房子以前是烧地炉子取暖的,因年久失修、火道不通,卫士们提出要装锅炉和暖气片。当时大家考虑,锅炉房设在哪里呢?太远了工程大,太近了又怕不安全。选来选去,最后还是选定了紧靠毛泽东办公室的一块空地。一个小锅炉房很快盖起来了,为了安全起见,特别选责任心强的卫士负责烧锅炉。

毛泽东的卧室在北房、办公室在东房,从卧室到办公室去,必须经过院中心。晴天倒挺好,走几步路还可以活动活动,但刮风下雨尤其是冰冻路滑时,就显得不太方便,如果有走廊相通便可遮风挡雨。卫士们又提出搞一个走廊,这很实用,毛泽东却不同意,认为花大钱搞个走廊,与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相符。这时,毛泽东还铭记着临进北平时讲的那句话:我们进北京,可不要学李自成。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他也始终注意这一点。

丰泽园的大门和外面的门柱油漆,还是中共中央进驻前临时凑和着刷了一点,没过多久便脱落了不少,有的柱角连里边的麻皮都露了出来。看到工人们搭脚手架准备重新刷油漆,毛泽东马上制止说:“告诉行政部门,这里不要刷油漆,过几年再修理吧。我住的地方不要和公共场所一样花那么多钱、搞那么漂亮……”

曾把中南海的花园改成菜园

虽然毛泽东反对住所奢侈,对环境却别有一番情趣和审美。他宁愿将庭院种上青菜变成菜园,也不要花园,并且曾将庭院周围的花盆撤去而种上蔬菜。毛泽东住进菊香书屋后,就将那些色彩斑斓的盆花拆去,只在院内十字路口处摆了一对常绿的棕树和一对无花果。也许,这也是他心中留存的一种农民情结吧?

毛泽东喜欢自然环境,他住香山时发现有的警卫人员开枪打麻雀,便责备他们伤害生命(当时还没有1958年那种“除四害”之举)。有一次,工作人员要打扫院中的杂草,毛泽东见了匆忙制止说:“莫拔莫拔,莫伤了无辜生命。”他喜欢自然的绿色,显出诗人的情怀。另外,毛泽东喜欢雪。冬天下雪时,毛泽东看到门外的雪景,便会马上制止卫兵扫雪。看着自己门前那些自然的雪景,他有一种特殊的兴奋。

由于毛泽东恋旧,他对社会虽然一直想不断改革,但对自己的生活用物却总舍不得丢弃,因此菊香书屋的摆设也是多少年不变。直至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丰泽园对外开放时,当时在这里工作过的卫士看过,认为和毛泽东进城的时候并无多大变化。

在毛泽东的办公室里,西侧窗下放着一个东西向的大写字台,与西窗成丁字形。写字台上有绿色的衬绒,在上面压着一张与写字台面一样大小的厚玻璃。写字台上的西头放着待办的文件,桌子中间部分的前边,放着文房四宝,办公用纸放在了与文件相近的地方。靠办公桌的中间地带还放着一个旧的、那种像小学生用得脱了漆的铁皮铅笔盒,里面放着长长短短的10来只中等硬度的铅笔。毛泽东平时写文电稿愿意用毛笔,批阅文件则愿意用铅笔。尤其是到了晚年他的手有些发抖,用毛笔困难,多是使用铅笔。

在办公桌与南墙面之间,放着一把旧转椅,这是毛泽东坐着办公用的。办公室的东墙上没有窗子,紧挨着它的长轴,南北向放着一个长沙发。长沙发前顺放着一个玻璃面茶几,茶几两头一南一北各放着一个单人沙发,与长沙发合抱着茶几,这主要是用于招待来客。周恩来等领导人来了,毛泽东一般只是打个招呼说“坐”,他们通常就坐在这排沙发上谈事情。

不要席梦思而只要木板床

毛泽东的起居室,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张很大的木质睡床,床横摆在寝室的中间部位。他对床铺是很讲究的,并说过:“人生命的三分之一是在床上度过,我在床上的时间可能更多些,所以一定要搞舒服。”毛泽东讲这个话,并不是因为睡觉多,他睡觉时间比平常人大约少一半,不过却有躺在床上读报看书、批阅文件的习惯。于是,他首先要求床板要“硬”、要“凉快”。陕北都是火炕,他睡不惯,他怕热不怕冷,走到哪儿都是睡门板。在井冈山斗争时他制定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有一条是“上门板”,现在的许多人可能都不理解,当时红军走到哪里,一般都是卸下老百姓的门板当床,毛泽东也是睡惯了这种临时性床铺。

全国解放后,不论是在中南海,还是到各地视察,毛泽东一直睡木床,从来不睡那种柔软富于弹性的沙发床、席梦思。两次到苏联访问,他都感到柔软的床铺不舒服。1957年那一次还专门把硬板床运到莫斯科。每逢夏日天热,毛泽东的硬木床上就尽量少铺东西。出汗多时,他就在枕头上垫几张旧报纸。报纸常被汗水弄湿弄皱,且年年如此。一个大国的领袖如此睡觉,如今讲起来许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另外,毛泽东还要求床的面积足够大。当年在陕北时,炕足够大,而门板放在炕上,这个“床”便很可观。进入中南海之后,毛泽东的木床有5尺宽,相当有一个半普通双人床那样大,床内侧占床2/3的面积,都堆满了书;他睡的地方,只占床外侧1/3。外侧床头床尾的两只床脚,用木头垫高,这样外侧比内侧高出有3寸。据毛泽东卫士长李银桥说,这个办法是防止主席翻身时,掉到床下。毛泽东有躺着看书的习惯,卫士们说,他不看书是睡不了觉的、不看报刊是起不了床的。

对于被褥,毛泽东也是有讲究的,鸭绒驼绒的不喜欢,更讨厌的确良布。他喜欢棉布棉花,色调越淡越好,被褥是里外白布,用块白布包起来的荠麦皮枕头,还有补了又补的睡衣和毛巾被。毛泽东进入中南海时用的就是这些东西,直至逝世时仍然用着这些东西。

毛泽东还有块旧军毯,很珍贵外出也要带着。他习惯将毯子搭在床栏上,下面塞个枕头,靠在上面办公批文件。宋庆龄知道毛泽东的这个习惯后,便送给他一只挺高级的大枕头。毛泽东对宋庆龄有着特殊的尊敬,收下这个枕头,在床上摆了一段时间,却感到享受不了,便让人收到仓库里。此后,他仍是将毯子搭在床栏上,下面塞了自己那个白布荞麦皮枕头,并说:“我习惯了,不想变了。”

把讲究吃喝当成低级趣味

毛泽东进入中南海后的衣着饮食,一向十分简单。从1953年底至1962年底,毛泽东没做过一件新衣服,他总是用清水洗脸,从未用过一块香皂,手染了墨或油污洗不掉,就用洗衣服的肥皂洗。他从没用过什么“霜”、什么“膏”、什么“油”之类的护肤品,甚至也没用过牙膏,他只是用牙粉。他说:“我不反对用牙膏,生产出来就是为了用,都不用,生产还发展不发展?不过,牙粉也可以用。我在延安就用牙粉,习惯了。”

一次,列车员惊讶地发现,毛泽东的牙刷已经磨得快要秃毛了,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领袖的用品。然而,不到牙刷彻底变成“不毛之地”,毛泽东就不肯换新。他一直使用毛竹筷子,大饭店里的象牙筷子他一次也不用,他说:“太贵重了,我用不动。”

在饮食习惯上,更反映了毛泽东的“土”。他几十年离不开茶水,睡觉醒来后并不起床,湿毛巾擦过脸就开始喝茶,一边喝茶一边看报,过一小时才起床。如无大事,天天如此。不过,毛泽东喝茶与他人不同,要用手指头伸入杯子,把剩茶叶抠进嘴,嚼一嚼吃掉。而且每天不论换几次茶叶,他对残茶必定要抠到嘴里吃掉,这无疑是幼年时农村比较艰苦的生活养成的习惯。尽管毛泽东的父亲在韶山当地还算比较有钱的富裕农民,毕竟生活还是不能与城里比,也不能同当地豪绅比。

毛泽东在过去的革命战争中,便不讲究吃喝,最高的要求不过是一碗红烧肉,解放后仍然保持了这一习惯。毛泽东还一再强调说:“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不是为了吃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才是人,人跟其他动物就有这个区别……”跟随他时间较长的人都知道,在毛泽东面前不能讲吃喝或表露出对美味的欣赏,因为毛泽东会认为这是低级趣味的体现,而不是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

平时,毛泽东喜吃粗粮和青菜,有时还馋野菜。进入中南海后,他一直保持这个习惯。他始终吃红糙米,而且里面还必须掺上小米或黑豆或芋头,这个习惯当然是战争年代形成的。毛泽东平时吃饭,一般是四菜一汤,这四菜少不了一碟干辣子、一碟霉豆腐;这一汤,有时就是“涮盘子水”。

以感觉饥饿为标准吃饭

但是,毛泽东正经吃饭的时候并不很多,他从来不愿事事循规蹈矩、不愿束缚他的个性,工作起来不分钟点,吃饭也没有钟点,只以感觉饥饿为标准,一天吃两餐的时候多,也有只吃一餐的时候,若是连续工作几昼夜,还可能吃五六顿饭。他不愿意总是正经坐到饭桌旁用餐,而是保持着战争年代那种毫无规则的用餐方式。毛泽东吃饭始终是随随便便、随心所欲,一把炒黄豆、或是几个烤芋头、或是一缸子麦片粥,甚至只是一盘马齿苋都可以算作一顿饭。

为了适应毛泽东的这种生活方式,卫士值班室便只好放个电炉子,并备了个大搪瓷缸子。毛泽东突然饿了或是要吃的,便由卫士们在电炉上用搪瓷缸子为他煮一缸麦片粥或煮一缸子挂面,再拌着生活秘书叶子龙为他做的霉豆腐,吃下去就算一顿饭。

1957年春,毛泽东在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召开最高国务会议的前夕,有两天没睡觉,只吃了一顿正经饭,还喝过两缸麦片粥。由于卫士们不能强迫毛泽东吃饭睡觉,那样还会导致他发脾气,值班卫士封耀松面露难色地上了正班后,小声劝道:“主席,您已经10几个钟头没吃饭了,给您搞点吃的来吧?”

当时毛泽东拼命伸着懒腰,布满血丝的眼睛望着封耀松,倦容已无法掩饰。这时,他才勉强说:“不要搞了,你给我烤几个芋头就行。”当时封耀松还想劝说搞点别的,但是毛泽东已经将手一挥,便低头抓起笔。封耀松不敢言声了,这个时候不照着办是不行的,只好拿了几个竽头来为毛泽东充饥。

在解放后的岁月里,毛泽东对一切山珍海味都不追求,尤其厌烦宴会。对于接待外宾他也作过指示:“不能总是山珍海味,既浪费又不实惠。保健医生徐涛多次劝毛泽东注意营养,多吃点好东西,毛泽东每次都摇头。他的固执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所说的道理又是轻易不好反驳的。

据徐涛回忆,毛泽东有3句话给他印象很深:有一次,毛泽东用竹筷子敲敲碗里的米饭,望着徐涛说:“全国农民要是都能吃上我这样的饭,那就很不错了,你就可以来跟我提你那些建议了。”另一次,他皱着眉头朝喋喋不休地徐涛挥手:“你不要说了,我是农民的儿子,自小过的就是农民的生活,我习惯了,你不要勉强我改变,不要勉强么!”还有一次,毛泽东用讥嘲的眼光斜看徐涛:“就你懂得饮食科学?你到我这个年纪未必有我这个身体,我看小地主就比大资本家活得长。”接着把脸转过来,话仍是说给徐涛听:“医生的话,不可不听,也不可全听。不听要吃亏,全听呢,我也要完蛋!”

毛泽东不可外扬的“家丑”

毛泽东的衣着更是简单。在延安时,他只有一身当地织的粗呢子服,经常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作报告,只是到重庆谈判时才做了两身好一点的衣服。进京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毛泽东身体发胖,许多旧衣服显小不能穿了,便送给儿子毛岸英穿,结果毛岸英身上也总是补丁加补丁。

到了1960年代,毛泽东却仍然不变,穿在外面的制服破了,便送到王府井织补,内衣内裤依旧是补丁加补丁。毛泽东接待外宾时,卫土总要事先提醒“主席,坐沙发上要收回脚,一伸腿就‘露馅’了”。这是由于毛泽东的粗线袜子上总是带着补丁,往出一伸腿,裤脚抽上来,袜子上的补丁就会赫然露出。久而久之,卫士们将提醒的话精炼为一句:“家丑不可外扬。”

当然,对个别的外宾也可以“外扬”破了的内衣,那就是胡志明。在来华访问的外宾中,这位在1920年代初便与周恩来结交,并在抗日战争中与中国共患过难的越南领袖,也把中国当作自己的家。他到毛泽东屋里,是唯一可以脱光了膀子摇扇子的人。何况胡志明以朴素闻名于世,在1950年冬进入中国边境请求援助时还赤着脚,他与毛泽东都露出破旧的内衣,更可显出心心相印。

1950年代,王近仁因擅长做湘菜,被调到中南海给一个“湖南老乡”做饭,见面时才知道是毛泽东。一交代食谱,发现“八宝饭”是毛泽东最爱吃的主食。王近仁刚进中南海不久,便想按过去正常的做法下厨,可是走进厨房一看,什锦果脯、红枣、花生米、莲子、糯米、白糖和猪油这些最基本的原料却没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下他为难了,不得已向卫士长李银桥汇报缺少原料。李银桥回答说:“王师傅,毛主席要吃的八宝饭,可不是你要做的那种八宝饭,只要把大米、小米、玉米渣、绿豆、红豆、黄豆、蚕豆放在一起煮熟就行了。当年在长征路上常吃这种饭,毛主席他老人家吃出了感情。”

世人普遍知道毛泽东喜欢吃红烧肉,可是据王近仁回忆,其实只是高兴了才吃、通知了以后才能做;如果没通知,即使做了他也不会吃。当时一般居民肉类供应紧张,毛泽东家里也自我严格要求,并不是天天有肉,更何况红烧肉?毛泽东大致有个规律,每当他作出一个重大决策、成功地开完一次大会,就会提出要吃红烧肉……

(编辑  何利军)